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

宝盖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宝盖木 390655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一个年近耄耋之人,工作中的许多事情早已经淡忘,但儿童时的许多往事却像彩屏上的一幕幕影像,点点滴滴都记得很清楚。每当在外散步或独自在家的时候,总会想起儿时的岁月,想起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那些事,心中漫涌起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牵着新中国的衣襟长大的。童年的我,为生活在新中国而感到无比幸福。但是,当时的国家刚刚经受了战乱苦难,经济严重落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乡亲们还生活在贫穷之中。记忆里,村上大多数人住的是低矮的土坯草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暑往冬来,习惯了生活的艰辛和拮据,没有过多的奢望,日子也就过得恬淡而悠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老家在豫南平原,那片土地不算富饶,也不算贫瘠,乡亲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倾注着毕生的精力,浇注着辛勤的汗水,等待这片土地上的春华秋实,期望一代又一代的丰衣足食。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在过去漫漫的岁月里,贫穷的幽灵一直在这里徘徊。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每到傍晚,当缕缕炊烟散尽的时候,大人们便端着饭碗围坐在饭场内,边吃边聊着家长里短。晚饭后,孩子们欢快嬉戏着,或捉迷藏,或玩游戏,一切都平淡如常。就在这片热土上,度过了我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姐弟四人中,我排行老三。在童年的时光里,我不记得大人对我的过分溺爱,记得的是一盏小油灯暗淡地照耀我们家灰暗的房屋、未铺水泥的地板和几件简单的家具。大人们忙地里的农活,顾不上管我,整天把我留在家里,让我自己在院子里玩。长大了一点,觉得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了,就开始溜出家门,到广阔的野地里玩去了。春天,当桃花、梨花盛开,柳树抽出绿丝的时候,我还穿着破烂的开裆棉裤,到河沟边拔茅穗,茅穗嚼在嘴里又棉又甜。夏天一入三伏,就和村上其他娃娃一样,脱得一丝不挂,成天泡在水里摸鱼、嘻闹,身上晒得黒不溜湫。秋天是个黄金季节,天天和小伙伴们到野外寻找可以吃的东西,曾经吃过野果、甜玉米杆等。冬天,凛冽的寒风把我从野外赶回来,我只好闷在屋里,或与小伙伴们藏猫猫,或围在火盆旁,一边取暖一边在火盆里爆苞米花。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常与小伙伴们在池塘边用瓦片打水漂,在草地上玩游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家里很穷,我三、四岁的时候,与村里其他孩子们一样,在夏、秋两季基本上是赤身裸体,只是在冬季、春季,才胡乱地穿上姐姐、哥哥穿过的衣服,从未买过一件成衣 。一直到上初中时,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偏开裤。我与其他孩子们一样有着很强的抗寒能力,在冬季寒风刺骨的大雪天,身上只穿有棉衣、棉裤,没有贴身的衬衣、衬裤、短裤,更谈不上毛衣、毛裤,脚上有时连袜子也没有,但也没有感到冷得受不了。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过年,过年可以讨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服,可以吃饺子,吃平时吃不到的东西。父母和村上所有的人一样,喜欢在春节前后让他们的孩子幸福和快乐几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到老年,知道健康是福,可我童年时总是盼着生病。一旦生病,就能恃宠而娇,在情感上享受最高待遇,母亲就会温柔些,摸摸我的头,问我想吃什么。至今我还记得的就是母亲为我做的面疙瘩汤,里面打个鸡蛋,放几滴香油、几段葱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我最期盼的事情是能吃上一顿好饭。现在物质过剩,食品丰富,“小皇帝”们常常需要哄着才吃一点,我的童年则没有这样的福份。饭食天天老一套,少荤腥,多粗粮,活动量又大,消化得快,总感觉肚子是空的。容易饿的人吃什么都觉得是享受,能有一顿好吃的就像是上了天堂。记得童年的时候,在外面玩耍回到家里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踅摸吃的。在家里找不到,就到外面去打野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我吃过火烤的蚂蚱、半生不熟的玉米,春天的槐花、榆钱儿,夏天的野果,秋天的玉米杆、高粱杆、掺有棉籽的窝窝头,这些天下的美食我都吃过。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做的四大美味: 肉馅饺子、鸡蛋韭菜合、煎饼、放有肉菜的小米干饭。父亲带我到镇上吃过的最好东西是胡辣汤、水煎包。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地记起来。正是这些绿色食品,丰富了我的胃,使我能健康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村上的寨河。我们村的寨河,是民国时期村民们为防御土匪骚扰自发组织开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世道太平,寨河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成了村上的一道风景,也是孩子们戏水的好去处。到了夏季,我每天打柴、割草回到家,一扔下工具就和小伙伴们奔向寨河,在水里扎猛子,学狗刨,打水仗,好不快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小伙伴们痛快地玩耍没多久,就被父母送进了学校,开始了有忧虑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在我们村上小学的。学校的校舍十分简陋,教室是土坯房,窗户是用木条钉的,冬天糊上白纸挡寒,夏天撕掉白纸透风。课桌是用泥墩架起的长木板,小板凳是每天从家里带到学校的。为了省钱,家里花几分钱买个蘸水笔尖安在小竹棍上给我当笔用,买一包蓝颜料粉溶泡进水里当墨水。直到上高小时,父亲才给我买了一支钢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条件虽然很差,但每天早晨都要到学校早读。冬天夜长,天亮得晚,教室里没有电灯,我们就围在煤油灯旁读书。到天亮时,每个人的鼻孔里都会沾一层黢黑的烟灰。每天下午放学后,还要去放牛、割草、打柴、拣粪。现在,我每次路过学校门口,都会 驻足羡慕地看着那整齐漂亮的校舍和快乐的小学生们,久久地不想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童年,虽然时常有饥饿,但照样有五彩缤纷和乐趣,感觉在童年时受到的痛苦最少。对比当今巴勒斯坦、叙利亚、北非一些战乱国家的儿童缺吃少穿、担惊受怕、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景况,我觉得造物主对我童年那个阶段还算客气,父母给我的童年相当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父母在世时,我常回家看看。自从父母离世后,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每 隔几年都要回去一趟。望着离开五十多年的村子,觉得往日感到很大很威的村子变小变旧了,记忆里很高很大的房子变矮变小了,印象里很宽很平的村道路变窄变难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这些感觉外,感受最深的是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片黄土地上,乡亲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家家盖起了新房子,城里的家用电器一样不落地在村里安家落户。乡亲们大多淳朴、忠厚,尽管他们的生活与城里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可他们内心深处对改革开放充满感激之情。其实,乡亲们还不大富裕,各种保障还比较脆弱,可他们豁达、知足,他们的真诚、朴实,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慨。家乡给了我精神的滋养,家乡的父老兄弟永远是我生活处世的老师,他们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唯有更加眷恋家乡,更加关注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1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