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调查新发现】西周王畿内姬姓封国毕国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代京兆蓝田人吕大临著有《考古图》,“考古”一词源于此。《考古图》中收录有盩厔(原县治在今终南镇)出土的西周铜器yan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称其为龚伯尊彝。自宋代以来至今皆不知其中人物是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承蒙天地恩泽佑护,毕雨箕風。余从西周毕鲜簋铭文记载“毕鲜乍(作)皇祖益公尊彝。”知其二者存在相互对应关系,存世铜器还有毕段簋。在献簋铬文中又有毕公栌伯的家臣献,得到赏赐,既向毕公表忠心,又向周王表达感激之载:“‘世+木’(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献簋铭文见图例)。献簋的年代,郭沫若定在昭王时,陈梦家定为成王时。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陈梦家:《西周铜的断代(二)》,《考古学报》1954年第10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曹云海研究员认为:由以上铜器出土情况可知今周至终南镇,为西周王畿内姬姓毕的封国,当是可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武王,周朝的建立者。周文王之子。姬姓,名发。曾用太公望、周公旦、毕公高、召公奭等人辅政。时商纣暴虐,拒比干、微子、商容、祖伊等人劝谏。武王九年(一作十一年)率师东征,至盟津(今河南孟津东),有八百诸侯相会。以时机未至,暂返。二年后,纣暴虐更甚,剖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疆奔周,乃率兵再渡盟津伐纣。甲子日晨,与商军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军前徒倒戈,纣登鹿台自焚而死;遂率军占领商都,灭商。周朝建立,都镐京(今陕西长安沣河东)。二年后病卒。(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902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尚书•顾命》记周成王临终出命,“乃同诏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等。毕公即毕公高。《史记•魏世家》称: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汉书•刘向传》颜注引臣瓒曰:“《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西周时毕有两地。一在万年县西南。《括地志》谓周文王墓、周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毕原。(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元和郡县志》于万年县下云:“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是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丰镐,首先要提到毕原。毕原是此地最受瞻目的古原。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就是葬在毕原上。史念海先生根据出土的墓志资料论证,提出,“毕原方位如果由周代丰镐遗址和昆明池旧迹算起,至于三爻街道办和韦曲附近。原面还算是狭窄。不过不能上溯到周代,和白鹿原相提并论”。经过多年考古研究,学者多认为毕原处在今西安西南,镐京东南,是自镐京东部向东延伸的一段高地。(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曹云海研究员曾担纲主持开展过《诗经》地理考古调查工作,已取得重大学术突破。1948年陕西鄠县秦渡镇曾出土有一件战国秦封宗邑瓦书,该物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曹云海研究员根据铭文对酆邱(丰京遗址)的指证作用;宋代大儒程灏初仕鄠县任主簿,对丰京遗址的亲历采访记述;元代著名学者,《类编长安志》的作者,对丰京遗址的亲历采访记述;明代丰盛堡村西北隅观音庙中观音石像石刻铭文记载,据此锁定丰京遗址当在今鄠邑区秦渡街道办东、西丰盛堡村。又根据渭水北移,丰水东移河流变迁情况,又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找到了丰水的四个入渭口。并据此判断,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丰镐选址,当为镐京遗址而非丰京遗址。丰京遗址在今西安市鄠邑区秦渡街道办丰盛堡村。此学术现点早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西安市周秦都城遗址保护管理中心编著的《丰镐考古八十年》第九章今后“工作方向”之载。至此困惑学界、考古界“千古之谜”,得以克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左传》“毛、毕文之昭也”,在到宋代盩厔出土的毕国青铜yan簋(龚伯尊彜)的面世,又有西周毕蓋簋(毕鲜簋)、毕段簋实物存世,盩厔(今周至)终南镇出土高等级秦汉龙纹空心砖,以及变形葵纹瓦当,其中有些与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的秦空心砖、秦宫殿瓦当类同,说明此宫殿或陵庙建筑等级较高。又发现了四神纹瓦当的朱雀、玄武、白虎纹瓦当,又发现了青龙纹、白虎纹的四神空心砖。它们多出土于宗庙、陵庙等建筑遗址,还出现了上林禁苑“禁圃”瓦当,“汉并天下”文字瓦当,都很重要。“禁圃”文字瓦当,表明周至县长杨宫遗址与鄠邑区坳子村遗址,应为禁圃的“两尉”官署所在地。《周礼》曰:“苍璧礼天,黄琮礼地”,1975年鄠邑修筑南北4号路,在涝店礼贤庄村郿坞岭段出土有汉代国家祭祀礼天之玉壁。明代在鄠邑大王泥河出土有“传国玉玺”。2013年7月13日在鄠邑渭丰定舟(定周)村山土有一陶鼎(香炉),铭文为“旅乍(作)中”,经曹云海研究员考证此陶鼎,应是周文王在定舟(定周)村进行郊祀礼拜天地卜辞“旅乍中”,择中建都,“作邑于丰”而“鼎定中国”的前奏曲。其与《诗经•大雅•棫朴》诗史相合。定舟村应为文王所带领的西六师与其泾河豳师舟楫精锐在渭丰定舟会师地(注:2016年村民在村南取沙土时,在村南发现渭河古河道。周文王伐崇时,渭水当在今定舟村南1公里处,有李景宁老师现场拍摄的实物照片为证。)为严明军纪,而有文王伐崇令的诞生。周文王《伐崇令》,被后世誉为人类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陶鼎的发现,当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重大事件之一。因为此文物,是周文王伐崇的最直接文化遗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离宫别苑规制其范围为卅里,在战国秦作石鼓铭文中“作原盩道”有“卅里”之载,。《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在明代《鄠县志》“秦府地”(鄠邑区栗峪口村秦甘宫遗址)三十里,出现过三次。此处的毕原,即渭水南岸的郿坞岭。也是周文王生前伐崇国虎战斗过的地方,《左传•僖公十九年》就有文王首次攻打崇国,“军三旬而不降”的记载,后“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此处“壘”指军事工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至长杨宫,从文脉传承关系讲,当是秦承周制,汉继秦业的产物也。西周王朝三位重量级人物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姬旦墓茔是否在这里,不得而知。但是在《战国策•魏策》就有周王季历(周文王父亲)墓,原在楚山(即今鄠是南山)山之尾,被欒水(今涝河)浸蚀露出棺前横挡木。文王让百姓观瞻三日后,更葬于渼陂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处毕地,在咸阳县北。《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见(《史记•鲁世家》正义引《元和郡县志》于咸阳县下云;“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即谓此地。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并在其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