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br>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创建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905年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被称为“东方哈佛”。1951年,圣约翰大学宣布与美国教会脱离关系,自行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在圣约翰大学原校址上新成立了华东体育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后华东体育学院改名上海体育学院迁至江湾,只留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校停办。1963年复校,1972年又撤销,1979年再复校。2007年,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我的合肥大哥曾入读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52年圣约翰大学撤销,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由上海财经学院颁发毕业证书。他每次回上海,都要去华政原圣约翰大学校园看看,追忆自己在母校的学生年代。之前我们也来过华政,这次到访,深入探寻原圣约翰大学的历史老建筑。<div>万航渡路的华东政法大学校门,在原有圣约翰大学的校门位置,已有过多次改建。</div> 上图为1921年圣约翰大学校园手绘鸟瞰图,显示了历史建筑的原有位置。下图为近期华东政法大学鸟瞰图,实体展示了历史建筑的新风貌。图片拍摄自校园内宣传栏,据介绍,校园内分布着27栋圣约翰大学时期的清末至民国近代建筑群,包括同仁楼、交谊楼、校长楼、图书馆、裴蔚堂(六三楼)、怀施堂(韬奋楼)、思孟堂、格致楼、思颜堂、小白楼等等。 2014年,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问过门卫,学校并没有设立全国文保碑或文保牌。 从万航渡路校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历史建筑是同仁楼,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位置排列第2,又名2号楼。1896年,圣约翰大学成立医学院时,用作校门内侧设立的义诊所。现为学生宿舍,不对外开放。 接下来看到的,是圣约翰大学著名历史建筑之一的交谊楼(3号楼),原名交谊室,1929年落成。圣约翰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它的历史建筑,却采用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形式,其现代的力学结构与中式的外貌完美结合;飞扬的檐角,是中式建筑的标配;色彩的搭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传统的红与绿彩绘。交谊楼底层正立面为水泥墙,有三座拱门,上层有大、小交谊厅。原交谊室用于会议、文娱、篮球比赛等活动。 1919年,圣约翰大学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会时,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夫人黄素娥女士而发起捐建交谊室,后在旧交谊室地基之上重建交谊室。1929年,交谊室落成典礼与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一起举行。<div>1949年5月26日凌晨,指挥上海战役的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由江苏丹阳转乘火车、吉普车进驻上海,其第一宿营地就是圣约翰大学交谊室,陈毅与魏文伯、舒同等人在二楼小交谊厅打地铺休息,随行人员在大交谊厅休息。当东方破晓,陈毅从交谊室走到大草坪,与执勤的地下党学生交谈。当天上午陈毅会见了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的上海局刘长胜和上海市委张承宗等负责同志,开始接管上海工作。次日,上海解放,陈毅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为纪念这处“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华东政法学院于2002年5月在交谊楼设立纪念铭牌。</div> 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交谊室大交谊厅召开。现交谊楼为华东政法大学会议中心。<br> 校长楼(4号楼),原名霍格别墅,1864年建成,为英商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的私人住宅,1899年完成大修。砖木结构,楼顶筑有塔楼,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校园。底层南侧有一排3米进深的柱廊,顶部为黑铁皮,遮挡风雨,可供轿车直接驶至门前。1911年,圣约翰大学购入霍格别墅,一楼改为图书馆,二楼为校长住宅。 1952年,霍格别墅被划分到华东政法学院,为学校党政机关和其他主要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又称为校政楼。霍格别墅造型特殊,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红楼图书馆(6号楼),原名罗氏图书馆,1916年落成后为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又称纪念堂。现称红楼图书馆,因外墙面均为红色砖砌成,故名。<div>1913年,圣约翰大学学生和校友举行卜舫济校长任职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筹建图书馆,以资纪念。后因曾任美国纽约市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罗氏与其弟向圣约翰大学捐赠多种书籍,又被命名为罗氏图书馆。<br></div>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并接收这座图书馆。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与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合并,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该馆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63年和1979年,华东政法学院两度复校,该馆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所有。直到199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将图书运走后移交空馆舍,华政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也有不少难言之隐啊。 六三楼(5号楼),原名斐蔚堂,纪念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主教,1939年建成,位于红楼图书馆右前方,与之成L形直角。<br>1925年,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向校方提出要停课,集会降半旗,悼念在五卅惨案中遇难的中国同胞,但美籍校方明确拒绝了学生的要求。6月3日,师生们在罗氏图书馆前升挂中华民国国旗至半旗致哀,到思颜堂大会堂集会,会毕返回旗杆处,国旗已被撤去。师生们顿感非常失望,大呼中华万岁。随即圣约翰大学和附中学生553名和17名中国教员,登报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1951年,圣约翰大学裴蔚堂更名为六三楼,以示纪念。<br> 圣约翰大学纪念牌坊,在建校 50 周年时的1929年,由曹家渡商界捐建。1955年被拆除,1992年由圣约输校友会在该纪念牌坊原址复建,校友荣毅仁亲自为牌坊揭牌。纪念牌坊精巧别致,古色古香。从中间石柱间,可以看到后面的韬奋楼。纪念坊四根石柱有对联、横额,外联云:“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云:“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横额有两排:上为“纪念坊”,下为“缉熙光明”。 纪念牌坊背面,外联云:“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是:“合中西于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濯磨淬砺用扬国光”,横额亦有两排:上为“圣约翰大学”,下为“光与真理”,是为约大校训。两侧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纪念牌坊老照片(华政官网图片)。 韬奋楼(41号楼),1894年建成,原名怀施堂,纪念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施约瑟。四合院式的主教学楼,包含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集会礼堂等,是圣约翰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西式的柱廊,中式的飞檐屋顶,显现了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独有的风格。1951年,为纪念1921年在圣约翰大学文学院毕业的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而改名韬奋楼,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圣约翰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网络图片)经过历史上多次改建,现有建筑外形与历史照片有所不同,这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的通病。 格致楼(42号楼),又称科学馆,1899年新楼落成启用。建筑外廊以及庭院是西式的,屋檐则是中式的,一二两层为物理、化学试验及课室和博物院,三层为学生宿舍,后改为医科课室和解剖室。格致楼,是当年中国所有高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1952年,华政建校,这里是党政机关的办公楼。1998年,改作学生宿舍,重新取名格致楼。因历史上多次改造,格致楼原有屋面和极具特色的高翘屋角均已失去,2018年文保修缮时复原。<br> 思颜堂(40号楼),1904年建成,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以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办初期出力甚多的中国籍牧师颜永京,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建筑。思颜堂呈U字形,三层砖木结构,整体式样中西结合,立面清水青砖,墙外廊配以红砖拱券,屋面沿袭怀施堂的中式坡屋顶。<div><br></div> 1913年,圣约翰大学举行学期结束仪式,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应邀出席,并于大会堂发表演讲。孙中山在演讲中论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激励学校师生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40号楼前设有“孙中山演讲处”的铭牌,以示纪念。2001年,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也曾在礼堂演讲。<br> 小白楼(17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圣约翰大学建造的外籍教员宿舍之一。20世纪90年代置换后,为华政校舍,因楼外墙面均为白色,故称小白楼,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16号楼,原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楼,因无资料介绍,估计是同仁楼的同期建筑,因为从建筑外观看,历史痕迹浓厚。<br> 华谊楼(原15号楼),1987年,拆除15号楼职工宿舍,建造留学生楼,1999年取名华谊楼。从严格意义上说,此楼已经不是历史建筑了。 问渠源楼,现为华政图书馆,1984年图书馆及附楼报告厅建成。图书馆位置原为圣约翰大学礼拜堂,建于1844年,1980年被拆除。<div>2021年,校友黄润源夫妇在华政捐资设立“问渠源基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纪念和表彰捐资助学的善举,故将此楼命名为问渠源楼。</div> 思孟堂(43号楼),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哲学教员孟嘉德,耶鲁大学毕业生,1907年7月在庐山,因营救中国落水者而遇难。1909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1951年,改称和平堂。1952年华政建校,将此楼作为学生宿舍楼,1998年恢复楼名思孟堂。 在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原沪江大学校园,也有一栋命名为思孟堂的教学楼,同样为纪念因营救中国落水者而遇难的圣约翰大学教员、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 1908年建立的思孟堂纪念碑,中间为圣约翰大学校徽图案。 体育楼(39号楼),原名顾斐德纪念体育室。1918年,圣约翰大学将简易健身房拆除建造体育楼,1919年完工,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学体育馆。该楼为两层混合结构,飞檐翘角的中式大屋顶下是简洁的红砖立面,红色木制窗格,继承了圣约翰早年的建筑风格。体育室底层东侧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池底和四壁均用白色瓷砖砌成,在当时非常罕见,是上海第一个学校室内游泳池。二楼较高,设两层窗户,内为体育馆,可观看篮球、排球比赛。作为最早引进西方近代体育的学校,圣约翰大学的体育水平与体育设施在当时都是一流的。1952年华政成立,更名为体育室。1952至1956年,华东体育学院(后改名上海体育学院,现今的上海体育大学)设在华政校园内,体育室归华东体育学院所有,曾利用该体育室及体育设施训练体育人才。华东体育学院外迁后,体育室回归华政。如今,原有的格局都大变样,昔日的游泳池已改造为乒乓球健身房。 树人堂(38号楼), 1935年,圣约翰大学于体育室北侧建造新的校舍用作学生寝室,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称为“树人堂”。树人堂属于圣约翰大学后一阶段建筑,式样更趋简化。她虽仍有中式大屋顶,进口处有中式挑檐,但除此以外,整体立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扮饰,尤其是简练的矩形大窗使这幢建筑更显现代简约风格。 1952年至1956年,树人堂为华东体育学院办公楼。华东体育学院外迁后,改作华东政法学院教研室办公用房。树人堂曾改名鲁迅楼,1999年该楼大修时,恢复原名树人堂。2001年起,树人堂被用作学生宿舍至今。<br>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18、19号楼,没有介绍说明,从建筑风格判断,应该是原圣约翰大学教职员工宿舍楼。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0号楼,左侧飘窗顶上的窗檐,还是传统的中式构造,而右侧的拱形窗,则是典型的西式风格。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1号楼,虽无介绍说明,但从外观上就能看出也是一栋有历史故事的老楼,还需要校史工作者去深入探寻。 东风楼(22号楼),原名西门堂,拆除原圣玛丽亚女校外迁后的思丁堂,再扩建,1924年建成。因美国公谊会教友西门遗孀捐资五万美金建筑经费,而命名西门堂,为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校舍。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格局,整体依旧延续外廊式叠加中式屋顶的建筑风格。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西门堂划归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使用,1956年移交华政。1967年,西门堂改名东风楼。1979年华政再次复校后,用作教室和办公用房。目前东风楼尚在修缮,不得近前入内。 原圣约翰大学教员宿舍区,场地开阔,环境优美,位于苏州河的三角形拐弯处,是苏河十八湾的第十二湾。因1879年,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在此建立,由此得名“学堂湾”。教员宿舍区遗存有8栋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顺序编号为23至36号楼。8栋楼各有特色,已经全面修缮。<div>如对苏河十八湾有兴趣的朋友,可浏览本人美篇“实地探访上海苏州河十八湾,辩识苏州河十八湾的名称和位置。”</div>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3号楼,建于1903年,原为圣玛利亚女校孤儿院,1952年华政建校后用作教职工住宅。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4号楼,建于1903年,原为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住宅,是百年圣约翰大学内独一无二的江南民族风格浓郁的独立别墅建筑。1952年华政建校后,24号楼用作教职工住宅。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5号楼,建于1925年,原为圣约翰大学教务主任诺顿夫妇的住宅。1952年华政建校后,曾被用作幼儿园、招待所、教职工住宅等。现为华政校友之家、教工之家。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6、27号楼,实质是一栋楼,左右对称的二套楼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这栋楼是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办公旧址,早期议事、办公地点,因此被称为中国奥委会的“发源地”。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国家奥委会。此楼原为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沈嗣良住宅,沈嗣良当年参与组建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任名誉主任干事、总干事。1928年,沈嗣良任圣约翰大学代理副校长,1941年,成为首任中国籍校长。<br> 26、27号楼内,现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发源地”展览,图片资料展现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图为当年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章。 <div>王正廷,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入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国际法,曾任国民政府要职,圣约翰大学校董,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首任名誉会长。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运动会,由于王正廷等人有效的组织与筹备,加之上海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历时8天的运动会圆满成功,中国队获得总分第一,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2年,巴黎召开国际奥委会第22届年会,王正廷被推举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从上海远渡重洋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王正廷亲赴码头为其壮行。王正廷还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与1948年伦敦奥运会。</div>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手书的圣约翰大学校训“光与真理”碑石,1955年纪念坊被拆除后的碎片。 1952年华政建校后,此楼被用作教职工住宅。2019年起,学校按文物保护要求对该楼进行了修缮,并悬挂“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铭牌。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28、29号楼,实质还是一栋楼,建筑多采用木质栏杆,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原为圣约翰大学教师住宅,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曾经在此居住。朱元鼎教授,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科硕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圣约翰大学兼任生物系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1952年后,曾任上海水产学院研究室主任、院长,厦门水产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左边是30-32号楼,右边是33-35号楼,都是为联排住宅,三个单元对称布局。红色清水砖外墙立面,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原为圣约翰大学教师住宅,刚修缮完成。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36号楼,为独立式两层连体住宅。原为圣约翰大学教师住宅,2019年起,学校按文物保护要求对该楼进行了修缮。 圣约翰大学校园,是上海市唯一有苏州河流经的高校。如今苏州河华政滨河步道,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华政校园围墙打开后,一侧是百年校园,一侧是苏州河,成为市民漫步苏州河的又一公共空间。远处苏州河上的桥是华政桥,连接了苏州河两岸的华政校区,1934年初建时是木桥,名为“学堂桥”,现桥是2001年新建的钢梁桥。 百年校园的华政段,将环河滨水空间,转化为步道的绿意环绕,红墙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体育楼和树人堂,构筑起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景”中的一景。 苏河步道华政段沿线,将苏州河的自然景观与百年名校融为一体,既可观赏河景,又能探秘圣约翰大学的百年历史老建筑,成为不少游客的新晋打卡地。 回味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导览图,细想曾经走过的游览路线,加深了对圣约翰大学历史老建筑的了解,也为想去游览的朋友提供便利。(网络图片,历史建筑名称本人添加。)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曾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起到过重大影响,知名的校友有:政界宋子文,严家淦、俞大维、俞鸿钧、鲁平等;外交界施肇基、严鹤龄、顾维钧、唐悦良等;文化界林语堂、邹韬奋、周有光、董乐山、邹文怀、瞿希贤、刘以鬯、王垂仍等;法学界史久镛等;科技界凌道扬(林学家、农学家)、萧孝嵘(心理学家)、孙学悟(化工专家)、杨麟宽(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白德懋(建筑师)、黄量(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颜福庆(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陈宝森(经济学家)、倪葆春(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吴肇光(外科学家)、叶世泰(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钱绍祯(医学专家)、陈从周(古建筑学家)、张肇康(建筑学家)蒋中一(经济学家)等;教育界周贻春、孟宪承、张建邦、潘序伦;工商界刘鸿生、刘吉生、荣毅仁、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沈祖海、吴舜文;宗教界丁光训、徐诚斌等。<div>关于圣约翰大学校友<br><div>陶行知1929年被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只能算荣誉校友。<br><div>张伯苓是圣约翰大学的校董;贝聿铭是圣约翰大学附中毕业生,没在圣约翰大学读过书;严格意义上都不是圣约翰大学的校友。</div></div></div><div>张爱玲,1937年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1939年考上伦敦大学,因二战时欧洲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返回上海。张爱玲参加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转校考试,但国文课没有及格,只能降级读国文初级班(大学一年级)。两个月后,张爱玲从圣约翰大学辍学,成为职业作家,也算是圣约翰大学校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