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家稻花香

张老五

(稻谷收割季节) (稻谷收割季节) <p class="ql-block">  日前,在西安市长安区的某个地方,看到当地的人们已经在稻田里开始劳作了。看到此情景,就想起了我青少年时在老家农村与水稻打交道的陈年往事来。</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眉县渭河之南的秦岭脚下,我们村往南不远就是斜峪关,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褒斜道出口处。由于紧靠秦岭,水源充足,在我小的时候,我们那里农村就大量地种植水稻。每年到了秋季稻谷扬花的季节,站在我家大门外,放眼望去,平展展的稻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谷随风摇曳,稻花十里飘香,一派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p> (稻谷育苗) <p class="ql-block">  据我们村的老人们讲,在我们当地种水稻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是诸葛亮从四川、汉中带过来的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褒斜道翻越秦岭,出斜峪关进入关中,开始了对曹魏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后,便着手垦荒屯田, 以应对司马懿严防死守、拒不出兵的消耗战。蜀军将士多为四川人,喜欢吃米饭,而关中不产大米,为了应对将士们的需求,诸葛亮便让将士们自己动手,种植水稻。从而南方种植水稻的技术便在我们这里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那里还一直种植水稻。到了七十年代,由于斜峪关修水库,大坝阻断了地表水,深挖沟打地基挖断了地下水来源,缺少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给,稻田干涸,水田成了旱田。至此,种植水稻在我们那里彻底绝迹。</p> (插秧) (插秧) (抹秧子)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们那里的人们一致认为,种植水稻在我们那里绝迹完全是因修斜峪关水库造成的。如果没有水库阻断水源,稻花依旧在我们那里飘香。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我们眉县齐镇的县办企业秦华制线染织厂工作,厂里几位家在斜峪关口上庙、石龙庙、积谷寺村的同事讲,他们几个村的村民,准备联合去眉县县政府上访,请求县政府出面,与水库管理局协商,请斜峪关水库不要把水拦的太死,因为斜峪关水库把水拦的太死,不但水稻灭绝,就连大片的竹园、芋园(芦苇)也受到遭殃,也在我们的眼前消失。这些物种的灭绝都因缺水的缘故而消失。要求斜峪关水库适当地向下游放水,以便老石头河下游两岸的人们再次见到稻花飘香和竹园、芋园的复苏。(注:在我们那里有老石头河与新石头河之分,老石头河从斜峪关出口后一直向北流入渭河。新石头河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为了饮马,便将石头河从斜峪关口改道,使河水向西北方向的五丈原流去,在蔡家坡汇入渭河)。</p> (办稻子) 后来,我也离开了老家,不知当地的人们要上诉的事情办的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了。<br>  如今,回想起儿时在老家农村育秧子、插秧子、抹秧子(人们排成一排,手住木棍,用脚将稻田抹平、杂草抹去)、捞草、吆麻雀、办稻子等一系列春耕、秋收的劳动场景,真让人如饮甘露,回味无穷。 在此,我也真心希望我们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体察民情,在斜峪关水库留点缺口,让地表水、地下水都能恢复起来,使我们那里的稻田、竹园、芋园都恢复生机,让我们那里的人民再次吃上自已种植的大米,让我们那里的天更蓝、地更绿、人民更富足、生活更有奔头。<div><br></div><div> 张老伍 2025年3月10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