<p class="ql-block"> 有人戏称湖南省博物馆主要是靠一个女人撑起来的,从某种角度看这一说法生动贴切。这位让湘博闻名遐迩的"镇馆之宝",正是沉睡千年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p><p class="ql-block">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自1972年首次发掘至今已逾五十年。这座承载着无数未解之谜的古墓,如今常设展就位于湘博,其火爆程度堪称现象级——即便提前多日预约仍一位难求,我也是通过购买讲解服务才成功入馆。</p> <p class="ql-block"> 当考古探铲叩开两千年的封土层,轪侯家族的永生密码在楚地星城渐次苏醒。</p><p class="ql-block"> 在重见天日的三座竖穴墓葬中,辛追夫人的一号墓最是惊艳——漆盘上的云纹仍在流转,素纱襌衣轻若烟雾,帛画里的升仙图仿佛凝固了千年祈愿。这位轪侯夫人以超越时空的姿态,躺在层层棺椁中,见证着<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丈夫利苍</span>(二号墓主)作为长沙国丞相的权倾一时,以及<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儿子利豨</span>(三号墓主)袭爵后的家族荣光。当考古铲拨开白膏泥的封印,那些沉睡的文物便成了她永不褪色的诗篇,在历史长河中低语着 汉代贵族的优雅与神秘。 </p> <p class="ql-block">T型帛画 辛追肖像</p><p class="ql-block"> 辛追,1号墓墓主,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左右去世,年约50岁, 出土时遗体保存完好,从众多随葬品可知,其生前生活雅致,T形帛画上肖像也尽显雍容华贵。</p> <p class="ql-block">证明墓主身份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辛追印</p> <p class="ql-block">“利苍”玉印</p><p class="ql-block">利苍墓出土。私印,墓主生前实用物。印面阴刻篆书“利苍”。</p> <p class="ql-block">“长沙丞相”铜印</p><p class="ql-block">利苍墓出土。鎏金,龟纽,阴刻篆书“长沙丞相”,这是利苍生前任长沙国丞相的实证。.按汉代官制,诸侯国丞相地位仅次于诸侯王,是王国最高行政长官。</p> 一、千年雅韵:汉代贵族的娱乐盛宴——马王堆汉墓中的诗酒弦歌与博弈人生 <p class="ql-block">(一)最早的贵族乐队</p> <p class="ql-block">辛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汉代贵族府邸中常豢养着精通歌舞器乐的专职艺人。1972年一号汉墓出土的这组奏乐俑群,作为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的贵族乐队模型,生动再现了轪侯家族宴乐生活的真实场景。该组乐俑以五音配置为基准,包含舞俑、歌俑及竽、瑟、琴等丝竹乐器的演奏俑,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奏乐俑</p> <p class="ql-block"> 乐队中尤以第一排居中跽坐的歌俑最为艺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近前欣赏,只见该俑头梳垂云髻,身着曲裾深衣,双手交叠于膝前作吟唱状,其面容以细腻的矿物彩料晕染出红润气色,衣纹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堪称西汉早期陶塑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这组穿越两千年的艺术群像,不仅实证了文献记载中的汉代乐舞制度,更为我们揭开了长沙国贵族"钟鸣鼎食,笙歌不绝"的奢华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二)七弦琴与二十五弦瑟的弦数之谜</p> <p class="ql-block">1、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号墓出土的西汉黑漆七弦琴,即古琴,是首次发现的汉琴标本。</p><p class="ql-block"> 这台七弦琴主要由桐木和梓木制成。琴面使用软质的桐木,而底板则使用硬质的梓木。这种材质的选择使得琴面和底板可以自由移动,形成共鸣箱。你看这墨色的古琴宛似裹着82厘米的春秋,桐木为歌,轻吟《诗经》的月色;梓木为鼓,回荡楚汉的烽烟。无徽无饰,却暗藏四个八度的山河,指尖一抹,便是“哀而不伤”的青铜回响。</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最早的古琴仅有五根弦</span>,以象征金木水火土,后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始成七弦,“七弦琴”从此串起三千年文明。看那琴轸上磨损的沟痕,藏着西汉人调音哼曲的日常,恰似《关雎》里少年弹给心上人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2、二十五弦瑟</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弦瑟</p><p class="ql-block">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p><p class="ql-block"> 这在辛追夫人墓中沉睡2100年的二十五弦瑟,似乎还带着西汉宴饮的余温,25根丝弦如垂落的时光琴弓,53枚调音柱似凝固的音符星辰,底部共鸣窗里,仿佛还回荡着汉宫夜宴的钟磬和鸣。</p><p class="ql-block"> 这具长逾四尺的“乐器活化石”,原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遗珠。战国时它从庙堂走入宴席,汉朝攀上艺术巅峰,却在魏晋风流中悄然绝响。那时候青铜编钟的庄重、古琴的清幽,都比不过瑟的“全能人设”:祭祀时它是通神的法器,文人雅集时又变身抒情利器。</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在《锦瑟》诗中提到“<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span>”,而唐代钱起的《归雁》言:“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span>” 。这就让我好生疑惑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瑟究竟是多少弦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后翻阅很多资料发现,原来锦瑟的弦数存在两种说法:五十弦和二十五弦。</p><p class="ql-block"> 传说瑟的发明者是伏羲,最初有五十根弦。《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这说明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五十弦的瑟。但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证明瑟通常有二十五根弦。东周至汉朝古瑟的典型形制就为四岳四枘、25弦。</p><p class="ql-block"> 诗家取五十弦抒怀古幽情,乐工执二十五弦奏宴饮清音,正如明月可寄相思,亦可照山河,瑟弦之数原是文心与匠心的二重奏。</p> <p class="ql-block">(三)博弈人生</p> <p class="ql-block">1、博具</p><p class="ql-block"> 利稀摹出土。博戏是智力竞技游戏,先秦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玩法已失传。此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筹、削、刮刀及骰(tou)子。骰子18面,字分别为一至十六、“骄”、“妻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具。</p><p class="ql-block"> “ 妻畏”这是一个字,我很好奇它的读音和释意,但字典里是没有此字的,据说这个字只在这套博具(有说象棋的前身)的十八面的骰子上出现过。其中玩的时候分别投掷骰子,以获得的数字行棋。骄的意思是对行棋得胜有利的意思,那么另外这个字可能是骄的反义词,读音也已经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2、兵器架</p><p class="ql-block">明器。存放兵器的用具,国内罕见。出土时上置带鞘角质剑。</p> <p class="ql-block">3、帛画《车马仪仗图》</p> 二、云缕漆华:马王堆汉墓的服饰与漆器艺术 <p class="ql-block"> 上厅古韵尚未散尽,踏入新厅,七百件髹漆礼器在黑暗中吟唱朱墨交响曲,玄色为天,朱砂作地,每道漆痕都在讲述楚汉交融的美学革命。菱纹罗与乘云绣织就的霓裳羽衣,将"丝国"传说凝固成经纬间的星图,那些比蝶翼更轻盈的素纱,至今仍在历史的风口中微微震颤。</p> <p class="ql-block">(一)霓裳羽衣</p> <p class="ql-block">1、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像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遗体、神秘瑰丽的T形帛画,还有精美绝伦的漆器等,而素纱单衣,是其最具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文物之一,工艺精湛,令人惊艳,众多参观者都慕名而来为一睹其风采。</p><p class="ql-block"> 当0.49克丝线在1.6米衣袍上编织出西汉的月光,素纱单衣便以"云缕玉衣"的姿态改写了世界纺织史。这迄今所见最早、最轻的服装珍品,薄如空谷晨雾,在密闭千年的墓室中仍保持着垂天流云的飘逸感——其单丝纤度仅11.2旦(现代高级丝织物为14旦),每平方米克重不足3克。面对这件薄如蝉翼的汉代服饰巅峰之作,不禁很想探讨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现代能复制同样克数重的纱衣吗?</span></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现代科研团队历经四十六载求索,于2018年终于成功复刻出近乎同样精妙的素纱单衣。</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这么久,因为经过千年驯化的现代蚕种体型更为健硕,蚕丝直径较汉代增加30%,单丝重量增幅达20%。要复刻0.1毫米细度的西汉蚕丝,必须严格控制蚕在第三次蜕皮后的营养摄入,通过"七日断食"使蚕体缩小,从而获取符合标准的细丝。今天,凝结着古今智慧的科技文物,不仅重现了汉代"轻纱薄如空"的制衣技艺,更见证了当代材料科学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素纱单衣是贴身内衣吗?</span></p><p class="ql-block"> 辛追夫人出土时身上一共有22层织物,那么素纱单衣在西汉时期是“贴身内衣”吗?据说,素纱单衣穿哪一层学术界还有争论。湖南博物院的研究认为,素纱单衣其实是穿在锦绣衣服的最外一层,目的是让里面衣服的花纹透过单衣若隐若现,实现一种雾里观花的朦胧美。这分明是西汉贵族穿搭的实体'柔光滤镜'呀!</p><p class="ql-block"> 用最通透的织物包裹文明的温度。当实验室的分子光谱与汉墓的经纬线在时空中交汇,我们真正的奢华,是让科技消失在美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2、朱红凌纹罗丝棉袍 西汉</p><p class="ql-block"> 这件服饰可以说是中原曲裾样式的代表。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色菱形纹罗为面料,素绢为里、缘,内絮丝绵。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p> <p class="ql-block">3、精美的刺绣</p><p class="ql-block">(1)对鸟菱形纹绮“乘云绣”</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马王堆汉代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均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各种生动图案。该绣品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绣出飞卷流云和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遣册称之“乘云绣”。</p> <p class="ql-block">(2)绢地茱萸绣</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在绢上绣成。茱萸是一种乔木,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其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p> <p class="ql-block">(二)漆器</p> <p class="ql-block"> 在墓中出土240余件漆食具中,书有“君幸食”或“君幸酒”铭文,是奉劝墓主进食、酒的敬语。墓主生前饮食考究,722支遣册中有350余支关于食物、食具的记载,可与出土食物、器物相印证,既有显示身份礼制的饮食器,又有各式方法烹饪的佳肴。其食品之丰、食法之精、食器之美,无不大盛于前,再现了轪侯家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 </p> <p class="ql-block">1、漆鼎七件。</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鼎为盛食器,匕常置鼎中,两者往往配套使用,匕用于搅拌鼎内食物或取食。漆鼎不能加热,显然已演变成盛食器。辛追整七鼎符合“诸侯七鼎”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刚出土时,在羹汤里还飘逸着藕片的就是出自这个鼎。</p> <p class="ql-block">2、凤鸟云纹漆圆盒</p><p class="ql-block">辛追、利豨稀墓出土。盒内盛有饼状食物,遣册称其“盛黄白染稻食麦食”。</p> <p class="ql-block">3、上:云纹漆匜 下:云纹漆水盂</p><p class="ql-block"> 利稀墓出土。盥洗用具。匜为浇水器,盂为承水器。奉匜沃盥为先秦祭祀、宴飨前的重要礼仪。 通常贵族洗手时,由老少两人在旁辅助,长者用匜中清水自上而下为贵族浇手,少者则捧盘或盂承接用过的弃水。此种礼仪出现在西周中后期, 盛行于东周。辛追、利稀墓盘、匜、盂同出,说明汉初贵族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 </p> <p class="ql-block">4、“君幸食”<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狸猫纹</span>漆食盘</p><p class="ql-block"> 辛追、利豨摹出土30件。形制相同,纹饰相似,遣册称“膝(漆)画食般(盘)”。盘内朱书“君幸食”,外底朱书“九升”,以示容量。盘内于黑漆地上绘狸猫等动物100多只,无一雷同。狸,野猫。</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狸猫图案</p><p class="ql-block"> 辛追夫人对猫的喜爱不亚于现代宠物主。墓中发现的狸猫图案层出不穷,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了食器,还标志着猫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在农耕社会中,猫被视为财富与吉祥的象征,辛追夫人对爱的体现也在其中。而这些考古发现,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重视与宠物的亲密关系,几千年过去,人与动物的情感连接始终未变。</p> <p class="ql-block">5、双层九子彩绘漆妆奁</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分上、下层,上层放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 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装九个小漆盒,内盛各类梳妆用品。器表用油彩绘云纹。内含丝棉粉扑,黄杨梳,假发,胭脂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这令人惊艳的首饰盒,虽跨越千年,似乎也在提醒着现代的我们,生活不应被忙碌消磨,追求精致是对自我的珍视 。</p> <p class="ql-block">假发</p> 三、宇宙与永生:在无尽中探寻意义 <p class="ql-block"> 五十卷简帛如月光铺就的银河,黄老之学在墨迹间吞吐阴阳。帛书《五星占》的星象轨迹与《导引图》的气脉流转,构筑起多维宇宙的认知坐标系。而T形帛画中的三重天界,分明是汉代人用丹青搭建的星际电梯,让魂魄沿着龙蛇交缠的图腾柱攀向永生。</p> <p class="ql-block">(一)、最早天文书籍</p> <p class="ql-block">1、帛书《五星占》</p><p class="ql-block">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帛书,它们承载着西汉古人深厚的智慧与文化积淀。 </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珍贵的帛书中,《五星占》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目前<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天文书籍</span>,它以整幅丝帛为载体,手工抄写而成,显得尤为珍贵。里面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古人对星际宇宙的探索,还记载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金星会合周期,与现代科学家们用高精尖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相比,误差仅有0.48天。 </p><p class="ql-block"> 这一事实证明了西汉时期的天文学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精确度之高,远超人们的常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五星占》的出现,将人类对金星会合周期的认识提前了一千多年,远远早于西方国家的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2、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p><p class="ql-block"> 利用天象占卜吉凶的文献。以朱、墨两色绘云、气、恒星、彗星等天象图约250幅,以现存最早的31幅彗星图最珍贵。每颗彗星都有彗头、彗尾,除最后一颗外,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离太阳的科学规律,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惊人成就。 </p> <p class="ql-block">《天文气象杂占》31颗彗星示意图及拼接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3、导引图 </p><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存最早彩绘导引操练图。其上男女老少44人做健身运动姿态,动作各异,或坐,或站,或徒手导引,或持器械发功,31处以文标注动作名称或功用,是既具健身功能又有治病之效的养生操。</p> <p class="ql-block">《导引图》 临摹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其他</p> <p class="ql-block">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胎产书》和《房内记》等。胎产书内容包括十个月胚胎形成及产妇调养、胞衣处理和埋藏、胎孕男女选择、药物治疗不孕、产后母子保健法等,体现了最早的优生优育理念。而《房内记》主要为性保健、强身祛病、抗老延年等内容。记有胞衣瘞(yi)埋之法和服食甜酒冲鸡蛋健身之法。</p><p class="ql-block"> 这些着实令人惊叹,回溯至遥远的古代,先人们已然在生命孕育与新生儿呵护的领域深耕细作,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养生保健的探索同样不遗余力,反观当下,某些层面古人的重视程度似乎比现代更胜一筹。这些穿越千年历史长河留存至今的珍贵文献,仿佛在轻声喟叹,劝诫我们适时放缓匆匆步履,多分些关怀与爱意给自己,重新感受生命,觅得身心的平衡与安宁 。</p> <p class="ql-block">(二)、T形帛画</p> <p class="ql-block"> T型帛画,宛如一条神秘纽带,跨越生死界限。它诞生于古时,是生者缅怀逝者深情的寄托。画面自上而下,天界奇幻、人间烟火、地府肃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人心中的宇宙观与生死观。</p> <p class="ql-block">辛追墓T形帛画</p><p class="ql-block"> 此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丝质绦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p><p class="ql-block"> 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阁(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凝视着这幅帛画,仿佛能看见古人在灵前哀悼,借它传达思念,期望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安宁,让这份追思在岁月里永恒延续。</p> <p class="ql-block">(三)、肉身不朽之谜 </p><p class="ql-block"> 最惊心动魄的时空对话,发生在四层套棺构成的宇宙模型里。黑地彩绘的幽冥深渊、朱地祥瑞的昆仑悬圃、兽首羽人的飞升队列,最终归于云纹素棺的哲学留白。当辛追夫人穿越二十个世纪的面纱与我们相望,她眼睫间凝结的不仅是防腐奇迹,更是一个文明对生命奥义的诗意注解。</p> <p class="ql-block">木椁</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外椁,放在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 ,结构复杂,有两层盖板、一层顶板和两层底板。它模仿生前居室,由棺室和四个边厢组成,呈“井”字形,古文献称“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体积9.79立方米</span>,随葬品超千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个椁用杉木制成,通过扣接、套榫和栓钉组合。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达1.5吨,<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代井椁实物</span>。据说,这种规模需生长千年的木材才能制成,现代根本无法复制。</p> <p class="ql-block"> 汉时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需依托肉体才能存在,欲得永生,须设法保存遗体。在汉代遗体保存的诸多方法中,辛追遗体是迄今最为成功的案例。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具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软体湿尸,被医学界命名为“马王堆尸”,与木乃伊、尸蜡、鞣尸、冰人等古尸类型并称。(出于对遗体的尊重和保护,不可以拍照)</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专业的解剖研究,辛追夫人去世时年约50,身高约154厘米,体重约160斤,身患冠心病、胆石症、血吸虫病、腰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这也解释了之前的帛画上她为何是一位扶仗弯腰的形象。在辛追夫人的体内找出了大量未消化的香瓜子,最后推断出她的死因是在大量服用香瓜后诱发了胆绞痛从而导致冠心病发作而造成的心肌梗死。话说,海昏侯也是死于大量服用香瓜后诱发的一系列疾病。</p> <p class="ql-block">锦饰漆棺打开情况</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厅末尾,有关辛追夫人肉身不朽的千古谜题,终于被层层揭开。适宜稳定的环境温度与湿度,如同温柔的守护者,减缓了时光对她的侵蚀;深埋地下的墓室,营造出的缺氧环境,隔绝了外界的干扰;棺液里富含的多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发挥着奇妙的防腐功效,就像为她构筑起坚固的防护盾。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创造了这跨越千年的不朽传奇 ,让我们有幸透过历史的尘埃,一窥那位来自西汉的辛追夫人的真实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博山炉吞吐的云气中回望辛追墓,它宛如一部立体的《淮南子》,每一件器物都是会呼吸的史诗,我们仿佛亲手触碰到了那个华夏文明最为瑰丽、充满蓬勃生机的元气时代…</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香草在帛画里抽枝,庄子的蝴蝶正掠过漆器上的云雷纹,竽瑟的余韵凝成二十八宿的光斑,淮南子的宇宙观在棺椁的榫卯间流转,最终都化作辛追夫人眼角那滴永恒的朝露,折射出整个华夏文明最璀璨的精神光谱。</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拙作发布后,有朋友私下提醒我,没有提马王堆道德经和传世版道德经的颠覆性差异吧,昨天也有热心美友在评论区言及了这个问题,我把个人愚见复制到此作为补充吧,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讨论。</p><p class="ql-block"> 您好,马王堆帛书版老子道德经和当下一直延传的道德经有区别,甚至颠覆性差异我也很感兴趣,并查了一些资料,比如帛书版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而传世版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帛书版更强调“无为”的自然性和本真性,主张不刻意为之,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传世版则更多地强调清心寡欲,追求永恒不变的大道。因为马王堆帛书版时间更早且是贵族家庭持有,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帛书版才更贴近于老子真实本身的表达,后面更多为维持统治者意愿才有更改版并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感觉帛书版大体上很多观点和表述,和传世版还是相近的,当时担心篇幅太长也就没有提及。但道德经的作者究竟是不是老子呢?竞还是个谜团。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发表过不同观点,包括胡适、梁启超等,梁启超先生通过大量研究认为道德经作者很可能是周太史儋而不是老子。</p><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又发现了楚简版《道德经》,是距今为止最早的版本,有研究者发现,此版内容没有否定圣人,没有否定仁义礼,而帛书版与传世版彻底否定仁义礼,否定了圣人等。比较春秋与战国时代背景,楚简版对应的是春秋,而帛书版是战国,楚简版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周太史儋。</p><p class="ql-block"> 或许,既由于老子原版在传承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又由于周太史儋、汉朝人对其不断修改,加上维护统治者意图的种种因素,导致《道德经》离作者本意逐渐有出入的地方,出现不少语句矛盾,我们也可以“披沙拣金”的审慎,萃取其中的精华,用以滋养我们的学习之路 。感谢关注,愿意探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