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知识拾零八则

王摩尔

一、物理性质<br><br>⒈ 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br><br>⒉ 物质的气味<br>① 没有气味的气体:H2,O2,N2,CO2,CO,稀有气体,甲烷,乙炔<br>②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挥发物: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br>③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HNO3(浓液)、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乙醛(液),冰醋酸<br>④ 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br>⑤ 特殊气味:乙醇(液)、苯(液)、甲苯(液)、苯酚(液)、石油(液)、煤焦油(液)、白磷<br>⑥ 芳香(果香)气味:低级酯(液)<br>⑦ 特殊难闻气味:不纯的C2H2(混有H2S,PH3等)<br><br>⒊ 熔沸点、状态<br><br>⑴ 同周期(短周期)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如Li<Be,Na<Mg<Al<br><br>⑵ 同主族元素的熔沸点<br><br>① 同主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渐低,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渐高。<br><br>② 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br><br>⑶ 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br><br>⑷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br><br>⑸ 晶体溶解和熔化时被破坏的键:<br>① 离子晶体溶解和熔化时被破坏的是离子键。<br>② 原子晶体溶解和熔化时被破坏的是原子间的共价键。<br>③ 金属晶体溶解和熔化时被破坏的是金属键。<br>④ 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br><br><div> ⑹ 常温下常见物质的状态:<br>① 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br>② 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br>③ 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br><br>⑺ 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多,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br>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br><br>⑻ 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br><br>⑼ 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左右即可升华。<br><br>⑽ 易液化的气体:NH3、Cl2,NH3可用作致冷剂。<br><br>⒋ 物质的溶解性规律<br><br>⑴ 气体的溶解性:<br>① 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br>② 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HCl(1:500),还有HF,HBr,HI,甲醛。<br>③ 常温能溶于水的CO2(1:1),Cl2(1:2),H2S(1:2.6),SO2(1:40),Br2(g),NO2。<br>④ 微溶于水的O2,O3,C2H2等。<br>⑤ 难溶于水的H2,N2,CH4,C2H2,NO,CO等。<br><br>⑵ 液体的溶解性<br>① 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br>② 微溶于水的如:乙酸乙酯等用为香精的低级酯。<br>③ 难溶于水的如:液态烃、醚和卤代烃。<br><br>⑶ 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br><br>⑷ 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br><br>⑸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br><br>⑹ 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br><br>⑺ 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br><br>⑻ 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br><br>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br><br>⒌ 密度<br><br>⑴ 同族元素单质的密度一般从上到下增大。<br><br>⑵ 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br><br>⑶ 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br><br>⑷ 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br><br>⒍ 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不一定都是金属,石墨有此性质,但它却是非金属。<br><br>二、结构、组成<br><br>⒈ 半径<br><br>⑴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br><br>⑵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br><br>⑶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br><br>⑷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r>①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br>② 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例如,氟、氯、溴、碘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依次增大。<br>③ 对于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br>例如,r(Na)>r(Mg)>r(Al)>r(S)>r(Cl)。<br>④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铁离子中,r(Fe2+)>r(Fe3+)。<br>⑤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例如,硫离子、氯离子、氩原子、钾离子、钙离子的半径依次减小。<br><br>⒉ 化合价<br><br>⑴ 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br><br>⑵ 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最高正价。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br><br>⑶ 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br><br>⑷ 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br><br>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br><br>⒊ 分子结构表示方法<br><br>⑴ 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br><br>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br><br>⑵ 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直线型)、H2O(V字型)、NH3(三角锥型)、CH4(正四面体)、C2H4(平面型)、C2H2(直线型)、C6H6(正六边形)、P4(正四面体)。<br><br>⒋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br><br>⑴ 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br><br>⑵ 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br><br>⑶ 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br><br>⑷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br><br>⑸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br><br>三、理论知识<br><br>⒈ 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分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分子。如Ne与HF符合上述要求,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分子。<br><br>⒉ 离子的核外都不一定有电子,H+的核外没有电子。<br><br>⒊ 在电化腐蚀时,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不一定先遭受到腐蚀,也有例外,如铝铁合金,往往是铁先遭受腐蚀,这是因为铝表面有Al2O3薄膜起了保护作用的结果。<br><br>⒋ 一般地说,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面的金属一定能从酸中置换出氢。但这是指稀酸和非氧化性的酸,否则不能置换出氢气,如Mg与HNO3或浓H2SO4反应都不放出氢气,因为氢很快被氧化成水。另外,冷的浓硫酸或浓HNO3能使铁、铝钝化。<br><br>⒌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一定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钠先跟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br><br>⒍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不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如铁跟三氯化铁溶液,铜跟三氯化铁溶液的反应为:<br><br>2FeCl3+Fe=3FeCl2<br><br>Cu+2FeCl3=CuCl2+2FeCl2<br><br>⒎ 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不一定越强,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br><br>⒏ 电离时只能电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的化合物不一定能使指示剂变色。如水、苯酚都符合上述要求,但它们都不能使指示剂变色。<br><br>⒐ 常温下,pH=11的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是纯水电离产生的c(H+)的10-4倍<br><br>⒑ 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都一定要写成离子的形式。不一定:CaCO3,BaSO3为难溶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仍写成分子的形式<br><br>⒒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要看离子浓度大小。<br><br>⒓ N2(气)+3H2(气)≒2NH3(气)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向密闭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此气体不参加反应),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必然增大,平衡不一定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体积不变时,平衡不移动;体积可变时,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大的方向(逆)移动。<br><br>四、有机推断题中常用的反应条件<br><br>⒈ 烷烃卤代:光照,产物可能有多种<br><br>⒉ 芳烃硝化:浓硝酸浓硫酸加热<br><br>⒊ 卤代烃或酯水解:NaOH水溶液加热<br><br>⒋ 卤代烃消去成烯:NaOH醇溶液<br><br>⒌ 与NaHCO3反应有气体,一定含羧基<br><br>⒍ 醛氧化成酸: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br><br>⒎ 铜或银与O2加热,一定是醇氧化<br><br>⒏ 浓硫酸加热,可能是醇消去成烯或酸醇酯化反应<br><br>⒐ 稀硫酸,可能是强酸制弱酸或酯水解反应<br><br>⒑ 浓溴水,可能含有酚羟基<br><br>五、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br><br>⒈ 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br><br>⑴ 无机<br>① -2价硫(H2S及硫化物)<br>② +4价硫(SO2、H2SO3及亚硫酸盐)<br>③ +2价铁<br>6FeSO4+3Br2=2Fe2(SO4)3+2FeBr3<br>6FeCl2+3Br2=4FeCl3+2FeBr3<br>2FeI2+3Br2=2FeBr3+2I2<br>④ Zn、Mg等单质,如Mg+Br2=MgBr2(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br>⑤ -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br>⑥ NaOH等强碱:Br2+2OH-=Br-+BrO-+H2O<br>⑦ AgNO3<br><br>⑵ 有机<br>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br>②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br>③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br>④ 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br>⑤ 含醛基的化合物<br><br>⒉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br><br>⑴ 无机<br>① -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br>② +4价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亚硫酸盐)<br>③ 双氧水(H2O2,其中氧为-1价)<br><br>⑵ 有机<br>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br>② 苯的同系物<br>③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br>④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br>⑤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br>⑥ 煤产品(煤焦油)<br>⑦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br><br>六、常见的有毒物质<br><br>⒈ 剧毒物质<br><br>白磷、偏磷酸、氰化氢(HCN)及氰化物(NaCN、KCN等)、砒霜(As2O3)、硝基苯等。<br><br>CO(与血红蛋白结合)、Cl2、Br2(气)、F2(气)、HF、氢氟酸等。<br><br>⒉ 毒性物质<br><br>NO(与血红蛋白结合)、NO2、CH3OH、H2S。<br><br>苯酚、甲醛、二氧化硫、重铬酸盐、汞盐、可溶性钡盐、可溶性铅盐、可溶性铜盐等。<br><br>饮酒过多也有一定毒性;汞蒸气毒性严重;有些塑料如聚氯乙烯制品(含增塑剂)不宜盛放食品等。<br><br>七、物质的用途及环保<br><br>⒈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br><br>⒉ 半导体的主要元素是硅。<br><br>⒊ 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br><br>⒋ 为了防止大气污染,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br><br>⒌ 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br><br>⒍ 大气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 0.03%<br><br>⒎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div><div><br></div><div>⒏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br><br>⒐ 对环境有影响的气体<br><br>① 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其中SO2、NO2形成酸雨<br><br>② 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NO2等氮氧化物和烃类<br><br>③ 导致臭氧空洞的主要气体:氟氯烃(俗称氟利昂)和NO等氮氧化物<br><br>④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和CH4等烃<br><br>⑤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的气体是:CO和NO<br><br>⑥ 可用作致冷剂或冷冻剂的气体:CO2、NH3、N2<br><br>⑦ 用作大棚植物气肥的气体:CO2<br><br>⑧ 被称作地球保护伞的气体:O3<br><br>⑨ 用作自来水消毒的气体:Cl2<br><br>八、化学史<br><br>⒈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法国)<br><br>⒉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br><br>⒊ 提出分子概念——阿伏加德罗(意大利)<br><br>⒋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中国)</div><div><br>⒌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1829年提出了三元素组的概念;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19世纪中期分别独立地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纽兰兹则提出了“八音律”,指出性质相似的元素在原子量上的差异往往是8或8的倍数。<br><br>⒍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br><br>⒎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把苯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