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史话】古国篇:吕国、济南国与洛庄汉墓墓主人之谜考略

金章丘历史文化

洛庄汉墓作为一座西汉诸侯王陵已确定无疑,谁是这座王墓的墓主人?至今仍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谜。笔者以为,对西汉初期章丘历史的发展,以及吕国、济南国的演革变迁进行详细地史证分析,是揭开墓主人之谜的一个重要方面。 洛庄汉王陵 洛庄汉墓平面布局图 <font color="#ed2308"><b>一、吕国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历史背景</b></font><br>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加完整、严密的统治机构。但与秦朝不同的是,与郡县并存,又实行部分区域的封国制。汉五年,韩信由齐封为楚王,齐地亦随之成为汉朝的郡县。但是,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非刘姓不能为王”(《汉书.诸侯王表》),在逐步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大封刘姓子弟为王以镇抚天下。汉六年,刘邦封庶出长子刘肥(刘邦称帝前任泗水亭长时与曹夫子所生)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史记.刘悼惠王世家》),都城临淄。在所有封国中,齐王的封区最大,而且有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性,诸侯王在封国内是最高统治者,各自纪年,“宫室百官,同制京师”。齐国在相国曹参的辅佐下,国力强盛。此局面,由于齐悼惠王尚年少,还没有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随着国力强大,齐王渐长,矛盾也开始显露,因此削弱、分割齐王的领地并抑制其发展,就势在必行了。从汉惠帝时期开始,齐的封邑逐步分裂为几个较小的封国。 <br> 汉惠帝二年(齐王),齐王刘肥入朝。齐王虽庶出,但年龄比惠帝大,是惠帝的兄长。因此惠帝与齐王宴饮时,不行君臣之礼而行兄弟之礼。这种情况,引起了本来就对齐王有戒心的吕太后的不满。吕太后要借此用鹤酒诛杀齐王。齐王害怕不得脱身,接受了随从太史勋的建议,将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献给鲁元公主(刘肥同父异母妹,为保其命,以母事之)为汤沐邑。这在《惠帝纪》中就有记载:“二年,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献城阳郡以益鲁元公主邑,尊公主为齐王太后。”吕太后转怒为喜,齐王刘肥才得以脱身归国。<div> 汉惠帝六年(前189),刘肥去世,刘肥的儿子刘襄继位为齐王,即齐哀王。次年,齐哀王元年(汉惠帝七年,前188),惠帝去世,吕太后称制,天下事皆决於吕太后。吕太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将齐的济南郡(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市、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济南”一名在历史上最早出现。济南郡的前身是博阳郡,高祖六年从济北郡析置出来,再加上淄博郡西部,是齐悼惠王七郡之一,并未封国。因此,一些学术文章称吕王吕台为济南王,不甚妥当)划为吕王奉邑。吕太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幅员广大的齐国插入一个楔子,设一个桥头堡,分割齐国与其它国的联系,以便进行监视和控制。偏吕台不能久享,受封未几,公元前186年,一病身亡。吕太后很是悲悼,命台子嘉袭封。不久,吕后以吕王嘉“居处骄恣”,又废掉了他的王位,同时封死去的吕台之弟吕产(吕嘉之叔)为吕王。高后七年(前181),吕太后又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封吕产为梁王,封刘太(惠帝子,实为吕氏之后)为吕王。将齐的琅琊郡(治所在今诸诚,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割出,立汉高祖刘邦的从祖昆弟、太后妹吕嬃的女婿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另外,齐哀王刘襄的弟弟刘章被封为朱虚侯(封邑在琅邪)、刘兴居为东牟侯(封邑在东莱),封邑不断地被分割。<br> 概括地说:“割齐分吕国”,正值吕氏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吕后先用“人彘”来惊儆孝惠帝刘盈,使其“震怖,自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以求速死,然后杀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等诸刘姓王侯。刘肥,作为刘邦最寄厚望的长子,眼看亲兄弟一个个被囚被害,无能为力,且以妹作母,割地苟且偷生,不久就颓丧至极而死。<br> 高后八年(前180),吕太后病逝。齐王刘襄等宗室诸侯王与朝廷元老重臣周勃、陈平等联合起来,诸吕被诛,包括吕产,时封地济南郡。文帝刘恒登基后又把济南郡、城阳郡归还给齐国。<br> 文帝二年(前178),置济北国,封刘兴居(齐哀王刘襄的弟弟)为王,济南(包括现在的章丘、邹平等地)归其所属。文帝三年,匈奴入侵。济北王刘兴居乘机反叛。文帝派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平息了叛军,刘兴居自杀,济南归汉。</div> 洛庄汉墓文物展.车马阵 当卢 鎏金铜瑟枘 纯金花形栓 鎏金弩机 纯金鹰首节约 青铜鼎 青铜匜 <font color="#ed2308"><b>二、“济南王”刘辟光参与“七国之乱”被诛</b></font><br>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济南王刘辟光以扐(音勒、平原县也)侯立。<br> 济北王刘兴居的反叛仅仅是中央集权与山东地方割据势力之间大规模冲突的序曲。<br> 汉高祖刘邦在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以为这样就可以奠定刘姓皇权的“磐石之宗”。其实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必然是个离心的力量。如果说,在西汉初年,诸侯王国特别是强大的齐国的存在对粉碎外戚集团的势力膨胀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到文、景时期,诸侯王国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就是一个主要的障碍了。不过,随着齐分为七,山东诸侯的力量毕竟是相对削弱了。这时,能够领头同中央政府抗衡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刘仲之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立,王三郡53城。经惠帝、吕后及文帝时期的发展,吴王刘濞在豫章郡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雄踞东南。文帝逝世,景帝即位,时晃错为御史大夫。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晃错上书建议实行强硬的“削藩”政策。“昔高帝初下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边。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从前元元年(前156)至前元三年(前154),先后削赵王、胶西王、楚王的部分封地,又议削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齐濞恐削地无已,遂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首先起兵,与胶西王刘 、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合谋反汉,这就是所谓“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得知七国反叛,派太尉周亚夫率大军前去迎击。三个月后,太尉周亚夫在下邑(今安徽砀山东)大破吴楚军,在主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景帝又命令汉将栾布、平阳侯曹襄率兵至齐。三国兵撤围归国。在汉军的强大压力下,胶西王刘 畏罪自杀“胶东、淄川、济南王皆伏诛”。<br> 综观汉初这段历史,从史证的角度看,对墓主人的推测,一个关键时期是刘肥薨与吕台死这段时期,因为刘肥与吕台去世的年代相近。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割齐之济南郡归吕王奉邑”,这济南郡何时建立?因为在出土的文物中有“济南司马、济南尉丞”的官衍封泥。《史记》、《汉书》恰恰没有记载。 洛庄汉墓出土文物 淳于 洛庄汉墓出土编钟 青铜甬钟 <font color="#ed2308"><b>三、洛庄汉墓墓主人之推测</b></font><br> 先纵观汉初齐国及“吕王”和“济南王”的历史(详图如下)。<br> <font color="#ff8a00"><b>刘肥齐国世系</b></font>:<br><br><div> <font color="#ff8a00">(1)齐悼惠王肥----(2)齐哀王襄----(3)齐文王则(济南归其管辖极其短暂)</font><br><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b>吕国国王图:</b></font><br><font color="#ff8a00"> (1)吕台(前187年)----(2)吕嘉(前182年11月立)----(3)吕产(前182年二十日立)----(4)刘太(前181年二月立)</font><br> </div><div> 济北国(济南归其管辖)王刘兴居(前178),翌年被诛。<br> 济南王刘辟光(文帝十六年),景帝三年被诛。<br> 再结合现出土的“吕大官丞”、“吕内史印”等封泥和“齐大官印”等铭文,可推知:</div> <font color="#ed2308"><b>第一,墓主人极可能是吕台。</b></font>因为发掘出大量印面为“吕大官印”、“吕内史印”的封泥(印章),为考证墓主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在西汉前期郡国的官署基本上是依据中央汉室而设置的,与中央同名同责,为了加以区别,一般郡国的官署均在前加以地名。“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吕大丞印”前面的“吕”字即指地名。因此,这些印章均应是吕国的官署印章。而墓葬附近正是东平陵城所在地,西汉时期该地共存在过两个国,前为吕国,后为济南国。济南国的国王因负罪而被杀掉,属于非正常死亡,一般不可能有如此高规格的陵墓。再说,吕台是刘邦之妻吕后的亲侄子,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就执掌了实权。吕后掌权时,把齐国的济南郡划割过来,分封为吕国,吕台是第一任国王。后来的吕王均被诛杀,按当时埋葬制度,被诛的国王是不会被厚葬的,因此,只剩下第一任国王吕台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墓葬。至于发掘中,出现的“齐大宫印”、“齐国鼎”,也很好解释,这要从刘肥死后说起。孝惠七年即公元前188年,刘盈及鲁元公主先后死去,吕后随便立一刘盈后宫美人幼儿为帝,自己临朝制。此时吕后,羽翼已丰,以吕台、吕产撑兵权,自己嫡系的势力的大本营——侯国、周吕侯国、郦国、城阳国已顺利的扩张并连成一片,朝中无人能制,她开始肆无忌惮地视天下人为鱼肉了。在对待齐国的问题上,他先立刘肥之子刘襄为齐哀王,然后将刘肥其余十一子都调到长安,名义上让他们“宿卫长安”,实际是把他们分置在吕台、吕产手下的南北军营里,当作了人质,随时可以生杀予夺。并把吕禄之女强配给刘肥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刘章为妻,以施陷害、监视之能。此时刘襄,为了自己和诸兄弟的性命,对吕后惟命是从,毕恭毕敬。吕后目空四海,诸吕飞扬跋扈,根本不再把刘姓诸王看在眼里,她野蛮地取消了齐国六郡之设,而将齐国一分为四:将原胶东、胶西二郡交为琅琊郡,将原济北、博阳二郡并为济南郡,原城阳郡,原临淄郡。《汉书.高五王传》云:“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岁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br> 公元前187年,高后元后,吕后将齐琅琊郡割封为刘泽为琅琊国,将齐之城阳郡割封给鲁元公主子张偃为鲁国,然后封兄吕泽之子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鲁王张偃,原营陵侯刘泽(此为琅琊王)、吕王吕台,都是吕氏的嫡系,他们将齐王刘襄团团围在了小小临淄郡里,此时齐国的地盘,只有原齐国的十分之一。《汉书》在此事件描写中,仅用一个“割”字,就把吕后篡权成功,拙拙逼人之胜利者姿态描写地淋漓尽致。而被割的齐王刘襄,在隐隐的杀机和危险面前,肝胆俱碎,魂飞魄散、其狼狈像也在这“割”字之下显露出来。得了被吕后割来的济南郡的吕王吕台,把济南郡与原郦国、周吕侯国、周吕宣王国从地理上联在一起,以吕都为国都(今荷泽东)建立了大吕国,它北通河海,西据河、济,南通淮、楚,东至沂、沭,包括了差不多整个北济、南济、淮河、泗水流域,在战略上完全达到了割断吴、楚、淮、汉、齐、梁、燕、赵诸刘王国联系的作用,并且以此为吕氏集团的大本营,为自己培植灭刘扩吕的嫡系力量。一个“割”字,显出了吕氏集团何等得意的心态和气势。因此,墓葬中有标着“齐大官”的铜鼎,及诸如标有“齐北宫”“南宫”“齐大官右般七”“齐大官北宫十”等文字的种种器物,更恰恰证明吕国立后,吕氏已实际据有齐国的史实。(吕台死时,刘悼惠王刘肥十二子中,除了刘襄,其余诸子皆为平人,直到高后五年,才各被封为侯,被分置于齐国、吕国各处小邑为治)。彼时吕国根本不把齐王放在眼中,因为诸刘的命运生杀之柄完全操纵在吕氏人手中。刘肥尚割地奉妹为母以苟活,更不在乎区区齐鼎。齐王如此,齐地各处侯国更是甘拜下风,进贡揖拜,趋之若鹜,这正是墓中多有标着齐国字号器物的主要原因之一。<br>作为汉初汉室江山最大的一次危机,吕后篡权在她身后并没有换来吕家万年的王位,而是给吕姓家族带来了“诸吕田女,无分老幼,尽诛绝之”的悲惨下场,而操刀者,正是当年被吕后逼着“献”、当作鱼肉任意施“割”的人,历史史实又一次告诫人们有多大野心,有几分谋逆,就有几分灾祸。<br> <font color="#ff8a00"><b> 第二,墓主人是否是刘肥?</b></font>在公元前189年,齐国国王、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也因病去世,而在当时洛庄一带仍然属于齐国的管辖。由于吕台和刘肥去世的年代相近,而且在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面刻有齐国的文字,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墓主人也可能是这位汉代皇子。从现阶段出土的铜器上的所有铭文看都是刘氏的,而封泥仅相当于现在邮寄东西的封签。再从发掘中出现的几个谜团可推知,东墓道坚硬的封土上发现清晰的车辙印,而且东墓道较长,可知墓主人可能是从东面过来的。但笔者认为墓主人是刘肥的可能性极小,只有一点笔者不能断然否定。从发掘出现的封土后又挖坑祭祀,似乎证明墓主人可能是刘肥,从历史上看,齐国被分割又被复原,刘氏之后人可能多次来祭祀。 铜量器 出土文物(齐大官青铜盆) 封泥上吕字清晰可辨 <font color="#ed2308"><b>四、洛庄汉墓的发掘将改写汉初的历史</b></font><br> 若为吕台之墓,不仅将会改写中国编钟、编磬的历史,而且也将改写汉初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的历史。也将对吕氏篡权还是吕氏已经建立帝制进行历史的重写。古人重丧葬之礼,尤其王侯将相,“……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往往起陵山以标世。吕台之薨,正值吕王才封未久,吕国新立之时,诸吕正心高气傲,睥睨诸刘,侧目汉朝江山,必为其大肆操办,以扬吕抑刘。这时诸刘被诸吕分割包围于各处郡邑,为求自保,必纷纷前来吊祭奉礼(以吕氏女婿身份者自不必说)。洛庄汉墓无论从规模、出土文物规格、标准来看,都大大超出了一般“王”的制度,有些方面甚至为帝王陵所难及,说明了当时吕台丧葬规格之高和诸吕野心展现以慑诸刘王的要求。<br> 再从吕氏的起家及出土的编钟、编磬来看,吕台是由郦侯起身封王的,而吕氏家族的大本营是吕公当年的临泗侯国,在今山东定陶、荷泽、成武、巨野、济宁、单县,江苏省丰县、沛县,河南省商丘县、安徽省砀山县交汇地区,与郦国为邻,这些地方都在睢水,泗水流域,即是汉高祖斩蛇起义之旧地,又是当年吕公令沛之故乡,是吕氏家族的发祥地,自古是出产磬的地方。<br> 磬,是古代帝王礼乐中必不可缺的器物。其音雅,可调宫商,可奏韶乐(韶,乃虞舜时期的一种乐舞,又称“箫韶”。)其声润,代表德。自唐尧之时即为王者所用,但中国哪里出的磬最好呢?《禹贡》中有“四濒浮磬”之句,可知产在泗水流域。《括地志》亦云:“泗水至吕梁,出磬石。”《随志》云“下邳有磬石山。”《太平寰宇记》云:“磬石山在下邳县西南十余里,即《尚书》云泗濒浮磬者。”《大清一统志》:“磬石山,在泗水南四十里,出磬石,上供乐府。”按《水经注》引《晋太康地记》曰:“泗水出磬石……东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则磬是吕国吕氏家族发祥地——泗水的独特产品无疑。<br> 吕台封王后,墓葬济南,而不是原周吕国都吕都附近的吕陵(今荷泽西南吕陵集),必把磬陪葬,一方面它代表王乐,符合吕氏王天下的野心,一方面它又是家乡的特产,代表祖封祖荫之地。而且,吕,本意又是阴律,《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奉黄钟歌大吕,奏姑洗歌南吕,奏夷则歌小吕。”又,《大师》云:“阴声大吕应钟,南吕涵钟,小吕夹钟。”《汉书.律历制》:“阴六为吕,吕以旅阳,助黄钟宣气而牙物也。”钟磬等乐器所宣奏的钟吕之乐,在某种意义上于吕氏除了帝王之制外,还有图腾的作用。所以,吕台墓中以磬、钟代表黄钟大吕,涵钟南吕,夹钟小吕,寓意吕姓得钟吕,得宜又得时。(这里还必须指出:吕台祖父吕公以相术名闻天下,其后亦必迷信)。洛庄汉墓中出土了整套整套数以百计的钟、磬,更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佐证。<div> 一言以蔽之,外戚吕氏实际上已经掌握实权,并掌管整个国家。</div> <b> (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