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之——震泽古镇

金木

蛇年新年之际,在 2 月 6 日那一天,我们前往了江南的一个小众古镇——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318国道和沪湖高速公路穿越震泽古镇北,处于大运河支流-塘河,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 震泽之名始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设的震泽馆,宋设镇,清曾置县。 每一个古镇都有它的故事,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等都有它的内涵和留存的价值。 根据方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即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台,但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慈云禅寺</b>: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 年)。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至今已有 1750 多年历史。相传孙权之妹怀念刘备登高眺望,寄托绵绵情思,故此塔又称“望夫塔”。它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总高 38.44 米,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 <b>师俭堂</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塔街西段,三面临水,是集河埠、行栈、商铺、厅堂、内宅、花园等功能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大宅门,占地 2500 余平方米,有 147 间房屋 。 <b>文昌阁:</b>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徐学健等人重修,成为震泽新景。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 <b>禹迹桥</b>: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所建,为单孔石拱桥,宽4.30米,长43.50米。禹迹桥与慈云寺塔遥相呼应。 <b>  宝塔街</b>,旧名东大街,在镇东浴字圩,位于荻塘河之北。街与河并行,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正值春节之际,古镇之上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江南古镇通常都是依水而建,位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凭借荻塘河的水利之便,依靠蚕桑得以兴起。震泽历史上才人辈出,范蠡、张志和、陆龟蒙等许多名人隐居在此,留下了蠡泽湖、思范桥、张墩、养鸭池、震泽别业等诸多名胜古迹。 在震泽古镇,你可以品尝酱鸭面、黑豆干等美食,还可购买定胜糕、麦芽塌饼等特色糕点。震泽古镇商业气息较淡,保留了纯正的生活场景,静谧清雅又充满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