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古镇东北距南浔镇约24公里,西北距湖州市约32公里。双林镇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据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湖州市南浔区。 <p class="ql-block"><b>文昌阁</b></p><p class="ql-block">又名奎文阁,位于古镇虹桥口石漾中,原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66年),供奉“文昌”“武曲”,是旧时乡里祈求学子科考连捷的地方。2022年恢复重建文昌阁,并配套临双林塘运河码头、城市阳台与公共停车场、道路,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及部分商旅空间。</p> <b>双林三桥</b><div>南北向跨双林镇北双林塘,由东至西依次为万元桥、化成桥和万魁桥,为湖州东南部胜景之一。双林塘横亘镇北,上接余杭,下注太湖,通达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为双林镇水上交通要道,往来船只距镇数里即可望见横跨在河上的三座桥。在同一条河相距不到400米之间连建三桥,其中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div><div><br></div><div>双林三桥皆为薄墩薄拱实腹三孔联拱石拱桥,拱券均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上覆券睑石,置系梁、间壁石以拉结加固,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两坡分设踏步。桥顶设吴王靠,两坡用素面栏板,间设望柱,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桥心石浅浮雕“变形法轮”图案,龙门石浅浮雕双龙戏珠图案,桥面两侧阳刻楷书款桥名、年号等铭款,间壁石阳刻楹联。双林三桥砌筑工艺精湛,是该类型桥梁建造工艺发展成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较高的科学、美学价值。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双林三桥传说:双林镇北面的老百姓黎明去赶早市时,被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只能乘船过河。这件事被一对孪生姐妹知道了,她们拿出自己的积蓄修建了三座桥,因此双林三桥也叫姐妹桥。</div> <b>万元桥</b><br>在明嘉靖年间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架木桥,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砌石桥,改名万元桥。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至道光二十年(1840)落成,历时七年。花岗岩造,长48.7米、宽3.5米,主孔矢高6.2、跨径12.6米,两次孔矢高4.3米、跨径7.6米。在三桥中,该桥最为挺拔雄伟,桥上石栏凿有十对狮子,形态多样。<div><br></div><div>桥上有四联:<br>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br>地灵人杰,高鸾凤尾焕文明。<br>甲地云联,双水千秋资重镇;<br>台星鼎峙,三桥一气接长天。<br>苕水西来,山排万笏;<br>奎光东映,星耿元精。<br>积厚流光,万家余庆;<br>钟灵毓秀,元气常充。<br></div> <b>化成桥</b><br>又名塘桥。元延佑年间(1314-1320)建造,原为塘口化成庵二僧建木桥,故以化成两字为桥名。至明嘉靖中改建为石桥,此后在崇祯三年(1630)、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两度重修。此桥以砌石重建算起,距今已有430多年。花岗岩造,长45米、宽3.4米,主孔矢高6.2米、跨径12.2米,两次孔矢高3.9米、跨径7.6米。该桥有志载:“桥畔向缆客船,多乘夜行,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灿烂如昼。四方商贾望杆云集。”<div><br></div><div>其中两联:<br>联双水之晴虹,中流自在;<br>起三桥之彩凤,夹道行空。<br>磐石沐恩波,水接双桥成鼎峙;<br>舆梁仍古制,化垂千载拟棠阴。<br></div> 化成桥东眺万元桥 化成桥西眺万魁桥 <b>万魁桥</b><br>在禹王庙北,初为木桥,至康熙元年(1662)砌石桥,至八年(1669)建成,历时七年。乾隆五十五(1790)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由花岗岩和青石构建,长49.8米、宽3.2米,主孔矢高6.7米、跨径11.9米,两次孔矢高4.3米、跨径7.2米。<div><br></div><div>其中一联:<br>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br>波平如镜,万年甲第耀奎文。<br></div> 万魁桥东眺化成桥、万元桥 <b>塘桥头古戏台</b><div>位于化成桥南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水路戏班在双林演出的重要场所,双林俗语有“游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之说,2022年恢复重建,总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div> <b>金锁桥</b><div>东西横跨万元桥和化成桥之间市河口,北邻双林塘。始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里人募资而建石梁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落成。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缮。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桥长14.5米,宽3.25米,高3.12米,净跨5.7米,东堍台阶17级,西堍台阶15级。整桥均用花岗岩构筑。桥额石阳刻桥名“金锁桥”,南侧顶部桥栏外侧阳刻“康熙乙卯建乾隆癸已修”款,北侧顶部桥栏外侧阳刻“中华民国十九年夏重修”款。桥洞两侧长柱石都刻有楹联。</div>南联:虽水启文明之象。下联已风化内容不详。<br>北联:金锁乍朔通仕路,玉筑重建发财源。 <div><b>大小虹桥</b></div><div>虹桥、望月桥与中间的还金亭组成了双林古镇的双桥</div> <b>虹桥</b><div>横跨双林镇虹桥港,元至大戊申(1308)始建砖桥,明洪武癸亥(1383)易石,清康熙甲戊(1694)、光绪九年(1893)重建。虹桥因“每当晚霞西映水光环照如虹”,故名虹桥。单孔石拱桥,长22.37米,宽3.44米,高4.7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两坡各有踏步21级,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2根,桥心石雕有法轮旋叶图案,用二对系梁相连。虹桥南北各有桥联一副:熏风一曲画槛南行,苕水分流文澜北溯;迎眸来奕虹跨成梁,垂翅重凝凤飞振彩。</div> <b>望月桥</b><div>位于大虹桥东南侧,连接南北岸,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康熙戊子(1708)重建,乾隆年间修,光绪庚子(1900)重建。望月桥和虹桥相接,形成中秋观月之最佳景观,故名“望月桥”,又称小虹桥。单孔石拱桥,长15.63米,宽2.35米,高3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上下各有踏步13级,两侧置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8根。望月桥有桥联一副:朝霞云开腾彩虹,秋微激辰达金柱。</div> <b>还金亭</b><div>位于虹桥的东堍与望月桥的北堍连接处。据民国6年(1917)《双林镇志》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安吉陈良漠为严素底义建。东乡区民入郡者必经虹桥,时有领白粮邮闸银者,归途倦息,遗金而去。镇人严素庵(名义)晨往见之,坐待其人,验而还之。”其后安吉陈良模(官参政)便建亭表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光绪二十年(1894)先后重建,抗战时遭日军焚毁。1982年双林籍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捐资重建。亭为混凝土结构,翼角起翘,三面敞开,一面砌墙,壁间嵌“还金亭”石碑(清光绪二十年蔡名成碑记),还嵌有费新我书“重建还金亭”石碑。</div> <b>虹桥弄蔡宅</b><div>位于双林镇虹桥弄18、20、22号,分三路轴线、前后四至五进,占地1844平方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双林蔡氏二支住所,中堂挂“天寿堂”匾。双林蔡氏家族系德清蔡氏于元末移居而来,经过数十代的传承,蔡氏家族支脉林立、人才辈出,蔡氏已逐步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名门望族,俗称“蔡半镇”。</div><div><br></div><div>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携母亲及妹妹回到双林镇寻根,看到爷爷故居感慨万千;2018年蔡崇信再次回到家乡,正式发起成立个人公益基金会,先后推动发起了蔡崇信奖学金,捐建蔡崇信体育馆,落地蔡崇信以体树人教育联盟、医护人才培养等公益项目,累计捐赠善款6700万元。而虹桥弄蔡宅也由蔡崇信个人出资3000万元进行修缮,全部捐赠给双林镇政府,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文化海外交流的窗口。</div> 《重建还金亭记》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