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建于西汉,拥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建筑之一。古城周长7331米,面积2.56平方千米,拥有夫人城、仲宣楼、昭明台等众多景点,其中护城河宽达130米,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p> <p class="ql-block">襄阳夫人城是为了纪念朱序的母亲韩夫人而命名的。韩夫人是东晋时期襄阳守将朱序的母亲,她早年随丈夫朱焘于军中,颇知军事。</p> <p class="ql-block">韩夫人,东晋人。晋平西将军朱森妻,左将军朱序母。东晋太元三年(378)二月,在前秦攻襄阳之战中,协助时任中郎将、梁州刺史的儿子朱序守城拒敌,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在襄阳城西北角增筑一道内城,挡住了攻城的秦军。 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子城一座, 上勒石额“夫人城”。韩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巾帼英雄,地锐身自任、保家卫国的精神映耀古今。后人有诗赞日: “如此金汤固,长存粉黛名。”</p> <p class="ql-block">仲宣楼,又名王粲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楚天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个为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它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历史上仲宣楼几兴几废,最后一次毁于民国初年,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仲宣楼。</p> <p class="ql-block">襄阳北街</p> <p class="ql-block">昭明台也称钟鼓楼,为襄阳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根据历史记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1990年在考证昭明台100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重建昭明台,现为襄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昭明李记红糖饼</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总面积209平方千米,为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隐居之地。景区内有诸葛草庐、武侯祠等多处遗迹。隆中景区形成于明代,拥有“隆中十景”等众多景点,展现了诸葛亮的生平与事迹。</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是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高约六米,长约十米。青石质料,四柱三间,十个抱鼓将四柱牢牢稳固,使之历风雨而傲然。该碑坊飞檐起角,嵌脊镶吻。集寓意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的传统浮雕和颂扬诸葛亮的匾对于一体,古朴凝重,蔚然社观。是为隆中的标志、重要的文物景观。</p> <p class="ql-block">正面上方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目标方可远大。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励志格言。</p> <p class="ql-block">走过古隆中牌坊,可以看到牌坊背面写着“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两侧是“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对联在此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丞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p> <p class="ql-block">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被称为“武灵王学业堂”。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始称“隆中书院”。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和子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集中为我们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隆中书院”石牌坊,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p> <p class="ql-block">去往“隆中书院”的台阶、上方露出“诸葛亮”雕像的头部。</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雕像</p> <p class="ql-block">隆中书院</p> <p class="ql-block">廉政厅</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年 (公元1592年),中宪大夫、督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对隆中武候祠进行了重修,并立《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一通,为了对该碑碣加以保护,后人便建该亭一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东晋,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长河兴废频仍,时至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观察史蒋兴艺移建于此。这座位于山腰,祀奉诸葛亮的祠字,星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结构。其内诸葛亮和夫人黄氏及其子孙并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蜀汉文武大臣等人的塑像栩栩如生,殿宇内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题写的金匾银对琳琅满目。一棵古桂树,枝繁叶茂,金秋时节,溢香山野。</p> <p class="ql-block">“卧龙遗址”匾额;诸葛亮铜像。</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生平馆”,匾额“明良千古”。三进殿门楹的楹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 <p class="ql-block">北文官,南武将,塑像栩栩如生,这些都是蜀汉政权中功勋显赫的文武大臣。</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正殿,匾额“诸葛武侯”。</p> <p class="ql-block">殿内匾额</p> <p class="ql-block">“诸葛武侯”坐像</p> <p class="ql-block">铜鼓台-清同治年间铸造,1933年由湖北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刘骥奉落介石之命所重修。亭内安放一铜鼓 高两尺阔一尺八寸,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两侧的碑刻是八十年代以后国家领导人和书法家留下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在古隆中武侯祠里,供奉诸葛亮的主殿旁有供奉黄月英的偏殿,即娘娘殿。殿前匾额上的“智慧贤淑”四个字格外醒目,其下方有一副对联,上联正解故事,下联赞美黄月英:“黄发黑肤当为承彦谦虚话,木牛流马堪赞月英锦绣才”。</p> <p class="ql-block">殿中端坐的黄月英,相貌虽不是倾国倾城,但看上去眉眼端正、面庞圆润、肌肤细腻,浑身透着聪慧、豁达、善良、真诚。黄月英聪明伶俐爱好发明,做姑娘时就制作出了木狗、木虎与木人。</p> <p class="ql-block">雕漆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桃园结义兄弟而建。殿内,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珍贵文物,生动地展示了这三位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偏殿为三义殿,殿内供奉着刘备、张飞、关羽塑像。展示刘备、关羽、张飞的历史人物塑像和文物,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与文化深度。</p> <p class="ql-block">六角井是诸葛亮青年时期隆中住宅院内的生活用井。早在东晋时期,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就对此有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日葛井”。《水经注》亦日:“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齐安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六角井不仅成为古隆中传统的十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且亦为草庐故址所在的实物佐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草庐亭是诸葛亮十年躬读隆中期间的纪念性建筑,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该亭呈双层六角式,砖木结构。周围松竹苞茂,绿阴蔽日。</p> <p class="ql-block">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的地方,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段文字所讲‘‘草庐”庐址就在草庐亭处。</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于隆中常抱膝长吟《梁父吟》一首,“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为此,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亮当年抱膝吟啸的岩石附近建起了以“抱膝”命名的砖木结构亭以祀之。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 程文炳又加以重修,并在门前立《抱膝处碑记》一通。整个亭阁绿茵中,呈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亭阁上设有木梯,可登楼阁观赏。</p> <p class="ql-block">抱膝亭后面是明代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雕刻的大龟座《草庐碑》。</p> <p class="ql-block">小虹桥是诸葛亮出入隆中时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的纪念堂。该堂是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在原址上重建的四合院式建筑。其内之大殿,诸葛亮与刘备隆中晤对的塑像栩栩如生,连接大殿两侧的回廊镶嵌着历代碑刻石碣。三顾堂门前有三棵古柏,象征刘、关、张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p> <p class="ql-block">青铜马</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正殿</p> <p class="ql-block">左:关羽青铜像,右:张飞青铜像</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顾堂”前的《重修诸葛武侯祠宇碑记》碑、清乾隆22年立,李敏学撰并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