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用了100年才华丽转身

三闲杂谭

<p class="ql-block"><b>海派文化的主体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上海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地,</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1843年开埠,至1943年的100年间</b><b>,由25万人的小城市发展成500多万人的大都会,大部分农民、难民与商人,逐渐生活在现代制造与自由贸易的大环境中,他们所感受到的现代性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转变为现代人。</b></p><p class="ql-block"><b>而这大部分现代人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他们接受、消化、孕育、滋养了海派文化。</b></p> <p class="ql-block"><b>回望历史,上海人用了100年才实现了从一个</b><b style="font-size:18px;">臣民、乡民、草民</b><b>向现代市民的转变。其演化转型过程因素很多,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代企业与社会服务设施</b><b>有很大的助推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具体有九大标志:</b></p><p class="ql-block"><b>1.他们走出了小农经济的一家一户,接触现代工业制造,接触产业工人群体,看报看电影,与各种人交谈,真正体验了现代文明与农耕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思想上开始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喜新求变。</b></p><p class="ql-block"><b>2.他们摆脱了宗法社会的族长家长控制,生活在生产与消费的巨大空间,改变了孤陋寡闻,改变了原有的拘谨与自卑,开始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b></p><p class="ql-block"><b>3.由于严格的上下班制度与孩子的上下学时间,他们开始改变过去田园生活的散漫态度,增强了时间观念;特别是工作、生活、学习与休闲的时间安排。</b></p><p class="ql-block"><b>4.他们脱离了宗法族群,脱离了三纲五常、尊卑有序的控制,对自身的能力与前程有了信心。特别是女性,自己有了工作与工资,有了自由消费的能力,有了自主择偶与自主婚姻的权利,显得更有主动性。</b></p><p class="ql-block"><b>5.他们的工作、生活、收入消费都有了自主性,于是他们开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在租房、育儿、置衣、休闲等处理上,消费与行事的计划性越来越强。</b></p> <p class="ql-block"><b>6.由于工作在工厂或商店的相同身份的职工群体中,生活在相同身份的居住地,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人与人存在着普遍的信任感。</b></p><p class="ql-block"><b>7.上海市民在商业社会生活,所经历的基本是平等交易。他们发现同事与同事、邻居与邻居、店主与客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也学会了平等待人。</b></p><p class="ql-block"><b>8.现代生活让他们对新式教育感兴趣,因为新式教育能回答他们在现代制造与商品中无法回答的各种新知识。</b></p><p class="ql-block"><b>9.生活在大都市,与中外移民、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他们都学会了理性与礼貌地对待他人,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b></p> <p class="ql-block"><b>人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从存在决定意识来审视,五口通商后上海港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城市建设大发展与现代服务设施的完善,经济格局、社会生态的重构以及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导致上海市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向现代性转变。</b></p><p class="ql-block"><b>可见,现代工厂企业、城市商业形态与现代服务设施等外在因素的存在和迭代,对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具有很强的助推作用。</b></p><p class="ql-block"><b>随着上海的发展与繁荣,上海人经历了被现代文明强化、同化和内化的过程,最终成为承载海派文化的主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底层逻辑上讲,生产生活环境让上海人向现代人转型。海派文化由此演化而来。</b></p><p class="ql-block"><b>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上海人在转变过程中呈现出的九大标志,对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农村来说具有参照意义。</b></p> 海派文化新解 <p class="ql-block"><b>海派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级版,不是江南市民社会的自然演化成果,不是英、美、法等众多殖民国家的租界文化,也不是笼统地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大杂烩。而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主导,多国家、多地域、多民族、华洋共处、五方杂陈、交汇交融形成的上海本土文化。是上海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转变成现代人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海派文化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商业理念与科学观,比西方文化吸取了更多的江南品质、习俗与气韵,比国内的各地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包容性、都市气派、交易规则与示范意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以上观点引自《海派文化溯源》作者张克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