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印象潮州篇(九):泰佛殿·开元寺·牌坊街

心雨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泰佛殿,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韩江大桥东侧笔架山南麓,风光秀丽,松柏掩映,与新建的慧如公园相对应。</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泰佛殿,仿泰国云石寺而建,尽显泰国风情,不仅是佛教朝圣地,更是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吸引无数游客与信徒。</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泰佛殿巍峨壮观,呈品字形,殿中供奉泰国式跏趺坐释迦牟尼佛铜像。像高3米,重1.5吨,庄严慈祥,左右为护法神像,座前横陈雕刻精美、玲珑剔透的大供案。殿内四周张挂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壁画。大殿东侧建四方亭,供奉四面八手护法尊者;西侧建接待厅,陈列东开元寺泰佛殿南亚各国华侨赠送礼品。大殿前顺石阶而下为广场,广场两侧为荷花池和定然老和尚、谢慧如先生种植的菩提树,最前面为山门;大殿后之岗峦,幽径曲折,分别连接亭台楼阁和不少巨型石刻,石刻内容是中外知名人士赵朴初、仁得上师、陈贞煜亲笔题词,及定然老和尚与谢慧如先生相互唱和的词诗。整座泰佛殿奇磊宏丽,和谐典雅,充分展示泰国建筑文化艺术风采。</p> <p class="ql-block">  潮州这座仿泰国云石寺的建筑物,极富泰国特色,重檐多面式屋顶装鱼鳞瓦,封檐板装向上的黄色图形,柱头翘角是龙凤呈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广济门,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p><p class="ql-block"> 广济门正对着广济桥,与广济桥仅隔着一条大马路。</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在古府城墙上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工艺。</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  下水门。潮州下水门城楼自古便是潮州府城的七大城门之一,位于东门(也称广济门)的南侧。这座城楼不仅是潮州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水利设施的关键一环。它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引韩江水入城,由它引入的江水经开元寺,绕小金山,再汇合太平路、义安路和西街诸水沟的水,最终流至西城门水关排出城外。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古城内的用水问题,还兼顾了排水与防洪的功能,展现了古代潮汕人民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下水门进入潮州古城,直走一段距离,就到了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就在潮州古城内,离牌坊街很近。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皇帝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p> <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这些殿堂楼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该寺地方宽敞,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p><p class="ql-block">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p> <p class="ql-block">  义井。</p> <p class="ql-block">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p><p class="ql-block"> 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二柱一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因此太平路被誉为“牌坊街”。</p> <p class="ql-block">  潮州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真是名副其实。牌坊街上小吃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们一路上都在逛吃,但肚量有限,腐乳鸡翅、糖葱薄饼、黄皮油柑等等,只能挑选着品尝。</p> <p class="ql-block">  在这家店里吃到了生滚砂锅海鲜粥、潮汕生腌。</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牌坊街灯火辉煌,人群熙攘,一派太平盛世的热闹繁华景象。而我们的潮汕印象系列篇也在此高潮氛围中画上完篇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