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郭根臣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8日山西六日游:千年中国北京,三千年神州看西安,五千年华夏看山西!它是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天时间带你枕着古城入梦,将几千年风骨和浓浓老西儿味,原味呈现。</span>她的美是低调的,底蕴深厚,端庄平静,几个古城、几座佛寺、几處景观、是山西古韵悠长,折射出中國人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氣慨,流露着历史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反映出中国必将能成為強國富民大國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八日乘深航,约上午11时抵达太原开始为期六天晋美太原,山西味道游。首看晋阳古城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始建于春秋时期,曾是赵国、汉、北齐、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或重镇。太原古县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和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如县衙、文庙、东岳庙等,展现了北方古城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  李渊从这里起兵,奠定了大唐基业。历史上,晋阳古城占地规模极大,而今复原的古县城只是历史上的冰山一角‌</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内保存着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故居,如县衙、文庙、东岳庙、魁星楼等。以十字街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路,各路特色鲜明:北街以地方小吃和十一市主题院落为主,南街以特色小吃和非遗研学为主,西街以特色零售,东街则围绕文庙等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即‌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地处太原东、西两山之间,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晋阳古城遗址包括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及墓葬遗址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二月廿八日欣赏太原晋祠:龙兴晋阳雕塑:龍興晋陽影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一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编入教科书,晋祠的山水,晋祠的胜境,跃然纸上,成为几代人熟读的经典美文:</p><p class="ql-block">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启庆留名,剪桐颁土。逸翻孤映,清飚自举。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灵汾晋。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玄化潜流,洪恩遐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霄碧,霞帐晨丹。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泉涌湍索,泻砌分庭。非搅可浊,非澄自清。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软胜地,伟哉灵异。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北宋时期唯一的木雕盘龙柱,一共有八条分两组,是4种龙;最里面的这条龙叫应龙,隔壁那条叫蟠龙,再往外围那个本来有四个爪,现在却比了个剪刀手,这条龙叫蛟龙,也叫它比耶龙,最外围那条整个龙头是向上昂着的叫螭龙。仔细看龙尾部分脱落的地方,能看到榫头。在中国地面上所见的木雕的盘龙,应该找不到比太原晋祠更加古老的了。</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寶:一: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984年,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二: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p class="ql-block">三:献殿建于金大定116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p> <p class="ql-block">  宋哲宗元佑1086-1098,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俗称铁汉桥)以壮威仪。元佑四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十五补铸)。绍圣四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中国北宋时期冶金和锻造技术的高超水平。绍圣五年(1098),铸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二年补铸。因是铁铸造的,铁为五金之首,故称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里边的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其余的就是侍女和宦官,手中各有所奉,形态各异,而且非常精美,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宋代皇室生活缩影,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古代的时候宫女是不能够直视皇帝或者是皇后的,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他们接下来需要传达的命令。一排是为圣母唱戏的一些侍女,其中有一个最为经典的,就是她的一边脸是微笑的、一边脸是沮丧地哭泣。</p> <p class="ql-block">‌ 晚上旅行社安排在山西會馆就餐,山西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在外地设立的同乡会馆,设有戏楼,是晋商精神纽带的象征,体现了报神恩、联乡谊、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体现了晋商的文化特色和商业智慧。晚上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不仅是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建筑实体以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包括三進院落、石雕、密道等,显示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如都督府在整体风格上具有坚固、稳重、敦厚的中国传统形象,而细部如壁柱、拱券、山花、绥带、雕刻等灵巧的装饰则体现了西方风格。</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中有很多经典的家训和名句:</p><p class="ql-block">管人須知識能力人格均足以領導人還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語能勤勞以指揮人方能盡人之所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計算一年不如計算一月,計算一月不如計算一日,計算一日不如計算一時,蓋以一時所損蓋者,為數雖小而累以年月則為數甚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處要常常站在原諒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諒,求人原諒是低人一頭,能原諒人是高人一頭</span></p><p class="ql-block">做事最怕没恒心,一日勤劳半日懒,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没方法,没方法终日忙忙不见功,有苦无智不能成功。当戒之。</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密道‌是连接东花园和老院的重要通道,这条密道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通道,还寓意着“走走行得通、便路路通、事事通、万事亨通”‌。密道的出口雕刻有蝙蝠、蜘蛛、松柏梅兰等图案,象征着美好的寓意‌。密道不仅是建筑上的特色,还与其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其密道系统非常复杂,包括多个出口,分别通往火车站、文山和西汇别墅,密道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和阎锡山对安全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閻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历时24年于1937年完工,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现存27座院落和700多间房屋,气势恢宏,格局诡异,犹如一座迷宫。</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廟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广化寺,普化寺,广宗寺广仁寺,大文殊寺等。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台山我们只拜见廣化寺、殊象寺、五爷廟。</span></p> <p class="ql-block">  五爷庙不仅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还因其民间传说中五爷有求必应而成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五爷的传说充满了神秘和神奇的色彩,他原本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圣衍,因怜悯人间疾苦而来到五台山帮助人们,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神祇。</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三月二日一行人怱怱赶往悬空寺‌,怕没有入境的票。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是世界上现存建于悬崖之上的最早的木构建筑。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悬空寺建在距地面约50米高的悬崖上,建筑风格独特,远远望去仿佛悬挂在悬崖之上,蔚为壮观‌‌。目睹物思人,感嘆古人智慧与胆识。</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建筑设计精巧,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包括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是一处绝佳的拍照胜地,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都能拍出令人惊嘆的照片‌‌。同時也感嘆前人的能工巧匠</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文化,成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体现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悬空寺的建筑特色可以用奇、悬、巧三个字来概括,其设计精巧,远远望去,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蔚为壮观‌。站在悬空寺上拍照,心潮澎湃,深感中國的文明千古。</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还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其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称其为“天下巨观”‌。悬空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美国称呼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也叫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1056年,辽国的佛教兴盛和皇室对佛教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塔耸云霄的述说着:壁画斑斓,映照着千年的历史风华;每一笔,皆是匠人心血的凝聚;佛光普照,壁画中尽显慈悲之相;飞天舞动,壁画间流淌着天籁之音;历史长河,壁画里藏着岁月的秘密;色彩斑斓,绘就了古代生活的斑斓画卷;线条流畅,勾勒出古人的审美意趣;壁画无声,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佛国世界,壁画中展现的极乐净土;艺术瑰宝,应县木塔壁画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只开放一层,楼上四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二层是华严三圣殿戒坛,通过戒关,进入华严﹣﹣密教境界。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高4.11米,双手平置腿上,右手触地降魔印。西为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东为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而微妙传神。这尊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堪称绝世珍品,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三层为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荼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像高2.80米左右,表情微妙,神态各异:东方阿閥佛(表觉性)、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加中央毗卢遮那佛为五方佛,即五佛。五佛是金刚界曼荼罗的标志,应县木塔三层缺少主佛毗卢遮那,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毗卢遮那佛就是塔本身。四佛座束腰部均有造型生动的神兽,分别为象、马、孔雀、迦楼罗鸟。</p> <p class="ql-block">  四层是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高达4米左右,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为禅定说法印。佛座束腰中,东南西北有神兽四只,造型无一雷同,其中三只瞠目狮吼,唯有大佛背后的呈闭口状,耐人寻味。大佛左右肃立两弟子、两菩萨。阿难造型非常精彩,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优雅高贵。保存最为完好的普贤、文殊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和青毛狮子,它们体态健硕威风凛凛。两位菩萨坐骑前各有一引童。四层群像是全塔中保存最为精彩的一组造像</p><p class="ql-block"> 五层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高约3米,大佛双手结智拳印,表示个别生命与整体生命融合为一,象征悟道最深的手印,据说此印相能消灭无名烦恼,获得佛的智慧。其他8尊彩塑排列于前后左右,形成三排三列,塑像衣饰、璎珞、手势以及台座各不相同。大佛前后左右塑像均戴佛冠,为佛像,其他四角塑像则皆戴菩萨冠,为菩萨像。八尊佛像各居其位,分别为东方阿閑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东南方文殊菩萨、西南方普贤菩萨、西北方观音菩萨、东北方弥勒菩萨。八大菩萨曼荼罗因护国功能而被置于顶层;九尊佛像置五层,成九五至尊之数,均透露出应县木塔拥有的皇家背景。</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点:应县木塔高67米多,底层直径30米,重为7400多吨。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石垒筑,塔刹生铁所铸。塔身木构,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檐呈八角。每层内槽8柱,外槽24柱,围成双层柱筒,层层相叠,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联结,刚柔相济,平衡应力,御风抗震,屹立千年。全塔共用斗拱54种480朵,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斗拱博物馆",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  应县古老的木塔,以其坚韧与美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气候是多变,虽没有遭到風雪的迎面协绕,但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沿途是大雪铺满了田野、山岗,特别是在雁门关为了照像,双手冻得發紫,深感塞北的寒冷和当时守关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三月二日下午参观大同雲岡石窟,在雲岡石窟前留念,与佛擊掌!云冈石窟被誉为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千秋岁月悠悠过,风采依旧,多民族融合之美震撼心窝,云冈石窟是艺术的瑰宝,它的雕刻艺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北魏时期独特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云冈石窟的壮观景象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藏,令人心生敬畏‌‌。我不忍心栽剪那一段,共录制十一段,若干年后我还能看到其全面的石窟全貌。</p> <p class="ql-block">  石鼓洞(第一窟)公元四七一一四九四年,第一、二富馬一組塔廟雙窟,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東側題刻请代朱廷翰《游雲岡石佛寺詩》。窟内平面呈長方形,平頂,中央方塔上下兩層,仿木構屋頂塔檐。塔頂處蛟龍盤繞,須彌山邊過。北壁主像馬交脚彌勒菩薩。東壁下層浮雕『腹子本生』故事。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馬護國寺,馬雲岡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政衆泉』,入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3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东区西端,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高45米,开凿于云冈中期石窟,迄北魏迁洛前没有完工。分前后室,后室雕刻有“西方三圣”造像,十分精美,主像是阿弥陀佛,高约10米,东侧是观世音菩萨。该造像是西侧的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右手持物置于胸前,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菩萨宝冠雕刻精美,冠上雕刻宝瓶,发丝根根有序,面相丰满,推测为唐代造像。</p> <p class="ql-block">  西來第一佛洞第七窟“公元四七一﹣四九四年,像胡風漢韵,交相雜絲,東西身高發『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築中的平某藻井,24對飛天圍繞威開蓮花飄然舞。什公思像文的建入有天南坐壁窟這造。</p> <p class="ql-block">西来第一佛同(第七窟)公元四七一至四九四年,第七,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型,窟内造像胡風漢韵,交相雜糅,东西文化在這裹發生了最绚爛的撞繫與交融,第七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禪恩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为交脚彌勒,雨侧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龕内,六身高發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静秀丽,姿绰约,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摹仿木構建築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音乐窟(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建造于云冈中期,是“五华洞”之一。该窟为前、后室结构的佛殿窟,外观呈三开间的殿堂式崖阁建筑。前室北壁最上层有14身天宫乐伎,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有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  音乐窟不仅反映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建筑风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筑对宫殿建筑的模仿。窟内的伎乐天人形象在佛教艺术中起到传播教义、礼佛娱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北魏王朝的音乐发展状况‌‌。此外,音乐窟的乐器雕刻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彌勒三尊洞(第十七窟)公元四六零一四七零年,主像是菩薩装的交脚彌勒,高15.6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着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獅子座,具有濃鬱的异域情調。西壁立佛面龐渾圆,造型古檏壯美。东壁坐佛雙肩齋挺,服飾綫條流畅,刀法嫻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爲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檏質,反映了雲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養天,單腿半跪,雙手捧蓮,神情恬静,造型優美。明窗東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龕,是雲岡石窟分期斷代的重要標尺。</p> <p class="ql-block">  立三佛洞(第十八窟)公元四六零至四七零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窟爲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開鑿時間最早。第十八窟設計嚴謹,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两人側分别配置䝱侍佛,脅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左脅菩薩頭顶戴華蓋,面龐渾圎,體魄偉岸。左脅菩薩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爲西域人特徵,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倾聴,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嘆絕。.</p> <p class="ql-block">  寶生佛洞(第十九窟)公元四六零一四七零年),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輪齐肩,下頜崩毁,擧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潔明快,輕薄贴體,袈裟邊饰折带纹,南壁羅睺羅因缘是雲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窟外東西各開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顯荘嚴,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創舉,西平洞佛像,开廓宽大垂肩體魄挺㧴勁健,前壁原有拱門與明窗,约與第二十窟前壁哷坍塌。.</p> <p class="ql-block">  阿關佛洞(第九窟)公元四七一﹣四九四年第九~十三窟俗稱『五華洞』,因後世施泥彩繪而异常绚麗。這組洞窟營造于北魏孝文時代,窟像漢風轉濃,具有鮮明的中國化、民族化特色。第九、十窟爲一組雙窟,前後室結構,漢式殿堂布局。窟門列楹柱,面各三間。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獅、象,蔚馬壯觀。第九窟窟門爲仿中國傳統廡殿式建築,兩侧對稱布龕,中西合璧,具有濃重的裝篩意味。窟内四壁分層布寵,造像題材多出自《法華經》。窟頂格狀,格内雕團蓮及飛天,八夜又體魄健碩,力舉萬鈞,單手承托横枋。後室北壁主像雕釋迦,東西两壁各一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旅游全體驴友在大佛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接引佛洞(第十一窟)公元四七一﹣四九四年,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爲一組。第十一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層。樣式樸拙簡约,下層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兩侧脅侍菩薩,細頸瘦腰,神態温雅,為遼代補鑿。西壁屋形大龕内七立佛,波狀發式,面型豐潤,形體高大,華衣飄逸。東壁上層太和七年(483)造像題銘,全文共337字,是雲岡石窟現存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題記,書體端樸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切書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龕制纷雜,無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問集资續鑿。</p>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雁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得天独厚,</span>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有"中华第一关"之誉。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也了解到守塞的艰辛和困境,为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最火的一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了雁门关的险峻和古人的智慧与勇气。‌雁门关其雄浑壮阔及边塞情感;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尤为经典,“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河遥分断野,树乱起飞尘”。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为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不朽名句。‌不仅描绘了雁门关的雄浑壮阔,还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边塞的深刻情感。</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于一身,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屹立不倒;雁门关,以其险要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雁门关,如同一位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烟云。</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在历史上见证了无数重要事件,如昭君出塞、白登之围、马邑之谋等。宋朝时期,雁门关成为抵御辽国的门户,杨家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明朝时,雁门关成为长城的一个重要枢纽,继续发挥其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  旅游第四天参观太原醋廠:宝源老醋方醯字的寓意;照壁上这个金色大字为醯,据汉代学者郑玄考证,醯即为醋的古称。醋在古代别称很多如醯、酢、苦酒等等。配联意即清徐老陈醋如晋祠难老泉一样源远流长,绵绵不断,山西老陈醋是三晋大地独特的民俗民风。两侧们把而额为"美味"、生",四字道出了,色陈醋的功用。大篆農字的寓意;照壁中央这个金色的大字是"农"字的大篆体,这个字临摹于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之一的"散氏盘"此字端庄凝重而不失灵动,永,一人手扶来耜在田耕作,表现了农业生产的本意意</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于山西祁县,是清朝晋商乔致庸的宅院,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清朝晋商巨富乔致庸的宅院,以其奢华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主要特点: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在当地流传着“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和砖雕,工艺精细,设计精巧,</span>被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湛的雕刻和彩绘艺术著称。</span></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内的珍宝‌:一:犀牛望月镜‌重达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一级文物;二:九龙灯‌ 慈禧太后赏赐的两盏绝世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三:万人球‌ 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据说为乔家从美国进购来。‌</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的富而不傲,扶危济困,泽被乡里的行为,使其被世人赞为晋商翘楚。乔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乔家大院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商业、金融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乔家的传奇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商业传奇。他们的兴起和衰落反映了时局变迁和家族传承的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处山西省中部,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具有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内的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古寺庙、古民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由山西的北到南,长途跋涉约傍晚才到平遥。</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村门口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横批:萬宗更新</p><p class="ql-block">福臨鳴錘千福歲月當代好:</p><p class="ql-block">春福乾坤萬里山河今朝新。</p><p class="ql-block">張壁古軍事地道始建年代待考。《魏書·地形志》《元和郡縣圖志》載,北魏孝文帝時張壁為介休縣治所,孝静帝時立為南朔州,遷朔州軍人鎮守,故推斷明堡暗道為南朔州軍人所為。地道呈立體網狀結構,分上、中、下三層,最底層距地面三十多米。總長約萬米,現已發掘出一千五百米。</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軍事地道始建年代待考。《魏書·地形志》《元和郡縣圖志》地道呈立體網狀結構,分上、中、下三層,最底層距地面三十多米。總長約萬米,現已發掘出一千五百米。地道内有指揮窑、將軍窑、儲藏窑、伏擊窑、馬槽、陷阱、天眼、水井、排水道等。融攻、防;藏、遁于一體,縱橫曲折、四通入達,其設計之奇巧,規模之宏大,有"地下長城,之譽,且與地上明堡巧妙連為一體,渾然天成,令人嘆馬觀止。</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p> <p class="ql-block">龙鹤福:此处为清朝官绅张礼维故居影壁墙。墙上福字左边像龙,右边像鹤,故称"龙鹤福"。其原型为陈抟老祖所书龙头福,造型独特,全国仅此一处。福字偏旁"ネ"字幻化为"龙",部首"一"字斜提巧化鹤喙,奠定"龙鹤"基础。中间口字填实,表示闭口讷言,不妄议招灾。下方田字方正,表示以田为本,规矩做人。"龙鹤福"表达了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的愿望,同时对家人提出了为人处世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泥包铁像:张古堡此处原是观音堂,供奉着千手观音。文革中,观音像拆毁时发现藏在堡墙内、塑形独特的泥包铁像。而此像所塑何人,古人为何用此隐秘方式祭奉他,仍是一个不解之谜。</p><p class="ql-block">魁星楼:张壁很早以前就有魁星楼,在历史上数次重建。一层供奉魁星,二层供奉文昌君。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文昌君主管文运。</p> <p class="ql-block">张驻古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璃碑:</span>两碑烧造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大殿西侧为宽贤发愿碑,追溯僧人宽贤等人起意修缮庙宇募捐。大殿东侧为创建空王行祠碑,记载空王行迹及建造行祠始末。两碑通高250厘米,宽68厘米,碑身通体饰孔雀蓝釉,存世罕见,堪称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这里有两个特色:古地道和琉璃古建筑。古军事地道起源于北魏,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长1000多米,遍布村庄下方,贯穿古堡内外。而张壁古堡的琉璃建筑尤为精美,尤其是两座孔雀蓝的琉璃碑,使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南门一进来就能看到关帝庙。走进关帝庙,欣赏古建筑的精美雕刻与布局,了解关帝文化在古代的地位。廟門口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生蒲州聚涿州保豫州镇荆州惟公称神称帝</p><p class="ql-block">扶玄德结翼德斩庞德剿孟德谁人塑像塑身</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中的大槐树被称为“槐抱柳”,是一棵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槐树与一棵60多年历史的柳树合种在一起的奇观‌‌。槐树原本在1947年战火中奄奄一息,但当地百姓在其根部栽种了一棵柳树后,两树互相拥抱共同生长,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郭子仪奏请重建。宋朝广胜寺被火焚后重建。元朝地震被震毁。大德九年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又发生地震,未遭大的损坏,除飞虹塔及大雄宝殿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塔高47.31米,共13层,平面八角形。塔身由青砖砌成,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在阳光下照耀下,有如道道彩虹,这也是塔名“飞虹”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它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布于殿内四墙,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壁画色彩富丽,画工精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中段,黄河在此处河床突然收缩,水面压缩到20至30米,形成了规模壮观的瀑布‌。是黄河水流经晋陕大峡谷时,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景观极为壮观,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瀑布撞击河底和两岸岩石,激起层层巨浪和高达数十米的水花,阳光直射瀑布,常可见到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大美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拥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风景秀丽,景点众多,流连忘返,拍案叫绝,直呼壮哉我的祖國!</span>看太原古县城,感受历史韵味;望晋祠皇家祭祀园林,惊嘆前人的智慧;尊拜五台山,是佛教的崇拜;踏上阎锡山故居,是民國的历史;仰望悬空寺,是古代建筑精妙;参拜应县木塔,是世界奇塔之一:凝视云冈石窟,是精湛的雕刻技艺;登上雁门关,感受镇守雁门关的艰辛;尝试宝源老醋,是山西古樸的味道;跨入乔家大院,是晋商文化的生动写照;夜巡平遥古城,是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爬入张壁古堡近二千年古地道,是华夏文明的典范‌;进入广胜寺,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奇世珍寶;听壶口瀑布:像征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我们愉快的结束山西六天游,关健是旅行社安排导游张爱萍,她是我所见道导游的典范,服务热情,细心周到,把每一个景点的像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其知识渊博深厚,她的微笑如同大同石窟中的雕塑一样永久微笑热情;她的工作热性如同壶口的瀑布一样奔流息;她的讲解如同五台山的钟声潜移默化的深入心间;她是山西文化的传播者,是山西文化的代表者。同时也谢谢驴友们帮助和关心!再次谢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三月十日</p><p class="ql-block"> 於深圳海连大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