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路上之四——测量兵镌刻心间的“1.435”铁道数码

故乡的沙滩

<p class="ql-block"> 沙通线上的二营部测量班</p> <p class="ql-block">  在沙通铁路建设那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无数怀揣梦想与热血的年轻战士投身其中,而我,有幸成为这建设大军中的一员。1975年下半年,我被调到营部测量班,就此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铁路测量征程。</p><p class="ql-block"> 那时,测量班总共15名战士,班长和副班长都是1971年入伍的老兵。他们历经多年测量工作的磨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技术更是精湛高超,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攀登高峰的向导,测量班的主心骨,带领我们穿梭于群山峻岭中,攀爬在陡峭悬壁的山崖上;标记着跋山涉水的战斗坐标,描绘出钢龙巨龙的轨迹。测量班分为中线组与水平组,两组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一同为沙通铁路建设筑牢关键的数据根基。</p><p class="ql-block"> 我们手头的测量装备丰富且各司其职,有锤球对中6”经纬仪、光学水平仪、小平板测绘仪这些核心仪器,还有对中锤球、拉力计、木制塔尺、花杆、偏角表、铜钉、整道尺,以及经纬仪记录本、水平仪记录仪、绘图米格纸、三角形信号旗等辅助工具。中线组主要负责铁路中心线的测量与施工放样,这可是决定铁路走向的关键环节;水平组则专注于铁路高程测量,关乎列车未来行驶的平稳性,每一项工作都不容有失。</p><p class="ql-block"> 铁路中心线的测量工作十分复杂,由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竖曲线共同构成。直线转入缓和曲线的衔接点叫ZH点,缓和曲线转入圆曲线的过渡点叫HY点,与之对应的还有YH、HZ点,再加上曲线七要素,这些元素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测量网络。每次定位数据时,都得仔细查阅偏角表得出方位角与距离,而后奔赴现场施测。使用经纬仪时,消除测量误差靠的是盘左和盘右平差,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关乎数据的精准度。小平板仪铺上米格纸,经过测量兵的眼睛与双手巧妙配合,一张山川河流和桥梁隧道的地形图表便已完成。</p><p class="ql-block"> 在昏暗的隧道施工作业中,不管是上导坑撑子面、上导坑拱顶、中槽还是马口的放样测量,都充满挑战。隧道里光线昏暗,仪器定位困难重重,严重阻碍测量进度。但前辈们凭借智慧与经验,总结出在洞顶打眼设点,利用人工垂球吊点,再借助手电光进行对点的方法,成功攻克6”经纬仪光学对中这一难题。而在控制点的施测过程中,采用三角交叉测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可靠保障。</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我仍清楚记得,测量工作对精度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就拿学拉尺测距来说,我足足花了一个多月刻苦训练才熟练掌握。整道尺测量时,“1.435”米轨距偏差绝不允许超过半毫米。“1.435”的一半,那便是铁路的中心线,是路基、桥涵、隧道、路床、铺轨施工测量的基准数据,“1.435”是衡量测量成果是否合格的终极标准,深深烙印在每个测量兵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薄雾还未散尽,测量兵们就已背上行囊,踏上征途。沉重的测量装备压在肩头,却压不垮我们挺直的脊梁;坚定的步伐踏在大地上,踏出的是责任与担当的节奏。每一步落下,都承载着使命的重量;每一道目光投出,都饱含专注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抵达测量地点后,中线组和水平组迅速投入工作。熟练地架起仪器,精准地调整参数,一切操作行云流水、秩序井然。在我们眼里,“1.435”绝非简单的数字,它是国家铁路建设的灵魂准则,是列车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测量过程中,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引发后续工程的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为获取最精准的数据,测量兵们无惧恶劣环境的考验。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汗水浸湿衣衫,模糊了双眼,却无法模糊我们望向仪器目镜的专注;寒冬,朔风凛冽,如刀割面,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却冻不住我们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深山老林,人迹罕至,我们穿梭其中;荒漠戈壁,风沙漫天,我们坚守于此;桥梁之上,悬空作业,我们镇定自若;隧道之内,阴暗潮湿,我们毫不退缩。在沙通铁路的建设沿线,到处都有我们坚毅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山区铁路路基测量任务中,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地势崎岖复杂,山峰陡峭,沟壑纵横,仪器架设困难重重;茂密的丛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视线严重受阻,数据采集难上加难。但我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一寸一寸地攻坚克难。我们手持砍刀,披荆斩棘,在密林中开辟出前行的道路;我们翻山越岭,寻找最佳测量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的角落。经过连续数日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全部测量任务,为沙通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p><p class="ql-block"> 除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测量兵还需不断攻克技术难关。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测量技术日新月异。为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技术与方法,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新型技术与设备,不断提升测量精度与效率,以创新精神推动铁路测量事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测量兵的日常里,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为确保测量工作顺利推进,我们践行着军人集体英雄主义的精神,有时为完成紧急任务,我们不眠不休,连续奋战数昼夜,直至数据精准无误才肯稍作休息。在我们心中,沙通铁路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高于一切,个人的疲惫与困难皆可抛却。</p><p class="ql-block"> “1.435”米这个数字早已超越轨距标准的范畴,它是测量兵们的精神图腾,代表着我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在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岗位上,我们挥洒青春热血,书写着沙通铁路建设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一代又一代测量兵接过前辈手中的经纬仪,在沙通铁路建设的道路测绘出钢铁卧龙的独特风貌。我们的故事,如同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车,在沙通铁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深刻而耀眼的印记。而“1435”也将永远闪耀在我们心间,成为从军路上最珍贵的记忆与财富,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奋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