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 本篇,自然国地给你补充下黄宗昌的《崂山志》未包含的崂山“十二景“即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等。第(7)个是“云洞蟠松”景象所在的白云洞景区。为了详实,自然国地整理了大疫情第二年春末和好友一同去白云洞的照片,与您共享。 大约2021年春末,自然国地与好友自驾来崂山东部黄海之滨探春,停车地儿东距太平宫约7里。绕小路从雕龙嘴村西南摸上沈鸿烈石阶,经逍遥径过老君洞,再上攀2里到白云洞山门。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多白云缭绕,因名白云洞。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大仙山巅,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后历代均有修茸。白云洞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 该洞由巨石叠架而成,四块巨石分别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洞口南向,砌有门窗。洞额镌“白云洞”三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内原供有铜铸玉皇大帝神像,洞前建有青龙阁,祀三清。青龙石下悬空处,也砌成了“卧凤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1939年,日军扫荡崂山造成”白云洞惨案”,杀害道士及雇工6人,纵火焚烧了所有房屋,并掠去一批珍贵文物。据《崂山抗战》记载:“1939年4月24日上午,100余名日军在十多名伪军和翻译的带领下围剿白云洞游击队枪械修理所,遭到预先埋伏在这里的鲁东行辕保安第一团李希先二营四、五两个连的伏击。 抗日游击队在打死打伤日伪军十数人后,隋永谞和李希先率部退往深山谷撤出战斗,日伪军蜂拥进入观中到处搜查。白云洞道长邹全阳不承认有游击队住在观中,坚称他们只是偶然路过。但是,由于(游击队)撤出匆忙,未及掩藏的一盘化铁炉和焦炭等物被日军搜出,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四名道士和两名乡民当场残忍杀害,烧毁白云洞宫观……”史称“白云洞惨案”。 惨案中,被日本兵在白云洞当场杀死了四名道人,他们是史是祥、邹全阳、高全鹏、刘真养;一名厨夫名隋道有;一名道童是王福子;另有两名道人王真吾、匡真觉,因外出躲过了日军在白云洞的屠杀,但归来后,目睹洞前惨状,因锥心悲恸而投海自杀。 在《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回忆录里,青岛特别市市长李先良写道:“崂山各宫观禅寺,均幽雅绝伦,皆为修真养性之圣地,……挺立海隅,隔绝世俗,确是海上仙山的境地。在抗战几年当中,这个仙山却行起了尘缘,造成一段悲壮的历史”。“白云为家”4个字,即为抗战时期李先良所题写。 1940年,民国青岛市政府修复了白云洞处房屋14间,1946年又建二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革时房屋、神像遭受破坏,唯石洞犹存。 洞前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长势旺盛。洞右一株玉兰花已有二百余年树龄,是崂山玉兰花中最年长者。洞后原有一古松,状如虬龙,构成“云洞蟠松”奇景,为崂山十二名景之一。 这里背倚危崖,前临深涧,俯瞰大海,气势恢宏。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作诗赞曰:“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叩柴扉访逸谷,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高密王吴村钟家文人钟惺吾有一首《白云洞》五律诗赞:“微行黄叶径,小住白云巅。晴翠飞衣上,沧溟落足前。临风数归鸟,倚石听流泉。抛却人间累,神仙住洞天。”真切的描绘出了这处洞天仙府的妙境。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良率流亡的青岛市政府驻扎于华严寺,太清宫是崂山游击队训练营,白云洞是游击队的枪械修理所。当年,李先良在崂山有3处石刻,一处在太清宫东北山上刻“山河重光”;一处在汉河村西北山上刻“光我河山”;另一处就是这块镌刻于白云洞青龙石外壁上的“白云为家”四个大字。白云洞,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p class="ql-block"> 【后语】</p><p class="ql-block"> 黄宗昌所著的《崂山志》,未全包含进后评出的崂山“十二景“所在的巨峰、龙潭瀑、明霞洞、下宫、八仙墩、那罗延窟、白云洞、 上苑、华楼宫、北九水、靛缸湾、蔚竹庵等。志中,华楼山是明清必游风景区,因为彼时青岛、崂山都属即墨县管辖,游崂者大都从即墨城出发或归宿,其游览华楼是顺道;另外,游崂者有路到上苑,狮子峰“宾日”也是不可或缺的。</p> 本篇要说明,因明清时(尤指清朝乾隆年间前)北九水地儿没修道路,故难以游览北九水、潮音瀑、蔚竹庵,仅可游外九水;而黄御史《崂山志》提到的其他景点,基本属于倒塌的道观或寺庙或书院(如聚仙宫、黄石宫、海印寺、康城书院等),至今未修复本篇也不赘述。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相关故事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 2025.03.20.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