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诵读:雅玲</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看书有个习惯,每当看到一本新书,都喜欢先翻到最后看结尾,然后再从头向后看。见到杨润忠老师新出版的历史散文集《烽火连三月》这部书籍,我也是一样,打开书先读最后。书中的后记有两篇,前一篇是《我人生有遗憾:成年后,和母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在医院陪床》,后一篇是《回家》。这两篇文章,是他写给母亲和父亲的,用的是诗歌的形式,语言质朴,平铺直叙,感人至深。我读着读着,这些文字似乎从纸上走了下来,在我眼前还原了曾经的场景与人物,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朴实,那么生动,又那么的让人伤感,字字句句都触动了心灵。</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这两篇后记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和作者杨润忠老师一样我们都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深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凉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曾写过怀念父亲和母亲的诗文,那首《半壶老酒》是写父亲的,发表在《诗刊》上,其中写到:"半壶老酒/半壶父亲的笑容/在老屋的橱窗里对视时光//一次次把酒壶捧在掌心里/轻轻抚摸/至今不敢打开那小小的壶盖"。发表在《诗选刊》的《风中的母亲》中写到:"可是,妈妈/此刻,我除了想你/还是想你//想你站在中/一遍遍喊我回家/想你弯着身子/抱着青和黄穿过季节/想你攥紧流血的手指/目光里依旧有天空的蓝/想你对着门前的柳树/数着春天到来的日子……"我们在文字中寄托哀思,诉说那些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孩子对逝去父母的思念都是一样的,那刻骨铭心的想念无以言表,深刻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也常常会睹物思人,那一幕幕的往事会在眼前一遍遍反复出现,难以忘记。杨润忠老师的这两篇后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我在读的时候,几次停下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想,他在写这两篇文章之时,一定是满眼含泪,无数次中断,被疼痛、悲伤、忧愁、心酸、苦闷、怀想……,所停下来,那些场景、那些细节、那些话语、那些眼神都会历历在目,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曾和一些文学朋友去过杨润忠老师的老家清河口,那时正是初秋,他的老父亲还健在。老人家不顾年事已高,把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种上了瓜果蔬菜。至今我还记得那圆圆的大萝卜,红彤彤的辣椒,绿油油的韭菜,青翠的黄瓜、豆角,还有挂在墙上的冬瓜、吊瓜。尤其是门前的美丽花朵,它们盛开的朝气蓬勃,五彩缤纷,灿烂无比。可见,老人是多么的勤奋、多么的热爱生活,在这土地之上,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收获,有他的喜悦,有他的向往。我能想象的出,当他推开门,见到这些可爱的花朵之时,一定会笑眯眯的走出来,让花香扑面,让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后记《我人生有遗憾:成年后,和母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在医院陪床》中写到:"在母亲的心里,儿女的吃饱穿暖还是大事。直到现在,儿女们早已经长大成家了,她还是每次都把儿女们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提前准备好。等孩子们回来时,第一句话还是问你吃什么"。这经历不是作者一个人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共同有过的。母亲不是多么的伟大,也没有啥豪言壮语,正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点点滴滴之中,见证母爱的真挚,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父母把家搬 到半山腰上,刨山、栽树、喂猪、 养蚕",这简单的句子,白描一样, 在我们面前勾勒出父母的影子,他 们弯着腰身,不时地操劳着,偶尔 抬起头,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或是 看一眼天空,他们目光纯净,脸庞 安详,在风里雨里,在晨光中,在 夕 阳下……,"我多么希望自己长 大了,父母还年轻",短短一句话, 包涵着多少无奈,也道出了对父母 的一片孝心。岁月无情,每个人都 会老去,而孩子希望永远父母健在 能陪伴自己,父母在,家就在。也 告诫人们,"且行且珍惜",珍惜 时光,珍惜有父母的日子,好好爱 他们,不要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不要留遗憾到时候悔之晚矣。当 你把世上最亲近的两个称呼"爸 爸""妈妈"叫上一声,却没有人 应答,心中是何等的悲寂、落寞。</p> <p class="ql-block">《回家》在开头中写到:"昨天下午,父亲的灵柩经过的时候/他亲手栽在路边的这棵玉兰花开了/早晨的时候,还都是花蕾",这场面是凄凉的,让人不忍心在往下读。</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父亲走了,他栽下的玉兰花正在盛开,他再也看不见这些花朵了。时光就是这样的无情,似乎这些花朵也在默默的送别,作者没有说多么的不舍,也没有写泪流满面,哭天抢地,而是以景寄情,让"此时无声胜有声",让读者体会到时光的无情,人间的生死离别。"一辈子在我们面前都威严有加的父亲/此时锄头还扛在肩上/满皱纹里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笑"。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不怕苦与累,在贫困与苦难面前,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努力培养孩子,把无私的爱都给了家人。父爱如山,而他自己,默默地承受着时光的磨难,用肩膀扛起一片天,为家遮风挡雨。"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或许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这句话是告诫,也是劝慰,更是祝愿,希望每个人都能拼搏进取,把自己想要得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拥有,不负父母的期待,成为他们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道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人交朋友的第一要素就是看你是否孝敬,否则不可交也。孝敬父母长辈的人,心地善良,有正确的人生观,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亲人间相敬相爱,是真正的幸福一家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感激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在父母晚年需要之时,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p> <p class="ql-block">在这方面,作者杨润忠做到了,并且做的非常好,在他这两篇的后记中,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爱,亲亲的情。</p><p class="ql-block">读完这两篇后记,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与忧伤,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从作者杨润忠的父母,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不仅有些惭愧。因为在孝敬父母上,我没有他做得好,深感内疚,也有些不安,但父母的最后时光,我都陪伴在身边,他们都是安详的离去。</p><p class="ql-block">我把书轻轻地合上,无论如何,前面的文章是看不下去了,要先放一放,把情绪平复一下。此刻,窗外正是星光满天,在这个静谧的夜里,适合想念,适合回忆,更适合期待明天的太阳升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秀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小川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有个人诗集《底色》,作品发表于《诗刊》《青年文学》《中华诗词》《诗选刊》《诗林》等多种文学期刊和文学选本,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