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第九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宁波市选拔赛巡礼</p><p class="ql-block"> 六月七日,我去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当了一天键盘比赛的评委,看了一百多个孩子的钢琴弹奏,得以对宁波市的少年儿童钢琴水平略窥一斑。</p><p class="ql-block"> 七八岁的孩子才多大啊,坐在琴凳上脚都够不着地,但他们也会摇头晃脑,也会前俯后仰,也会昵昵儿语,也会划然轩昂,也会逐风知态,也会随鸟识情。个个灵气十足,聪明非常。一整天的时间我并不感到冗长,反倒时时气滞神凝,支颐傻呆,若不是身为评委须保持必要的矜持,真想为他们鼓鼓掌。</p><p class="ql-block"> 虽然过去几天了,那些鲜活、稚嫩的琴童却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耳畔</p><p class="ql-block"> ——夏菀妮的姿态优雅,把《纺织歌》的节奏控制得十分好,力度也控制得非常好,她的纺织机子肯定不会断线,工作效率一等;</p><p class="ql-block"> ——邵鑫婷线路分明,声音清晰,一今一往,一甜一苦,一忆一叹,那是复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她演绎得最好;</p><p class="ql-block"> ——曹佳颖声音里的兰花花简直呼之欲出,琴声里有爱恋,有不屈,有反抗,有圆满;</p><p class="ql-block"> ——王诗琦在《秋的私语》里摇起了头,晃起了脑,身体随琴键起伏,惆怅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气氛里。</p><p class="ql-block"> ——吴佳瑾的指下则是一支雄壮的军队,持戈拥盾,擂着战鼓,组成一道人墙压过来,有低沉,有齐整,有阵式的变换,舒伯特听了一定会满意;</p><p class="ql-block"> ——胡葭的金匾绣得朦胧飘渺,看那红军好像从云端走来,陕北妹子似隔着窗飞针走线,她制造的声音与众不同,绵里夹着针,雾里藏着兵。</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镜头太多了,周元哲的轹轹辚辚,俞可妍的清澈跳跃,徐子懿的均匀和谐,章意诚的汹涌澎湃,屠添羽的缭绕潺湲,茹诗卿的层次分明,让人美不胜听,席不肯离。</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比赛对穿着打扮也有规定,一共10分的分数它要占去1分,反映出现代人对艺术欣赏的口味变化,除了可听,还要可看。因此许多学生打扮得花枝招展,不但在服装的穿着上,而且还画眉施粉。黄欣晨的淡蓝色衣服,跟她的琴声一样飘逸,着装在身,格外的若定自如。苑晓芙则一身紫红,华贵典雅,仿佛走进了贵族的厅堂。男孩陈锘涵脸上施粉,头戴礼帽,一幅绅士派头。对我们评委来说,同样水平的肯定取其服装好的,即便没有这个规定。我的阅历也告诉我,在任何赛场上,成绩好的人,往往服装也是好的,因为他们很自信。</p><p class="ql-block"> 在一百多个琴童里,我觉得可圈可点的至少有20个,他们乐感极好,技术熟练,姿势优雅,在他们的指尖下,琴键都有了生命,“博士”的朦胧,“喷泉”的盈溢,“哨兵”的警惕,“革命”的澎湃,我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真想一把把他们都拢过来,谁知道这些学生中将来会不会冒出周广仁、鲍蕙乔、傅聪、殷承宗、郎朗、李云迪等大师来。相对于这些神童,有些孩子稍显木讷,听起来就如同喝白开水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还是想给排名后面的孩子打打气。在我的学生中琴弹得最好的并不一定就是当初最好的,好的学生有的中途辍学了 ,有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有的被后来崛起的同学追上了,只有坚持到最后的学生才是最好的。我的母亲也有两个例子,她曾有两个“差生”,几乎原地不动弹了五年琴,始终是那本《汤普森现代钢琴教材(2)》,母亲教得都没有信心了,曾经劝其放弃,但执着的家长仍然坚持着。五年过去了,奇迹出现了,他们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指尖出奇,进步加速,一下子把五年的时间追了回来。教育这东西很玄妙,人的智力发展也很玄妙,许多时候唯有耐心等待。因此,教育有时也毋宁说是一场赌博。</p><p class="ql-block"> 比赛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存在程度悬殊,曲目单一,薄积厚发,收尾草率,断点普遍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比赛虽分了儿童A组、儿童B组、少年组、青年组等组别,但在同一组内程度也很悬殊,拿儿童A组来说,最低的弹钢琴业余考级的三级曲子,最高的弹十级的曲子,不在一个等级里面,没有了可比性。</p><p class="ql-block"> 在比赛中弹得最多的一首曲子是《八音琴》,有十五个人左右弹,其次多的是《放马曲》、《康定情歌》等曲子,其他的绝大多数也是考级的曲子。因此偶尔有些不同的曲子出来,会使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弹琴跟其他艺术一样,须厚积薄发,这样就会在表现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反之会让人觉得十分吃力,很累很遭罪。看个别学生在比赛中弹超过自己的程度的曲子,就显得生硬、勉强,有的吭哧瘪肚,有的中断脱节,有的小手分明够不着琶音的距离而硬掰,看的人比弹的人还累。这样的学生肯定得不了高分。而有一些学生,虽然弹的曲子程度不很深,但表现得非常好,依然可以拿高分。</p><p class="ql-block"> 在比赛中也折射出辅导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动作不规范甚至不准确,有的节奏有误声音有错,有的结尾草率,有的选曲有问题等等。而中断较多的毛病,除了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跟老师的要求也是有关的。</p><p class="ql-block"> 尽管孩子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稚嫩和不成熟是正常的。要是绝对的比,现在的他们不知比我那时高出几倍去,他们是有希望的,他们也是幸运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母亲1982年从余姚师范退休回到宁波,那时宁波很少有孩子弹钢琴,偶尔听说有一个,我母亲会登门去看他(她),后来渐渐发展起来了,现在可以说学钢琴已蔚然成风,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了。</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多多浇灌、扶植这些已经露出尖尖角的小荷,钢琴的明天是他们的,艺术的明天是他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