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上回说到离开美丽的乌兰布统草原后,我们驱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2024年6月1日一早直奔贝子庙,然后就上了“大青山”。本期美篇以图片为主,简要介绍锡林浩特市历史,以欣赏美丽的蒙古高原特有之美景---大青山之美。</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1</h5><p class="ql-block"><br></p><h1> 历史上,锡林浩特市是感受蒙古族风情与草原壮美的起点,无论是策马奔腾还是静享落日余晖,都能让人沉浸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诗意画卷中。只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城市化逐步替代了“天苍苍,野茫茫”。</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2</h5><h1> 汉朝时期,锡林浩特地域为上谷郡北境。晋朝时期,为拓跋氏地。<span style="color:inherit;">隋唐时期,为突厥所据。辽朝时期,为上京道西境。金朝时期,为北京路西北境。</span></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3</h5><p class="ql-block"><br></p><h1> 元朝时期,属上都路。明朝时期,入于蒙古。清朝时期,为蒙古阿巴哈纳尔部驻地。</h1> <h1> 我们首先来到贝子庙。</h1> <h1> 贝子庙(蒙语称“班智达葛根庙”,汉译为“崇善寺”)是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它不仅是锡林郭勒盟的宗教文化中心,更是蒙古族艺术与多元建筑风格的瑰宝。</h1> <h1> 贝子庙的宗教地位很高,历史上是锡林郭勒草原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传播中心,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齐名。 </h1> <h1> 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巴拉吉尔隆德布活佛主持修建。寺庙最初由贝子班第达多尔济资助,名为“班智达葛根庙”,后被乾隆帝赐名“崇善寺”。</h1> <h1> 贝子庙历经七世活佛的不断修缮,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圣地。鼎盛时期,寺庙内喇嘛人数多达1200至1500人。</h1> <h1> 朝克沁殿(大经堂)是贝子庙的核心建筑,金顶红墙,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像。 </h1> <h1> 壁画艺术有《六道轮回图》《四大天王》等藏传佛教经典题材,色彩艳丽,线条细腻。(室内禁止拍照只能放外景照片)</h1> <h1> 贝子庙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整体布局沿袭了黄教传统建筑风格,依山傍水,南低北高,视野开阔。寺庙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共有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以及30多个庙仓。20世纪中叶因战乱和动荡,部分建筑被毁,现存主要殿堂为1990年代后修复。</h1><h1> (1938年,日本鬼子将伪政府放在贝子庙,1946年, 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贝子庙回到人民怀抱)</h1><h1><br></h1> <h1> 贝子庙融合了汉、蒙、藏建筑艺术,主体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现存四大殿宇及附属建筑:朝克沁殿、却日殿、明干殿、珠都巴殿 。</h1> <h1> 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可惜咱一窍不通。 </h1> <h1> 贝子庙如同一部立体的草原史书,承载着信仰、艺术与游牧文明的交融。无论是追寻藏传佛教的神秘,还是感受蒙古族文化的厚重,这里都是锡林浩特不可错过的灵魂地标。作为锡林郭勒草原的艺术瑰宝,贝子庙值得一看。</h1> <h1> 离贝子庙不远就是额尔敦敖包。</h1> <h1> “额尔敦”在蒙古语中意为“宝”,“敖包”意为“堆子”,因此额尔敦敖包可译为“宝山”或“宝地”。</h1> <h1> 相传在清朝年间,这里水草丰美,锡林河从旁流过,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额尔敦的老牧人,他乐善好施,深受人们敬仰。在他去世后,人们将这座山命名为额尔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随之得名。</h1> <h1> 敖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用于祭祀祖先或作为部落的界标。</h1> <h1> 额尔敦敖包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个敖包组成,每个敖包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h1> <h1> 登上额尔敦敖包山顶,可以俯瞰锡林浩特全景。</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4:锡林浩特政府大楼。</h5><h1> 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作委员会。</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5</h5><h1> 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6</h5><h1> 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7</h5><h1> 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h1> <h5> 锡林浩特市街景8</h5><h1>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市)。</h1> <h1>今天的锡林浩特市美景。</h1> <h1> 离开锡林浩特市,我们驱车前往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园区。</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途中。</h1> <h1> 即将进入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园区。</h1> <h1> 即将进入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园区。</h1> <h1> 还没进入核心景区,一座座奇异的山峰扑面而来。</h1> <h1> 青山景区作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以其独特的地质奇观和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h1> <h1> 这里居然有抗日英雄马本斋的介绍,或许他在这一带打击过小日本?或许他在这一带生活过?尽管介绍里没有,但看到儿时就崇拜的回民支队抗日英雄还是立足向先烈致敬。</h1> <h1> 景区前的露天艺术。</h1> <h1> 雕塑和仿古建筑都有一定的寓意。</h1> <h1> 只是我们匆忙上山,打卡而过,没有仔细研究。</h1> <h1> 这样的景区广场不多见。</h1> <h1> 不明啥含义的“关东车”。</h1> <h1> 全景倒是很美。</h1> <h1> 逐步进入景区。</h1> <h1> 文化氛围很足。</h1> <h1> 开始欣赏不同造型的奇山异石。</h1> <h1> 在人们印象中蒙古高原应该是黄土为主,没想到这里的山和中原、华东差不多,到处都是千奇百怪的花岗岩峰林。</h1> <h1> 我国四大高原各有特色,蒙古高原是最低海拔的高原,平均在海拔1000--2000之间,阴山山脉和贺兰山最高海拔也只有2500--3500之间。</h1> <h1>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景区将冰川遗迹、花岗岩奇观与高山生态完美融合,是地质爱好者与自然摄影师不可错过的“地球密码”解读地。</h1> <h1> 从这里开始进入景区。</h1> <h1> 景区简介。</h1> <h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以高度评价。</h1> <h1> 水少了些,不然更像江南。</h1> <h1> 山的造型开始不断“换装”。</h1> <h1> 适逢天气好,底色好山的色彩更美。</h1> <h1>我们乘索道而上,慢慢欣赏。</h1> <h1> 随索道“换景而行”真乃旅行摄影之“大运”,不用费劲,按快门即可。</h1> <h1> 这里的山相对高度都不是特别高,但造型变化很多。</h1> <h1> 沿途这些山都有游客或导游给起的名字,各有不同。</h1> <h1> 反正“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h1> <h1> 这样的气势很壮观。</h1> <h1> “不识青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h1> <h1> 远眺还似江浙。</h1> <h1> 近看略有不同。</h1> <h1> 慢慢走很有韵味。</h1> <h1> 拍山峦还是全景美。</h1> <h1> 现在手机方便,拍照质量也不错。</h1> <h1> 我还是喜欢相机的多样化。</h1> <h1> 我们在山里流连忘返。</h1> <h1> 景色太多也会有选择困难,不知拍啥更好。</h1> <h1> 远景。</h1> <h1> 近景。</h1> <h1> 一点红。</h1> <h1> 实景远比照片美。</h1> <h1> 青山岩臼群是世界级地质奇观,也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h1> <h1> 青山岩臼群是由第四纪冰川融水,携带砂石长期旋转研磨花岗岩表面形成,是全球规模最大、形态最典型的花岗岩岩臼群。特点是岩臼形态多样,有圆形“石锅”、椭圆形“石臼”、连环嵌套的“石穴”,最深可达10米,直径最大超过3米。</h1><h1> </h1> <h1> 岩臼群密集分布于山顶平台,仿佛“天外飞仙”留下的神秘印记。</h1> <h1> 据说青山岩臼群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古冰川活动、气候变化的关键证据,被地质学家誉为“冰川运动的天然档案馆”,我等在这些领域绝对是“科盲”,只能看看热闹。</h1> <h1> 不同角度拍摄。</h1> <h1> 环顾峰林全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1> <h1> 真的很美。</h1> <h1> 站在这里有一种“融天地之间”的感觉。</h1> <h1> 想象一下,这样的造型经历了若干万年才得以相见。</h1> <h1> 山顶多处是摄影者的天堂。</h1> <h1> 任意取景都让人回味无穷。</h1> <h1> 特写的“对话”。</h1> <h1> 永远伫立的骆驼。</h1> <h1> 即将蠕动的“蚕宝宝”。</h1> <h1> 群山里可谓“要啥有啥”,只要你有足够的联想。</h1> <h1> 可惜我等才疏学浅,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只能拍照留存。</h1> <h1> 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我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回来后整理时依然很兴奋。</h1> <h1> 这样造型的岩石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1> <h1> 这样的攀登还是要有点毅力。</h1> <h1> 这块岩石等了多少万年,才等来游客的青睐。</h1> <h1> 山顶野花开。</h1> <h1> 这可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h1> <h1> 曾经的海底世界。</h1> <h1> 如今公园美景。</h1> <h1> 这只神龟看了多少万年,终于心花怒放!</h1> <h1> 我们开始往回走。</h1> <h1> 换个角度和神龟打招呼。</h1> <h1> 这二位喝多了?</h1> <h1> 那就到高原的花园里醒醒酒吧!</h1> <h1> 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俯瞰。</h1> <h1> 下山更比上山难。</h1> <h1> 下楼梯得慢点。</h1> <h1> 回望也是景。</h1> <h1> 这马在等谁?</h1> <h1> 小美女来了。</h1> <h1> 小伙伴来了。</h1> <h1> 一览众山小。</h1> <h1> 又是一座象型石。</h1> <h1> 这样的介绍很多,我还是乐意自我解读。</h1> <h1> 下山的索道。</h1> <h1> 不忘再拍几张。</h1> <h1> 依旧多样。</h1> <h1> 就是缺点水。</h1> <h1> 这些“活化石”有了水一定更加灵动。</h1> <h1> 或许这就是蒙古高原的魅力。</h1> <h1> 或许这就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美丽。</h1> <h1> 或许这就是摄影爱好者难以忘怀的快乐!</h1> <h1> 下山了。</h1> <h1> 即将到站。</h1> <h1> 告别也不忘再来一张。</h1> <h1> 山底远眺不觉高。</h1> <h1> 下午4点多,依依不舍告别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景区。</h1> <h1> 高速直奔赤峰巴林左旗。</h1> <h1> 再见,美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再见美丽的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