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之星征文】蛇年探春寻蛇山历史文化

绿草芳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绿草芳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96270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蛇年新春,春寒料峭中却已隐隐透着蓬勃向上的生机。怀揣着对武汉蛇山历史文化探寻的热情,我来到武昌江边汉阳门,探访蛇山北麓斗级营汉阳门花园、黄鹤楼故址以及蛇山南麓大汉陈友凉之墓,去触摸那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厚重记忆,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p> 武昌古城「汉阳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阳门是武昌古城西边的一座水门,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硚头堡旁。之所以叫“汉阳门”,是因为站在这儿开门便能望见对岸的汉阳,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望者,见证着两岸岁月的更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追溯汉阳门历史,武昌汉阳门在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原址在现今民主路与临江大道的交汇处。公元1371年,朱元璋分封在湖北的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武昌城,汉阳门被正式增辟出来,从此,汉阳门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起重要角色。1926年10月,北伐革命军进入武昌,出于城市发展等原因,武昌古城九大城门除中和门(起义门)外,八大城门和城垣全部被拆除。“汉阳门”的实体建筑虽消失不见,但“汉阳门”这个名字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化作一个极具意义的地名,继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悠久的汉阳门码头渡江入水口,是历代横渡长江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武汉依水而生,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骨子里浸透着大江大湖赋予的“江湖豪情”。史料记载:宋朝时,每逢盛世,武昌城下善于游泳的人结成群,手持五彩旗,顶风破浪,横渡长江。</span></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首次畅游长江,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成为了武汉举办渡江活动的强大动力和传统,也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统计,伟人毛泽东从1918年到1974年的56年间,毛泽东曾经42次来到湖北。其中1958年至1965年,毛泽东几乎每年都来武汉视察,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而到武汉都无一例外的畅游长江。据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一生中先后45次畅游长江,其中在武汉42次,九江2次,安庆1次。由此可见伟人毛泽东对长江武汉之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汉阳门花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汉阳门横渡长江入口处对街是家喻户晓的「汉阳门花园」。“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疫情期间,一首《汉阳门花园》武汉方言歌曲唱哭了中外华人。「汉阳门花园」是户部巷口斗级营社区的口袋公园,位于武昌蛇山桥头堡东侧。踏入花园,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世界。花园里,绿树成荫,初春的花朵挂满枝头,与周围的古老建筑相映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春日生机与古朴的历史完美融合。红梅树下,红色的花瓣飘落满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公园广场有纪念建设长江大桥者的群雕,花园小径中有夏天坐在上面数星星的竹床,有家家(外婆)为外孙煨的莲藕汤,有斗级营的居民在此聊天、下棋、晒太阳。这里曾经是士大夫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他们在此吟诗作画,抚琴吟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花园依然保留着那份宁静与古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韵味。这里到处弥漫着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小鸟在树梢上叽叽鸣唱,「汉阳门花园」里仿佛正在奏响一首大自然美妙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微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花香,让人陶醉在这春日的美景之中。而周围的历史遗迹斗级营让我仿佛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仿佛看到古代的士兵们在这里巡逻、站岗,捍卫着一方安宁。营内的建筑布局痕迹虽然模糊,但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汉阳门城埕宏伟与壮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汇聚了多少热血与勇气的英魂,他们的故事在这里交织,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里不仅仅是一片花园,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无数的人间烟火与岁月故事。</span></p> 黄鹤楼故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鹤楼故址,位于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下方黄鹄叽头,离汉阳门花园仅几十步之遥。古黄鹤楼原址,因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引桥位置占用了古代的黄鹤楼黄鹄矶(蛇山头)所在的地方,所以现在的黄鹤楼建在蛇山之上,而不是临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鹤楼自古便有“天下绝景”的盛誉,黄鹤楼,作为中国古老的名楼之一,曾经是文人雅士云集、诗词歌赋盛出的地方。1700多年来,黄鹤楼历经多次重建,尽管如今我们所见到的黄鹤楼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然而黄鹤楼故址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眷念。镶嵌在故址上的基石,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名诗,仿佛在这街头博物馆回响,令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黄鹤楼故址上,俯瞰长江,波涛滚滚,江天一色。我仿佛能看见古黄鹤楼上云雾缭绕,李白、白居易、崔颢等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白居易:“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王维:“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无数的经典之作让黄鹤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尽管黄鹤楼历经多次建筑与毁坏,但它的文化内涵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span></p> 大汉陈友凉之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汉陈友凉之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是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离开黄鹤楼故址,我凭着旧时的记忆,沿着蜿蜒的黄鹄山(蛇山)小径缓缓而上,寻找大多数武汉人还不知晓的大汉陈友凉之墓。云遮日敞,脚下的路还算平坦,路旁的树枝桠交错,新生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莫前行了不到十分钟,我便来到大汉陈友谅之墓。这座古墓静静地矗立在一片宁静之地,周围有高大乔木环绕,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的前方向南,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由此经过16级石阶,就是呈红色的圆形墓冢,墓冢前有2米多高“大汉陈友谅墓”的墓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右侧有陈友谅生平事略”碑石,还有武汉市人民政府1956年立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在那个动荡的元末时期,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举起了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旗,为无数人的生计和尊严而战。陈友谅墓冢高大而庄严,周围的树木挺拔伟岸,仿佛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位历史人物的安息之地。我默默地伫立在此,心中对这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充满了敬意。尽管他与朱元璋屡次交战,兵败阵亡,最终未能实现他心中的抱负。但他英勇抗元的事迹和传奇经历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史册上。公元1363年,朱元璋攻克武昌,曾至陈友凉墓前奠祭,三书「人修天定」四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蛇山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臣在江畔,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蛇山这一充满故事的土地,‍就像一本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蛇年探春,寻访蛇山古迹文化,不仅是对自己一次历史文化教育,更是对这座城巿的深情告白。在领略自然风光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武昌蛇山每一处文化遗迹,都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宝藏。我将继续探寻蛇山历史未尽的奥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