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年俗•忙年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过年又为天津人格外看重,那"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把年称为"岁"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太初元年,汉武帝颁发 "太初历" ,将岁称为年,但两者常通用。</p><p class="ql-block"> 要说大城市年味应首推津门,天津人过年就要得那红红火火,店铺门脸张灯结彩,大红吊钱随风飘荡着,年味满满的呈现街头巷尾。</p><p class="ql-block"> 腊八粥是进入腊月的第一道美食,也可以说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旧时童谣说得好:"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小时候姥姥在腊八这天,晨起就早早熬好腊八粥给孩子们喝,还让我们剥蒜泡腊八醋。腊八醋是跟腊八粥一起登场的,虽然不起眼却在过年盛宴最高潮的“初一饺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老天津人每逢农历腊月,自腊八后就开始张罗置办年货了。那时候的娘娘宫宫南宫北大街、袜子胡同、官银号等街头都成了摆摊设点出售年货的市场,人山人海的挤不动。我家住在娘娘宫附近的袜子胡同常常自己就跑到娘娘宫里的市场上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有童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土,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大年三十坐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初四大饼炒鸡蛋,初五饺子剁小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如今过年按个人心气儿,随心所欲。老年人还是按老例走,老传统不能丢成为他们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各大城市相继实行了过年禁放烟花爆竹,因此缺少了许多年味儿。疫情后烟花爆竹又回来了,是解禁了还是政府默许了?不得而知。但大年三十还是有了集中放烟花爆竹的声音,让过去熟悉的年又回到眼前。</p><p class="ql-block"> 总之,一年又一年,历史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成不变的过年习俗也是在过往的年俗中悄悄的改变着,潜移默化中走向世界。今年是全世界第一次过中国年,说明世界成了地球村,各国的文化习俗都在被不断接受和蔓延。中国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 2025年正月二十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腊八节,在秦皇岛工作的知青朋友金凤发过来第一条腊八祝福微信。</p> <p class="ql-block">腊月初九,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小聚晋乡居。</p> <p class="ql-block">腊月十四,知青好友ZHP约请我们一起在狗不理包子总店聚餐。</p> <p class="ql-block">腊月十八,和朋友参加天津康辉国旅召开的答谢会员年会,及旅游产品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一,二妹来我家送年礼</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我约好友去古文化街追寻天津年味。乘车路过桂顺斋糕点总店,一到过春节排队买糕点的多得排到马路上。</p> <p class="ql-block">在东北角下车,走北方古玩集散中心那个路口。走一路两边都是天津相声社,天津真是哏都啊!</p> <p class="ql-block">古文化街阳光灿烂,逆光拍照,一片灯笼阴影洒落街道上。</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售票处,有马三立大爷站那售票,能不火吗?</p> <p class="ql-block">走宫北大街出口,到了“沽上艺苑”牌坊,两条小蛇把门给来往游客拜年!</p> <p class="ql-block">古文化街戏楼广场</p> <p class="ql-block">穿过戏楼下门洞,就到了海河亲水平台。这里也是海河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海河边小广场,亲水平台码头,有武警执勤。</p> <p class="ql-block">走上雕梁画栋的娘娘宫钟楼,这里平时不允许上去,正好有领导来参观开门了,赶紧借光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居高临下拍照就是感觉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出了娘娘宫,奔宫南大街。</p> <p class="ql-block">从宫南大街出去走到东浮桥上,海河对岸就是袁世凯故居。这时河面一片冰凌冻的挺结实。</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给远在西安猕猴桃之乡的雪凤妹子邮寄天津大麻花。</p> <p class="ql-block">多伦道上早点部,贴上福字、吊钱,提前几天关门回农村去过年啦!</p> <p class="ql-block"> 鞍山道的张园、静园,演艺集团,也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吊钱、大红对联贴起来,提前几天渲染这春节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做卫生,擦玻璃。</p> <p class="ql-block">做卫生全家人一起上阵</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贴窗花、福字、吊钱。</p> <p class="ql-block">登高爬梯年轻人上</p> <p class="ql-block">贴上福字,节日气氛凸显。</p> <p class="ql-block">(一)装点房间与写写画画</p><p class="ql-block">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每逢此时,我还会把一些画挂在墙上。一是几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杨柳青年画。比如道光版的《高跷图》、咸丰版的《麟吐玉书》和《满堂富贵》等等,我喜欢从这些老画上感受昔日的风情。再有便是王梦白1927年画的《岁朝清供》。画面上边一株老梅桩,枝劲花鲜;下边一盆白描的水仙,笔爽色雅。长长一轴,画风清健,是其上品。有意味的是画上的题句:"客况清平意自闲,生来淡泊亦神仙,山居除夕无他物,有了梅花便过年。丁卯除夕写此。王云梦白。"这幅画既有年的情致也有文人的追求,难得的是除夕之作,所以年年腊月都要高悬此轴,以此为伴,度过佳节。</p><p class="ql-block"> 从初一开始,至少有三四天是属于自己的。平时上门找我的,多为公事。此间放假没有公事,我个人的事——写写画画便像老朋友一般来到眼前。一时笔墨仿佛都会说话。这几年,一些篇幅长些的文章和大画都是这几天干出来的。当然我还得关掉手机和座机。这一来,一种清静的感受从眼前耳边直至心底,真像是"与世隔绝",亦可称之为"关门即深山"。我还嘲笑自己"大隐于世"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span></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小饰品妆点房间的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春节了,父母的照片也放点供品祭奠一下。</p> <p class="ql-block">节日气氛,餐桌上下。</p> <p class="ql-block">单元门贴上福字和吊钱,凸显年味那么浓!</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烟火气缭绕</p> <p class="ql-block">各色节日食品上桌</p> <p class="ql-block">女儿陪伴,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吃。</p> <p class="ql-block">(二)除夕情怀</p><p class="ql-block"> 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一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记得有人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其实过年并不是为了那一顿美餐,而是团圆。只不过先前中国人太穷,便把平时稀罕的美食当作一种幸福,加入到这个人间难得的团聚中。现在鸡鸭鱼肉司空见惯了,团圆却依然是人们的愿望年的主题。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p><p class="ql-block"> 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儿,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除夕是中国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摘自 <span style="font-size:18px;">冯骥才《过年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除夕晚上的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除夕 自拍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圆,春节的第一主题</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甥女在美国生活多年,只要她过年赶不回来,除夕之夜打来的越洋电话里,连声音都变了,一种异常的兴奋与亲切好似喊出来的与平日电话的声调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春节总会给我们一年一度分外的人情的温暖与高潮?然而,正是为了这种非同寻常的"情感时刻",我们中国人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年时才有归心似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于是团圆成了春节的第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其实团圆也是其他一些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和元宵。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团圆一定要在关键的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举家一同祭祖敬天、吃年夜饭、燃放爆竹和守夜达旦。团圆首先是家庭的。中国人把家庭为单位的血缘关系看得尤为重要。珍重骨肉亲情,鄙视六亲不认。一家人围着一桌五光十色的美酒美食,全家老小,一个不少,泯去嫌隙,合家欢聚,尽享孝道、手足、夫妻、子孙之情和天伦之乐,不一直是几千年来黄土地上的人间梦想吗?</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上所有的城乡、所有家庭都变成情感的磁场。而每一次全家欢聚都必然再一次加深这团圆的情怀。这不就是"年文化"吗?</p><p class="ql-block">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除夕夜,隔窗观看,鞭炮齐鸣礼花四射。</p> <p class="ql-block">“天鲸号” 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蛇年大吉!</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p> <p class="ql-block">春节,来自第二故乡的消息。那里的朋友发过来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老干部春节网络晚会视频。</p> <p class="ql-block">新衣新貌贺新年,鞭炮声声辞旧岁。</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在家中给各地知青朋友拜年啦!</p> <p class="ql-block">(三)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p><p class="ql-block">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p><p class="ql-block"> 它包含得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中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p><p class="ql-block">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p> <p class="ql-block">拜年啦!拜年啦!蛇年吉祥!</p> <p class="ql-block">初一饺子🥟 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p> <p class="ql-block">节日坚果,朋友赠送。</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p><p class="ql-block"> 两个侄子代领全家从沧州来天津拜年。</p> <p class="ql-block">知青朋友 XH 在北京过年,发过来天安门广场晚霞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三</p><p class="ql-block"> 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p> <p class="ql-block">大爷家大哥的儿子发来微信拜年,还发过来一家三代的全家福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四 </p><p class="ql-block">焚香点烛接灶神,年年岁岁人平安。</p> <p class="ql-block">天津习俗:初五剁小人,接着吃饺子🥟</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六</p><p class="ql-block"> 掸去尘埃送穷日,启沐新生迎春日。</p> <p class="ql-block">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人日节</p> <p class="ql-block">(四)剪纸,大步走来</p><p class="ql-block"> 民俗剪纸在天津的复兴,最关键的原因是当地人对于年炽烈的情感。而年的情感也是生活的情感。天津是商埠,商埠的人对生活的需求,既实际又强烈。由于年的本身意味着新生活的来临,因此人们对美好和富裕的生活企望就来得分外殷切。这过多的热情,只有大量的众多的民俗方式才能承载!故此,津门的年俗(妈妈例儿)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也是最繁多的。</p><p class="ql-block"> 天津人将古老的剪纸发扬光大、百般营造,一直推到年文化的前台来!于是,大年时节,天津沿街的房屋,商家、餐馆、住房,哪怕是高高的楼窗上,也是一片火红的剪纸﹣﹣与纷飞的白云一起飞扬。年味最浓是津门,年意最深亦津门。</p><p class="ql-block"> 我真为我们天津人的民俗文化的创造力感到骄傲!近两年,天后宫剪纸已经开始远销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诸省份,大有当年杨柳青年画的那种规模与气势,甚至连行销的路线也同昔日的年画一样!呵呵,天津人正为神州大地献上一片鲜丽的民俗文化之花。</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处,满心欢喜。今年新春,胜似往年。情之所至,挥笔写道:</p><p class="ql-block">昔日杨柳青,今朝天后宫。</p><p class="ql-block">画老年不老,新翻剪纸红。</p><p class="ql-block">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p> <p class="ql-block">立春</p><p class="ql-block">东风吹散梅稍雪,一夜挽回天下春。</p> <p class="ql-block">(五)探访缸鱼</p><p class="ql-block"> 车子驶入一个安静的小村。村口立着一块水泥碑,上边三个描红的刻字"宫庄子"。远远就见一个人站在街口。霍师傅说,就是他,他叫王学勤。这位画缸鱼的王学勤,瘦长而硬朗,布满皱痕的脸红得好看;一身薄棉衣穿得大大咧咧,透着些灵气。</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小院落,一排朝东四间小屋,三间住人,一间黑乎乎,似是堆着杂物。低头钻进一看,花花绿绿,竟然是贴了满墙的缸鱼。两尺多长的金鳞红鲤摆着宽宽的尾巴,笨拙又有力,由里向外沿墙游动。直把身边的荷叶荷花挤得来回摇摆。</p><p class="ql-block"> 我很激动。</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终于看到了数百年来杨柳青年画的乡间艺人﹣﹣也就是农民究竟怎么作画!他们的炕桌上堆满大大小小各种色碗色罐。里边五彩缤纷全是颜料。他们使用的是品色。</p><p class="ql-block"> 品色极鲜顶艳,强烈而刺激,别看这些碗罐全都沾满厚厚的尘土,但涂到了画上,那色彩却能冲入你的眼睛。不信,你把这缸鱼拿回家,在屋里随便什么地方一挂,保证你屋里别的什么东西也都瞧不见,抢入眼帘的只有这大红大绿大黄大粉再加金的缸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span></p> <p class="ql-block">七十老妪,喜色迎春。</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原生家庭兄弟姐妹在小妹家聚会。</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正在忙乎着一桌好吃的大餐……</p> <p class="ql-block">小妹家的客厅里大家在聊天</p>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家庭小聚。</p> <p class="ql-block">一道道菜上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年夜思</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就没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比如吃年饭时的团圆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正为此,愈是缺憾的时候,渴望才来得更加强烈。年是被一种渴望撑大的。那么,年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它首先是精神的!它绝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现实梦想的大表现。正因为这样,年由来已久;年永世不绝。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写到此处,忽有激情迸发,奔涌笔端,急忙展纸,挥笔成句,曰:</p><p class="ql-block">玉兔已乘百年去,青龙又驾千岁来。</p><p class="ql-block">风光铺满前程地,鲜花随我一路开。</p><p class="ql-block"> 一时写得水墨淋漓,锋毫飞扬,屋内灯烛正明,窗外白雪倍儿亮。心无块垒,胸襟浩荡是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摘自 冯骥才《过年书》</span></p> <p class="ql-block">夜幕将临,春色阑珊。</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十,草原知青春节团拜聚会。</p> <p class="ql-block">(七)春节是怀旧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虽然过年,我们是辞旧迎新,迎着春天往前走,但我们享受到的更多的情感却是怀旧。</p><p class="ql-block"> 春节里一种特定的情感是怀旧。春节是个怀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怀旧,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一种对记忆的追溯与享受,一种对人生落花的捡拾。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怀旧的需求,春节的回家过年则是满足所有人这种情感需要;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的磁场,布满在大地山川每个城市与村庄。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有民俗节日都是情感的表达,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清明是对先人的怀念,端午则是张扬生活的激情,七夕是表达男女对爱的忠贞不渝。其中,不少节日都与团圆﹣-即家庭和血缘的亲情相关,比如中秋。但中秋与春节还有所不同,中秋不强调回家,不会有出现交通拥堵的"秋运"唯有春节才是中国人集体怀旧的日子。因为在节令中,春节是辞别旧岁。在辞旧中必然引发怀旧。</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便通过千百年来人们集体创造并传衍至今的一系列民俗方式,如团圆饭和拜年等,把心中的亲情、乡情、怀旧之情尽情地表达与宣泄。由此,家庭得到一次凝聚,故乡的热土得到一次升温。其实这就是文化赋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身在异乡回家过年的人,在度过了春节之后,内心不都感受到补偿了对亲人一种长时间的亏欠,并在情感上得到深切的满足吗?</p><p class="ql-block"> 冯骥才《过年书》</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二,好事成双。</p> <p class="ql-block">福满乾坤</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到元宵节,过了十五这个春节也就算真正的结束了。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有盼望,无灾无难,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当当,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遛百病,这个天津人的民俗好像这几年越来越兴盛啦!大家都在盼望一年里平平安安,少得病没有灾。</p> <p class="ql-block">天津人民公园,大红灯笼挂起来,节日气氛真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