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为了不辜负这大好春光,我早早便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地准备周末去爬山。初春的山,放眼望去,依旧是草木萋萋。偶有几株杏花零星开放,素雅但过于单薄,不足以让山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开四面八方涌来的春意盎然的游人,也为了避开那为爬山刻意修建的平坦却生硬的水泥路,我专门选择了一条陡峭而偏僻的“山路”。这山路循着山势曲折起伏,依就山石层叠而被人攀爬或借足而成。我不知道是否能准确地称之为路,但又不能不称之为“路”,因为承载过一个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探险者的足迹,它已然是“路迹卓然”。就像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正是无数次被人走过,所以它便实实在在是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种山路,因为它让我觉得我真正在爬山。当我的脚踏踏实实踩在山上的土石中,当我的手实实在在地攀住那突起的岩石,当我的身体结结实实地贴着山奋力向上,我觉得自己离山那么那么近,我甚至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和心跳,感受到大山对我的鼓励和托举,我便因此更有了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专心致志、目不斜视地走着脚下的路,也就是一低头的瞬间,我竟然发现山路旁一丛丛干枯的草根下面,竟然冒出了一簇簇绿绿的脑袋,像极了躲在母鸡身下毛茸茸的小鸡仔。那三五片叶子嫩嫩的,小小的,不是青翠的绿,而是带着绒绒的一层毛,因而显得有点发白。</p><p class="ql-block"><br></p> <br>“茵陈!”我心中大喜。茵陈是蒿草的幼苗,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坎来当柴烧”。三月的茵陈味略苦,但药效极佳,洗净晒干泡茶喝,具有清热利湿、提高人体免疫力。也可以食用,只是味略苦。到了四月份,茵陈慢慢长大就成了白蒿,这是食用的最佳时期。可采摘洗净拌面蒸熟,再佐以蒜泥、香醋和香油调制的蘸料,就是一道鲜美的时令野味。<div><br>“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浣溪沙》里“蓼茸蒿笋”的蒿,就是白蒿。或许每一个读过这首词的人,都会觉得苏轼笔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人间清欢”生活浪漫而雅致,从而心生艳羡,甚至想要效仿。但如果你知道这首词背后苏轼所历经的险恶仕途与失意人生,你或许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更深的解读与感动。</div><div><br></div> <div><br></div>宋神宗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贬谪人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也是他精神的蜕变地。或许老天真的是公平的,你所失去的,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官场失意后,一度心灰意冷、心情郁闷的苏轼开始寄情山水,并致力于文学创作,终于迎来了他艺术成就井喷式的爆发,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千古名篇。也因为此,苏轼愈发变得豁达超然。<div><br>元丰七年(1084)三月,宋神宗终于良心发现,以“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为由,迁之为汝州团练副使。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一路得以畅游山水、探亲访友,不觉心生归隐之意。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休养。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极具浪漫美好的描写,何尝不是一个真正勇士在看清生活真象却依旧热爱生活的宣言?“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历经生活磨练所窥探到的生活的真谛。</div><div><br></div> <br>于是,回到家,我把采摘的茵陈摘洗干净,煮成了茶。那茶颜色极绿,倒进白色的印着“舍·得”的茶杯里,茶色清幽翠碧,氤氲着腾腾热气,颇有李白“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意境。浅呷一口,味极苦,还带着浓浓的药草香,但我却很享受,一饮而下。因为我知道,这种苦能够带给我身体的康健。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正是历经了生活中的苦,才让我们倍加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甜,没有了苦,也便无所谓甜。所以,让我带着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向苦而甜,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晴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3.10</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