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币1996年~1997年,法国发行了以欧洲各大博物馆珍品为主题的纪念银币,这些银币不仅展示了欧洲艺术和文化的瑰宝,还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6年10法郎梵高《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作品纪念银币</span>,为博物馆藏品系列纪念银币中的一枚,直径:37毫米,重量:22.32克。正面图案为作于1887年的《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用浮雕形式表现梵高油画点彩技法独特的笔触,是这枚纪念银币区别于其它纪念币的特点。左上角铭英语“VAN GOGH”(梵高),左侧铭"RF“(République Française的缩写,即法兰西共和国)和“1997”,右下角为梵高的签名“Vincent”(文森特)。</p> <p class="ql-block">🔻《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作于1887年冬季,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十九世伟大的艺术巨匠,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861年梵高开始接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打工。经历了短暂的工作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两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span>的作品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在他去世后,梵高的《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作品,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出名优秀艺术作品的行列。</p><p class="ql-block">🔻英国艺术家阿奇博尔德·斯坦迪什·哈里克(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1886年为梵高画的肖像,一头红发,绿色的眼睛,一张棱角分明的脸。</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罗素(John Peter Russell)1886年的《文森特·梵高》作品。梵高非常喜欢这幅肖像。几年后,他在给弟弟提奥写信说:”好好保管罗素给我画的画像,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有超过35张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以其大胆而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而闻名。尽管梵高的自画像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经常将自己描绘成一个严肃、深思熟虑的形象。他通过塑造自己的表情和姿势来表达他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状态。而他笔下的每张面孔也都不同。梵高画自画像并非是他的虚荣心,他创作自画像是因为他想练习画人物,而是缺钱无法请到模特,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画自己。</p><p class="ql-block">《戴黑毡帽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Dark Felt Hat),1886年,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那时,梵高尚未受到印象派画风的影响,作品整体色调偏深沉,透露出一种沉郁之感。这段时期的梵高,确实沉浸在较为忧郁的情感中。为了掩盖拔牙后脸颊的缺陷,他选择蓄起胡须。</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1887年创作了《戴草帽的自画像》,这幅作品标志着梵高开始受到印象派画风的影响,使得他的画作色彩变得更为鲜明。与以往作品中展现的中产阶级形象不同,梵高在这幅自画像中以农民的身份出现,戴着一顶草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深深向往。画作中的明亮色彩,如蓝色、绿色和黄色,都是对乡村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同时,梵高在画中所穿的服装也与他之前描绘农民时的服饰如出一辙。梵高用了点彩法技巧——以光谱中各种单色光组成万物色彩为依据,用单纯的原色色素点子互相组合绘制而成。当时,梵高在巴黎跟一些印象派画家交往密切,而这种画法也成为其绘画中的经常用技巧。</p><p class="ql-block">🔻《戴草帽的自画像》(1887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7年)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7夏天),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888年,梵高画了离开巴黎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在巴黎期间,由于不断与法国当代艺术运动接触,梵高画作的色调整体更加明亮了。这幅自画像采用传统的形式,画家站在画板之前,穿着蓝色无领工匠的蓝色大褂,手拿调色板,完成后他在画作背面签了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作于1887年12月-1888年2月,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耳朵包着绷带的自画像》可能是梵高所有的作品中最出名的。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勒与自己同住。然而,两位性格固执的艺术家在一起经常发生争执。<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span>高在精神错乱中割下了耳朵,这也成为艺术史上最惊人的自残行为。这幅画表面很平静,但是忧郁的眼神、骨骼鲜明的脸颊、满头的绷带,仍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耳朵缠着绷带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作于1889年1月,伦敦科陶德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耳朵和烟斗缠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年),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1888年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后。梵高住进了法国南部小镇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当精神病院的灯灭以后,他通过窗户远观星空。这个场景后来成为他创作《星空》的灵感来源。《星空》表达了梵高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星空中的漩涡和流动感,暗示了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无常。同时,画中的连绵的群山,葱郁的树木和成片透着灯光的房屋,则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与上方的动荡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星空》(The Starry Night),作于1889年,现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9年9月),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可能是梵高最后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拿烟斗的自画像》(1886年),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6),藏于海牙市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6-1887),哈特福德沃兹沃思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横式条纹上分布着的代表欧盟的12颗五角星。上面铭文为“Trésors des musées d' europe(欧洲博物馆珍品),中间为双面值:“10 FRANCS”(法郎)和“1 1/2 euro”(1.5欧元),以及巴黎造币厂的丰饶角标记和蜜蜂标记。下面铭文为“Liberté-Égalité-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