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国学启我裔(之二)

谢宏辉

<p class="ql-block">因电脑上的版本迴异,编撰起来有些混乱。为了将国学经典更系统的留给后人,我从学校借来了义务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至九年级的语文课文。我首先将每一册语文教科书细细翻阅,用笔尖轻轻勾画出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从《静夜思》的悠悠思乡情,到《春晓》中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从《出师表》的赤诚忠心,到《岳阳楼记》的壮志豪情,每一篇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精心挑选上好的毛笔与宣纸,墨香四溢间,不说运笔如飞,但却一丝不苟。每一笔一划,都力求还原古人的韵味,同时融入我个人的理解与情感。书写完成后,我仔细校对,确保每个字都准确无误,每幅作品都力求完美(我自己认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美篇平台上,我逐一发布这些作品,配以简洁明了的赏析文字,让读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诗词歌赋的内涵。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将这些美篇书印刷成册,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留给我的后人,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小的时候,在宁静的夜里望着空中皎洁的明月,我们总会有无数充满童真的奇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几句写得率真诙谐,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寻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眠不觉晓”,以“春眠”开篇,点明时节与状态。春天,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人们往往在这样的季节里睡得格外香甜,以至于“不觉晓”,即不知不觉天已大亮。这里既写出了春天的舒适宜人,也透露出诗人对春日清晨的留恋与享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处处闻啼鸟”,紧承上一句,进一步描绘春日早晨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晨光的照耀,四周传来了鸟儿清脆悦耳的啼鸣声,这“处处”二字,不仅写出了鸟鸣声的广泛与密集,更烘托出一种热闹而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之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夜来风雨声”,笔锋一转,由晨间的宁静转向夜晚的风雨。这里的“风雨声”虽未直接描述其猛烈程度,但却足以让人联想到一夜之间的自然变迁。风雨是春天的常客,它们既带来了滋润与生机,也可能带来破坏与凋零。这一句为下文的“花落知多少”埋下了伏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落知多少”,是全诗的收束之句,也是情感的高潮所在。诗人通过一句设问,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感慨与无奈。一夜风雨之后,不知有多少花朵凋零落地,这份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同时,这句话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中,每一朵花的盛开与凋零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而我们又能从中领悟到多少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了李白乘舟欲行之际,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前来送行。后两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衬托汪伦送别的情谊之深,即使用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也无法比拟。这种夸张的手法,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深刻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踏歌,作为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这样的送别方式,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李白不辞而别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赏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诗语言简练,寓问于答,诗人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童子告诉贾岛,隐者就在这座山中。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隐者到底在哪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