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游环湖绿道——捞鱼河~海晏村(上)

无求

<p class="ql-block"><b>  自打乙巳蛇年正月初五成功穿越长腰山8公里“山之桥”滇池绿道之后,全家人都长久沉浸在旖旎、壮观的绚丽美景之中,并萌生了今后要陆续游遍滇池绿道的所有重点美景。续游环湖绿道海晏村~捞鱼河湿地公园段,则被我们纳入了首选。</b></p><p class="ql-block"><b> 3月4日,儿子公出,我和老伴带上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开车直奔海晏村。没想到刚到环湖东路转海晏村乡路的十字路口,便和诸多车辆一样被禁行,随即被告知海晏村停车场已满,要求所有车辆从捞鱼河湿地公园园外的南侧道路进入。反正有车不怕绕道,不过这样一来,我们续游环湖绿道的“海晏村~捞鱼河”顺序,随即逆向变成了“捞鱼河~海晏村”。</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羽 翎 泮</font></b></h1> <b>  捞鱼河湿地公园停车场的南侧,就是环湖绿道的羽翎泮栈桥。驻车出门右转,即可看到橙红色的羽翎泮栈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 <b>  其导游牌显示,羽翎泮栈桥全长645米,连接了捞渔河湿地公园与海晏村。穿越现状中山杉林和鸟类保育区,为保护原有生态,降低干扰,绿道在此位置变为架空栈道,栈道单幅宽度2.5米,并幅宽度5米。结合鸟类保育区要求,对林间布水系统进行梳理组织,恢复鸟类栖息生境家园。</b><div><b> “鴻雁集于沙渚,鳧鷖翔于汀州”,出自元代昆明人王昇所著《滇池赋》。“滇池”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湖泊,碧波万顷,气象万千,号称“高原明珠”。它为人们提供鱼米之利和壮丽美景,享誉中外。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佳作赞美。杨慎在《滇海曲》留下的美景佳句,成为云南的定评;孙髯的大观楼楹联,被评为“古今第一长联”。而在所有的赞美滇池的文章中,更有人评价,《滇池赋》像元始天尊一样的存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无佳作可以相比。有兴趣者,可网络查阅,这里就不引用原文了。</b></div> <b>  根据滇池生态绿道景区导览图显示,这里也应该是连接长腰山滇池绿道“山之桥”与捞鱼河~乌龙村“林之桥”的中间地。</b> <b>  即然称为羽翎泮,顾名思义,这处栈桥造型应该是仿彩色飞禽动物羽翎;泮,本义是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作为学宫的宫殿,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一半有水,一半无水。这寓意、这造型,简直美得不可方物。</b> <b>  这里不允许自行车和滑板车驶入,仅允许游人步行。我们的车只能停放在外。</b> <b>  回头望去,越过层层栈桥,捞鱼河湿地公园南出口(车辆出入口)清晰可见。</b> <b>  栈桥设有中空的地方,感觉既美丽、又便于观赏桥下美景,还形成了交通的自然分道。</b> <b>  由粗大钢管编网组成的羽翎,恢宏、壮观,其色彩与当日蔚蓝色天空形成了绝佳的对比。</b> <b>  羽翎穹下,还设有歇息台,无论其形状、大小和位置比例,都很恰当、适宜,精当填补了总体形状空间。</b> <b>  似乎刚投用不久,加上不许各类车型进入,当日来这里的游客寥寥无几,倒是旁边的临滇村道游客若蚁、车流不断。</b> <b>  栈桥继续向南延伸中,还特别有序保存了水杉林在栈桥中的和谐存在,既体现了环保,又绽放了别样的风韵。</b> <b>  栈桥周边湿地洄水漫淌,低坡蔓延,冬日嫣红的水杉正在释去艳丽,渐吐新绿。</b> <b>  续游环湖绿道,开局就欣赏到“开门红”,顿时令我们兴奋不已,并对之后的游览充满了信心。</b> <b>  为保存体力,我们没在已能看到的羽翎泮栈桥大致全貌后继续前行,而是取直路、沿一条村路,骑乘自行车和滑板车,继续向海晏村驶去。</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晏 窝</font></b></h1> <b>  沿滇池与古村村路一路前行,路边街区有诸多建筑正在建设,游人不少,喧嚣声鼎沸。好在也就前行了2公里左右,我们就来到晏窝,从这里左转弯约40米,就正式进入了海晏古渔村的包浆青石板街。古渔村已去过多次,这次我们把重点放在右侧新兴的海晏七彩落霞观景村。</b> <b>  步入晏窝,宣传架上陈列两块宣传牌。</b><div><b> 一块牌是海晏村简介。海晏村地处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西南,滇池东岸,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丰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庄面积18.24公顷,人口785户,2592人。海晏村村落形成于明代,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昆明滇池东岸现存唯一的紧邻滇池且较完整的最后一个古渔村落,村内传统建筑遗存较多,有青石板街、石子河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5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另有关圣宫、吕祖阁、西寨门、老客事房、488号民居、615号民居为昆明市第四批挂牌保护历史建筑。2016年6月海晏村获批成为昆明市首个市级历史村镇,2024年7月获批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按照《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海晏村立足于七彩落霞观景村发展定位,发挥自然、人文景观优势,逐渐走出一条“村美人富”的发展路子,成为了滇池沿岸闻名遐迩的“网红村”,年吸引游</b><b>客量超220万,带动消费1.05亿元。</b></div> <b>  另一块牌是海晏村村民“五变”。</b><div><b> <font color="#ff8a00"> 一是农民变房东。</font>目前海晏村已实现租赁的房屋约98栋,涉及村民312人,村民租金收入约780万元。</b></div><div><b> <font color="#ff8a00">二是农民变员工。</font>返聘租房农户,获得工资收入。目前已经新增就业岗位317个,每年直接带动村民工资收入951万元。后续临水第一街区新开放后,预计将带来60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工资收入1800万余元。</b></div><div><b> <font color="#ff8a00">三是农民变股东。</font>试点鼓励村民房屋入股,参与经营,现已试点经营5户,每户村民年分红约10—25万元。</b></div><div><b> <font color="#ff8a00">四是农民变创客。</font>积极鼓励村民创业,参与农创产品、工坊、餐饮、住宿等产业。例如,村民自己打造的晏海小院,平时收入也在2000-3000元,周末客流量大时每天能创收5000多元。</b></div><div><b> <font color="#ff8a00">五是农民变导师。</font>培养农民变身导游、导玩、导师,目前已经培养孵化了海晏孃孃编彩辫,海晏舞龙队等团队27人,通过编彩辫、舞龙等形象展现了海晏村的风士人情。</b><br><br></div> <b>  晏窝名称不大,内里却包括三层。我们先转第一层。</b> <b>  一层既有农家氛围。</b> <b>  亦有小资咖啡厅。</b> <b>  二层、三层则是包涵颇具规模的餐饮、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内容的露天观景台。</b> <b>  在这里,可观海鸟浮浪、海鸥翱翔。</b> <b>  在这里,可赏浩瀚滇池碧波浩荡、远山如黛;可听惊涛拍岸,可看漱玉万点,可享椰风海韵,更可把酒临风。</b> <b>  在这里,也可点起一大盆篝火,边品滇池海鲜,边观赏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舞表演。</b> <b>  在这里,更可融于大美天地之中,自拍、互拍,留下人生最美丽且值得纪念的精彩瞬间。</b> <b>  凭栏侧看,远处橙、红两幢房前,有不少年轻人在那打卡。</b> <b>  下楼。</b> <b>  步下阶梯,可看到滇池之浪或越过路堰、或穿过堰孔,打湿了条石小街,同时也温润了游人的心。</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小 街 东 拍</font></b></h1> <b>  从晏窝出来,我首先沿着七彩落霞观景村的观光小街一路向东拍去。</b> <b>  1.橙房打卡地蹭拍。</b> <b>  2.湖螺。</b> <b>  3.白石桥。</b> <b>  4.岸柳。</b> <b>  5.水渠。</b> <b>  6.激浪。</b> <b>  7.鱼筝。</b> <b>  8.港湾。</b> <b>  向西回望。</b> <b>  编辑至此,可能是因为荷载太大,软件反复出现卡顿、死机状况,其余内容只好放在下篇了。</b> <h5><b><font color="#167efb">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