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想借助天下朋友温暖的手,汇集广大作家的爱心,在贫困山区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们,送去一批精神食粮。这不是学校,但又是一所学校无法替代的,富于个性和特色,是千百名文艺家用爱心搭盖的学校!尽管这个爱心书屋,只能放在某一个村镇,但她是一丛火,将会在千山万岭间燃烧……”1998年2月15日晚,谭谈写下《谭谈致文坛师友的信》,他还将这封信第一个寄给了他心里景仰的文学泰斗巴金……</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我们村里的一代一代人,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老农活动中心!”75岁的作家谭谈说。</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涟源市桥头河镇曹家村,老农活动中心建成了,宁静的小山村从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夜幕落下,村民们汇集一起唱歌跳舞。雨天,书屋里聚满了读书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谭谈在曹家村老农活动中心晚晴书屋和故乡的孩子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自掏腰包百万余元建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我们村里的一代一代人,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老农活动中心!”75岁的作家谭谈说。</p><p class="ql-block"> 老农活动中心去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这是一座白墙青瓦的精致双层四合院,由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三部分组成,共2600余平方米。 晚晴书屋汇集了作家们捐赠的1万多册图书,晚晴广场设置有健身器材,晚晴诗湖原本是一口山塘,修整后的山塘护栏上,雕刻了诗人描写当地历史人物和名胜风景的诗歌手稿。谭谈说,每次到老干部活动中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劳累一生的老农民形象,“什么时候,我能在养育我的小山村里,为我那些童年的伙伴、今日的老农们建一个活动中心呢?”他一直苦于没有经济实力,20年也没能让梦想变成现实。眼看自己七十大几了,再不动手,恐怕会抱憾终身。2018年,他终于下了决心,卖掉自己在娄底城区的一套房子,拿出稿费,凑了百万余元。</p> <p class="ql-block">谭谈和童年伙伴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钱有了,谭谈又动了自家祖屋的心思。2017年秋季开始,谭谈和老屋五房的后人们商议,“开初,是有阻力,他们同意把地基拿出,但要钱,开价颇高。”谭谈对亲戚们说,地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在地基上建一个新屋,使祖屋新生,既是对祖先的纪念,又能供全村的老人健身、阅读、娱乐,使村里的孩子们有一个学习的园地。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最终,他说服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 谭谈先后找过省扶贫办、交通、水电、分管农村农业的娄底市副市长和涟源市市委书记、人大主任、宣传部长等部门及领导,他们都给予了热情支持,“路,是交通部门出资修的,山塘是水电部门资助整修的,绿化,是市园林局捐献的。”</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和作家爱心书屋</p> <p class="ql-block">巴金老人题写“作家爱心书屋”</p> <p class="ql-block"> 老农活动中心只是谭谈文化扶贫的一个美丽延续,文化扶贫之路,他其实已经走了23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谭谈与两位作家水运宪、蔡测海一道,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走访了21个贫困县、108个特困村,跑遍了湘西的每一个县。</p> <p class="ql-block"> 在湘西一个小山村,谭谈看到一个青年在看一本没了封皮、卷了角的杂志,这是湖南省群艺馆编的《文艺生活》。“这么破的书还在看呀?”“这本书还是村里一个在长沙打工的人带回来的。”听罢,谭谈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收到许多杂志社寄来的杂志,好些还没有认真看就当废纸卖了,他还想到周围许多朋友也有不少闲置的书,“我们何不把它们归拢起来,送到缺书少报的山村里去呢?”这年春节,谭谈给全国的作家朋友发了一封倡议信,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快就收到南南北北的作家、出版社寄来的近十万册图书。</p><p class="ql-block"> 谭谈回忆,巴金、臧克家分别挥毫题写了“作家爱心书屋”和“作家爱心书柜”。巴金老人亲笔签名并捐赠了他的《家》《春》《秋》和一套《巴金随想录》,还有一些他和女儿李小林主编的书籍。刘白羽老人来信说:“祝你苦心成功!”马烽老人也在信中写道:“你真是出了一个好主意!”不到一年时间,建在涟源市白马镇田心坪村的“作家爱心书屋”就汇集了4万多册图书。湘乡、双峰、新化、新邵等14所中学还设立了爱心书柜。</p><p class="ql-block"> 谭谈直言,多数文人都穷,文联、作协又是无钱又无权的团体。但多年来,他在实践中得到一点体会:向有钱的人借钱、向有权的人借权、向有名的人借名,来办文联、作协的事情,“无论是有钱的人的钱,还是有权的人的权,只有借有名的人去借,才能借到。所以作协、文联,一定要下大力培养自己的名家。”</p> <p class="ql-block">第一笔稿费寄给村里修渠道</p> <p class="ql-block"> 谭谈对家乡的热爱,对农民的热爱,对读书的热爱,让他在扶贫之路上一路奔波而不知疲倦。曹家村是谭谈的出生地,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念了一年初中就失学了。上小学时,虽然每学期只有一两元的学费,还要靠妈妈卖鸡蛋来攒学费,每每到学期快结束了,学费还没交清。这时,小谭谈最怕见到老师,怕老师问他讨学费。从小,他就埋下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将来有条件了,我要帮助人家读书。”</p> <p class="ql-block"> 谭谈13岁离开村子到县城读初中,30多里的山路,要走四个小时,这条路曲曲弯弯却也是最温暖的。他在外面受了委屈,沿着山路艰难回家,会扑到妈妈怀里哭一场,再吃一顿世界上最美味的饭菜,抹干泪水,再继续上路。</p><p class="ql-block"> 从小,谭谈几乎没有接触到书。读高小以后,他在学校才看到《中国少年报》。到部队以后,他在连队的阅览室读到了《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等报刊杂志和一些书籍。他最早读到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长篇小说,以及马烽的《我的等一个上级》等短篇小说,让他发现书本里有个美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1965年,谭谈在《收获》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采石场上》,得了72元稿费,这相当于他在部队一年的津贴费。“这时,我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是生产队正在修一条引水渠,从山那边引水来灌溉农田。因无钱买炸药,渠道被几块石挷挷卡住了。”于是,他立即把这笔稿费中的60元寄给了生产队,用于买炸药修渠道。</p><p class="ql-block"> 谭谈扶贫舍得拿钱,他却吃得简单穿得更简单。他的朋友叶蔚林生前曾笑着对人说,“谭谈像一只麻雀,只啄几粒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载《北京日报》2020年1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