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581年的乌菲兹美术馆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捐赠给世界人民的珍贵文化遗产,历时400多年,在这座收藏10万件藏品的艺术宝库中,共有1700多幅世界名画,和300多尊古希腊、罗马雕像等,分布在45个展厅中,涵盖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其他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这里每一件作品都如同活的历史,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创造力。无论是达•芬奇的《天使报喜》《三王朝圣》《基督受洗》、还是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提香的《花神》、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这些作品都以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和深刻的历史内涵,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天使报喜》 油画</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 达•芬奇(1472~1867年)</p><p class="ql-block"> 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芳奇的油画作品。其作品取材于宗教故事,描绘有一对双翼的天使来朝拜年轻的圣母玛利亚,预告她怀孕了,而救苦救难的基督即将要出生。</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采用横幅构图,对称的形式,画了跪在草坪上传达神旨的天使和正悠闲地在庭院读书的马利亚两个形象。</p> <p class="ql-block">《三王来拜》 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达•芬奇</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481~1482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达•芬奇受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圣多纳托修道院所嘱而创作,但他于1482年便动身前往米兰,该件珍品画作因此也成为了一件未竟之作。</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副只画一半的画,仍然是达•芬奇的一幅重要画作,是现存15幅作品中的珍品,被视为达•芬奇早期绘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基督受洗》</p><p class="ql-block">创作者:达•芬奇和老师韦罗基奥于1476年共同创作的湿壁画。</p><p class="ql-block"> 图中约翰手持长柄十字架,腰间别着卷轴,左侧两位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基督受洗》这幅画中达•芬奇画的左下角侧脸的小天使,男孩的眼神和发丝间的光影栩栩如生,绘画水平超过老师。</p> <p class="ql-block"> 《春》 </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481~1482年</p><p class="ql-block">类型:木板蛋彩画,203x314cm《春》描绘了一共九人在清晨幽静的桔林草地上,遍地鲜花盛开,身着盛装的美神维纳斯略带愁容,注视着前方。在维纳斯的头顶上方,飞翔着的小爱神丘比特蒙着双眼,正瞄准那位贞洁的少女,企图用他的金箭将她引入爱河。丘比特蒙着眼睛射箭,印证了一句西方谚语:“爱情是盲目的”。丘比特箭头所指向的是三女神,她们是维纳斯的花园侍女,分别代表了爱、贞和美,她们正相互携手翩翩起舞,透过轻纱罗衣体现出丰腴秀美的体态,轻盈优美的舞姿节奏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在三位女神的左侧站有显著地位的健美青年墨丘利(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是宙斯和海亚之子)手执神杖,举首仰望,正在用神杖驱散冬日的阴云,好似点化万物的使者,给大地带来春的信息。维纳斯右侧的一组神像中,西风神泽费洛斯鼓胀着双颊,正粗野地追逐着奔跑着的少女克罗里斯。当口含一枝小花的克罗里斯被俘获的一瞬间,她一跃而变为身着华丽花衫、容光焕发的花神,而她所站立的位置恰恰是奔逃中的克罗里斯下一步将要达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波提切利的绘画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中被奉为经典。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同一道“人文主义的曙光”,让当时的人们感受到久违的古典美,也为文艺复兴的全盛期奏响序章。</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 1485年左右波提切利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这幅油画不仅是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在流行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波提切利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典雅秀美、轻纱曼舞的女神形象而闻名。他通过绘画表达了对美第奇家族成员的敬意,展现了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天赋和造诣。然而,政治变革导致波提切利毁掉了自己的许多作品,最终在贫困中去世。尽管如此,他的画作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震撼着今天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 波提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作中,为了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色彩和技法。其中,在描绘维纳斯的长长波浪金色卷发时,他使用了黄金作为高光颜料,这使得维纳斯的头发在画面中格外耀眼,与周围的海洋、风神等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维纳斯作为爱与美女神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种金色的运用也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和优雅氛围。</p><p class="ql-block"> 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无愧为是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p> <p class="ql-block">《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人头马》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这是波提切利的一幅稀世巨作,它的创作日期与《维纳斯的诞生》极为相近,约在1482年,因此同属画家颠峰时期的创造,包含着桑德罗.波提切利杰作一向具有的优美特质和神秘性。半人马在古希腊神话中会食用童男童女,是野蛮的代表,放荡好色的象征。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捉拿肯陶洛斯情景。</p> <p class="ql-block">《圣母颂歌》彩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483~1485年</p><p class="ql-block"> 描绘的是一群天使们正围绕着圣母,圣母怀里抱着的是小耶稣,其中两位天使分别两侧对称式举起金冠。顶部的圣灵金光撒射在人物的头上,另外的天使手捧墨水瓶和圣经,由着圣母蘸水书写,从空隙处远望可以看到一片金色平静的田野。人物形象充满着波提切利特有的“妩媚”神态。周围使者也呈对角线,置于圆形框的两边,人物是错开的,极富节奏感。圣母低垂着双眼,文静而富柔顺感,正陷入一种美好的遐思中。这个女性形象是画家的成功之作,尤其她的左手,画得极其秀丽,其娇媚的手势令人赞叹,决不亚于蒙娜•丽莎那双手。</p><p class="ql-block"> 圣婴正抬头仰望,似乎感应到什么。孩子的身躯结构正确,调子细腻和谐,显然,素描手法是很精致的。天使中间有三个少年,坐在圆框的左侧,他们的性格展现得很动人,一个面向圣母,手持墨水缸,好象在与圣母说着话,旁边一个少年凝神注视说话者,神情专注。由于说话者认真倾向圣母的姿态,连后面站着的女天使也不由扶着他的臂膀,俯身去倾听他说的话,三个人物彼此交叠,目光连成一线,加重了画面的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持石榴的圣母》</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487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非同寻常的圣母肖像画,画面上的所有人物被完美地安排在了一个圆圈里,画面中央的圣母玛丽亚,她的形象与波提切利的另一幅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的希腊女神维纳斯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 这颗丰润饱满的石榴被紧紧地握在了小耶稣的手里,石榴皮被掰开了一小点儿,露出水晶般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儿。</p> <p class="ql-block">《圣母领报》</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 这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宗教内涵而闻名。画中圣母形象温婉慈祥,整个画面充满了神圣与祥和的氛围,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安布罗焦祭坛》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470年</p><p class="ql-block"> 圣母与圣子位于画作中央,正好处于圆穹顶形门的正下方。六圣人分列于两侧,其中六圣人的姿势神态及肤色装饰都极为对称,传达出一种祥和安宁的美。 可以看出,桑德罗波提切利把自己满腔的情意转化为光线集中投射在了圣子的身上,与周围其他人物偏暗的色调形成对比,衬托了画作的中心。这幅作品中圣人身着红色袍装,圣母身着红色与蓝色袍子,满满的全是欢乐祥和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持勋章的人》</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 作创年代:1470~1475年</p><p class="ql-block"> 他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诠释者之一。年少成名的他特立独行且具有创造力,身处文艺复兴的时代浪潮,却不追随主流的绘画审美。他的画作细腻、传神,经常将每个人物的微妙神情都细致地刻画出来。</p> <p class="ql-block">《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提香(1538年)</p><p class="ql-block"> 画中浴后的维纳斯安适地躺在卧榻上,旁边睡着一只小狗,在后房的两位女侍从则为她准备换身的衣服。画中这位女子的眼神、容貌、手臂的起伏刻画得十分生动、细腻,略微松散在眉头的金发都更加增添了画面的亲切、自然、生动之感。</p><p class="ql-block"> 提香•韦切利奥,又译提齐安诺·维伽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 1488/1490年~1576年),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意大利皮耶卫-笛卡多雷,9岁时到威尼斯学画,1510年以后独立工作,早年在乔尔乔内、贝利尼门下学习绘画。青年时曾与乔尔乔内紧密合作在风格上大受乔氏影响。他的画家艺术风格却影响了威尼斯的几代画家。1576年,死于威尼斯大瘟疫。代表画作有《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爱神节》等。</p> <p class="ql-block">《花神》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提香 Titian </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17年</p><p class="ql-block"> 提香画的这位手持花束的威尼斯美人,被认为是画家热恋的情人。提香以半身肖像构图,描绘出庄重典雅的形象。色彩丰富和谐,笔触自然流畅。这幅画表现了女性美的牧歌情调,女神垂着头,表现出沉思的样子,令人倾慕。</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天使》 </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弗拉•菲利波•利皮</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画家)</p><p class="ql-block"> 弗拉•菲利波•利皮创作的一幅木板蛋彩画,这幅画中的圣母采取半侧身像,两个小天使正抬着圣子送到圣母怀中。他们身后是一个画框,而身体都在画框外,因此显得很立体。一个小天使正扭头望向画外。</p> <p class="ql-block">《金翅雀圣母》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拉斐尔·桑西(Raffael Santi,1483-1520年),创作时间:1506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中一共有三个人物,圣母、耶稣与约翰。但是画中人物并没有宗教标签,圣婴耶稣与约翰都画成幼儿形象。年轻的圣母,就像是带着两个孩子的民间母亲。构图取金字塔式,据说这是他效法达·芬奇的结果,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感。这幅画上的色彩,选择得比较严格,圣母的红色上衣与蓝紫色披风,两个婴孩的皮肤暖色,构成稳定的画面。幼婴的天真烂漫与圣母脸上的爱抚,组成形象的基本内容,吟诵天伦的心曲。</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桑西(Raffael Santi,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1483~1520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是一位性情平和、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p> <p class="ql-block">《杜利圣家族》</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 米开朗基罗</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双鱼座),意大利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p><p class="ql-block"> 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幅在佛罗伦萨保存的作品,也是唯一一幅他在可移动托架上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一个传统题材,主要是描绘圣母、圣约瑟和圣婴基督。不过,画家在这一幅画上的三个宗教形象已经完 全成为了民间生活的普通人物。画家把约瑟、玛利亚表现在专注于圣婴的天伦乐趣之中。画面通过三个人物戏剧性 的组合,得到了和谐的、世俗化的体现。圣家族就在一块草地上休憩,背景上还有几个裸体像,好像有一个野外浴 池。构图紧凑,主调和谐,给人以亲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宝座上的圣母》</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乔托(意大利画家)</p><p class="ql-block"> 于1310年创作的油画,美术史界一直存在着在许多争论。</p> <p class="ql-block">《圣罗马诺之战》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意大利画家乌切洛(1397~1475年)</p><p class="ql-block"> 乌切洛在1455至1460年间创作的木板油画。画作描绘了佛罗伦萨与锡耶纳之间的战争场景,充满了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透视学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乌切洛在画作中运用了透视法,研究人物的前后关系和透视距离,使画面非常具有深度感和空间感。画作在艺术史上被认为是科学视觉表达的杰出典范,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该画作共有三幅,首次创作于1455年,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其余两幅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画作内容:画面中间是骑着白马的佛罗伦萨军队司令尼克罗,他正在指挥士兵们战斗。他后面是一位年轻的旗手,骑在马上拿着飘扬的军旗。旗手后面是很多全身装备盔甲的士兵,形态各异,有的拿着长枪,有的在吹着长长的号角。士兵上方的画面的交错的长矛构成的缝隙中有色彩华丽的圆形橘子。在画面的右半部分,近处是几个正在激烈战斗的骑士,远处上方则可以看见零零落落的正在战斗的士兵。画面的底部,散落着折断的武器、战士的盔甲等,还有躺在地上死去的士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年人科西莫的肖像》</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意大利画家,雅各布布•达•蓬托尔莫(1520年)</p><p class="ql-block"> 乌菲兹美术馆的真正缔造者被誉为“国父”的老科西莫·德·美第奇。</p><p class="ql-block">关于乌菲兹的最后一篇,就从乌菲兹曾经的主人美第奇家族的肖像画开始吧,这是雅各布为科西莫·美第奇所作的油画,老柯西莫(跟柯西莫一世不是一个人)生活在1389-1464年期间的佛罗伦萨,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也就是这时候起家族势力逐渐壮大起来;1434年,科西莫在佛罗伦萨建立起僭主政治,雄厚的财力使他掌握了整个佛罗伦萨的经济命脉,轻而易举的掌控所有选举的投票,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主。当他去世之后,佛罗伦萨政府颁布授予他“国父”称号,并下令将这称号刻在他的墓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洛伦佐肖像》</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乔尔乔•瓦萨里</p><p class="ql-block"> 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1449~1492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艺术赞助人,是显赫的美第奇家族最引人瞩目、最具传奇色彩的成员之一。“正如我的祖先对我所做的那样,我也将用我的美德照亮后人的道路”在洛伦佐统治期间,艺术赞助逐渐走向主动,与艺术家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p> <p class="ql-block">《科西莫大公爵肖像》</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布伦齐诺</p><p class="ql-block"> 布伦齐诺为贵族们创作肖像画,通过他的画我们可以了第奇时代贵族们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Bronzino (1503~1572) 1503年生于蒙蒂切利,全名为阿纽洛·迪·科西莫(Agnolo利,全名为阿纽洛·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亦称尼奥洛·布伦奇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画家。布伦奇诺师从蓬托尔莫学艺,是样式主义绘画的代表。从1534年起任公爵府首席画师直至逝世,终生以创作肖像画为主,人物神情傲慢冷漠,符合当时宫廷风尚。布伦奇诺是蓬托莫的学徒和养子,并且他的画风受了他老师的很多影响,亦曾深入研究过米开兰基罗的画风。布伦奇诺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大部分职业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宫廷画家。布伦奇诺艺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晚年的布伦奇诺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参加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学院的活动,而他也是这个1563年建成的学院的建立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科西莫•德•美第奇的私生女》</p><p class="ql-block">创作者: 布伦齐诺 </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女孩是科西莫一世的私生女,也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她的母亲的身份只有她的奶奶和父亲知道。比雅虽是私生女,但由于是第一个孩子,又活泼可爱,所以很受疼爱。她的奶奶曾说比雅是“家族的安慰和挚爱”。但她只活到了6岁,便由于一场高烧去世了。这是柯西莫一世时期美第奇家族首席肖像画师画的,作这幅画时小姑娘已经不在了,清冷的背景和珠宝的光泽凸显了贵族宫廷的质感,搭在椅子上的手微微抬起一些像是要起身似的,巧妙的表现出了这个年纪孩子的活波好动的天性。</p> <p class="ql-block">《埃莉诺和她的儿子》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布伦齐诺 </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45年</p><p class="ql-block">布伦齐诺画的是一位宫廷贵妇的家庭肖像。就油画的写实技术,用色的精巧以及素描结构的处理看,可被视为是他的肖像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贵妇端坐在画架前,右手搭在她儿子的右肩上,小儿子偎依在母亲的身侧。画家用细腻的色彩技巧,再现了贵妇身上那件镶满花纹的针绣礼服长裙。服装的装饰感加强了形象的华贵气氛。这里无论从束胸部分的挺实、还是从膝间的大幅度衣褶,都非常成功地使整体的明暗关系取得和谐统一。其写生的造型笔法是无可非议的。 胸前一串大珍珠,突现在饱满的妇女胸前,闪耀着其华丽的光辉。肩胸部的网纹衣领与贵妇的丰满肉体是画家精细刻划的部分。透视的层面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有书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布伦齐诺(1545年)</p><p class="ql-block">矫饰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潘希亚蒂齐神圣家庭》</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布伦齐诺(1540年)</p><p class="ql-block">矫饰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宽叶丁香》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布伦齐诺(1540年)</p><p class="ql-block">矫饰主义风格,女性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宝座上的圣母》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乔托</p><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温柔地怀抱圣婴耶稣的场景,周围环饶圣洁的天使,营造一种宁静神圣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巴迪亚三联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乔托</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早的多彩画之一,祭坛画由由框架和横梁固定在一起的独立面板组成。与凉廊的拱廊相呼应,框架有助于营造居住在单一物理空间的人物的错觉。</p><p class="ql-block">多彩画从巴迪亚教堂搬到了1810年的阿卡德米亚广场,然后在1813年被送到圣十字教堂。1966年来到乌菲齐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巴迪亚三联画》原是摆在佛罗伦萨巴迪亚教堂主祭坛上的木板画。中间描绘的是圣母子,它左侧是福音的传道者圣约翰和圣尼古拉斯,右侧则是圣彼得和本笃。肖像上面的尖顶木板上各有一个小的画像:中间的是天父,两边的是天使。这幅画不但拥有它应有的艺术成分,同时也很符合建筑学的理论构造,并且它还利用了非凡的色彩明暗配合法和详细的细节描述,所以它无疑是乔托的完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美杜莎》</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卡拉瓦乔</p><p class="ql-block"> 这是1598年,红衣主教送给费迪南多一世大公的一个绘制了美杜莎的盾牌,1631年时被认为是瓦乔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画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美杜莎被斩首的瞬间,根据奥维德的《变形记》,美杜莎原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是雅典娜神庙的女祭司。然而,当她在神庙中与波塞冬幽会(另一种说法是她受到凌辱)时,被雅典娜发现,因此受到了惩罚。雅典娜将美杜莎的秀发变成了毒蛇,任何人看到她都会石化。后来,宙斯的半神孩子珀尔修斯斩下了美杜莎的头颅,并将其献给了雅典娜,作为她的盾牌,利用美杜莎的石化能力来对抗敌人。卡拉瓦乔在这幅画中,用自己的脸取代了美杜莎的脸,从而免受石化的命运。画作捕捉了美杜莎被斩首的瞬间,展现了她在死亡前的最后时刻。</p> <p class="ql-block">《酒神巴克斯》 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卡拉瓦乔(1571~1610年)</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97年</p><p class="ql-block"> 巴克斯(Bacchus),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这幅年青的《酒神巴克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年自画像》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伦勃朗</p><p class="ql-block">画中的伦勃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拍达人,极其爱画自画像,共有差青年自画像》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梵·莱茵创作的一幅油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伦勃朗·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台湾把伦勃朗翻译为林布兰。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大卫和格利亚头颅 》</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圭多·雷尼</p><p class="ql-block"> 圭多·雷尼是16至17世纪时的一位意大利画家,曾任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院长。有意思的是,学院美术并不认可卡拉瓦乔艺术风格(Caravaggisti),这种风格中宗教题材世俗化且大众化,表现下层生活,人物都很少有宗教气息。而一个学院派的院长在初期时却也叛逆过,画了这么一幅非常符合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的作品,画面中大卫的站姿有些不羁,带着一顶插了根红色羽毛的帽子,身上只耷拉着一个华丽的皮毛斗篷。身体被月光照亮,背后的阴影散开,大卫凝视着手中格利亚的头。吉多·雷尼 (Guido Reni) 的《大卫与歌利亚头颅》</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圣经的故事。扫罗带领以色列人在以拉谷迎战非利士人。四十天里,每天早晚两次,人高马大的非利士勇士歌利亚都来叫战以色列人,要他们派出自己的勇士一绝胜负,但是扫罗怯阵成了缩头乌龟。就在这决定胜负的时刻,来给参军的哥哥送饭的牧羊人大卫决定迎战。扫罗不情愿地拿出了他的盔甲,但是小个子大卫穿得并不合身,他只拿上了他的牧羊杖、投石器和小溪里捡来的五块石头就出发了。歌利亚看到大卫,大声地嘲笑他,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大卫冲向歌利亚,迅速射出了一块石头,击中了歌利亚的额头中央,歌利亚脸朝下倒在地上,大卫立刻上前砍下了他的头。补充知识:在现代用法中,“大卫与歌利亚”一词具有世俗含义,表示处于劣势的情况,看上去弱势的一方出奇制胜,以小博大、以弱胜强。</p> <p class="ql-block">《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阿格诺洛•迪•科西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莎贝拉•勃兰特 》</p><p class="ql-block">创作者:鲁本斯</p><p class="ql-block">鲁本斯笔下的女性都有一个特点,正如画中一样:丰腴,有种珠圆玉润的气质。画中的人物是鲁本斯的第一任妻子,在这幅画完成后的第二年去世。之后鲁本斯在52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少女组成老夫少妻的组合,晚期作品中这位少妻也多次出镜。鲁本斯的一生可以说是精力充沛,就不说老夫少妻这码事了,除了画师这一身份,他还参与到政治中。从小掌握7国语言,长期出入各国宫廷,担任过西班牙的外交使节。鲁本斯祖籍是比利时</p><p class="ql-block">皮埃特·鲍尔·鲁本斯《伊莎贝拉·布兰特》,此画是画家为纪念亡妻而创作的。被称赞为是来自鲁本斯“著名画笔”的“天才杰作”。</p> <p class="ql-block">《卡特琳娜的遗像亚力山大》</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提香</p> <p class="ql-block">《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者:雨果•凡德尔•高斯</p><p class="ql-block">(荷兰1440~1482年)</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 : (1476~1478年)</p><p class="ql-block">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雨果·凡德尔·高斯(1440-1482)在1476-1478年间创作了一幅名为《波尔蒂纳里祭坛画》的油画。这幅画现珍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画作是为佛罗伦萨Santa Maria医院的San Egidio教堂而作,展现了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温馨场景。</p><p class="ql-block"> 这幅祭坛画不仅是高斯艺术的巅峰,也是对中世纪宗教信仰的深刻诠释。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高斯将圣母玛利亚的慈爱、圣婴耶稣的纯洁以及智者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波尔蒂纳里祭坛画》画作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描绘了约瑟夫和玛丽在前往伯利恒的路上,画面充满了宁静与期待。中间部分,天使们跪在圣母和圣婴周围,圣婴耶稣躺在金色的光环中,显得格外神圣。右侧则是三位牧羊人智者在赶往伯利恒的路上,他们的形象显得庄严肃穆。路上,他们的形象显得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超然时空,五百年相视相望</p><p class="ql-block">《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p><p class="ql-block">创作者:皮耶罗 . 德拉.弗朗切斯卡(?~1492年10月12日)</p><p class="ql-block">创作日期:1467 ~1472年</p><p class="ql-block">实际尺寸:33 x 47cm</p><p class="ql-block">材质: 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理论家,文艺复兴中被遗忘的绘画巨匠。这幅双联画于1637年由于费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Ferdinando II de' Medici)和维多利亚·德拉·罗维尔(Vittoria della Rovere)的联姻来到佛罗伦萨。这件作品由两块面板组成,两面都涂有油漆,我们必须想象它们曾经被铰接成一本书。内侧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正面肖像,封面是他们各自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万圣殿下》1306-1310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来自佛罗伦萨的万圣教堂,由修士主持。这个面板来自Umiliati佛罗伦萨奥尼桑蒂修士教堂。圣母玛利亚与天使和圣徒(陛下)登基的主题被身体的自然主义和空间描绘所深深地更新。一个世纪以来,这种构图一直是佛罗伦萨画家的灵感典范。人物的自然主义和他们居住的空间的渲染标志着对圣母与天使和圣徒(Maestà)的主题的一种全新的方法。事实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作品一直是佛罗伦萨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她于1810年来到学院美术馆,自1919年以来一直在乌菲齐美术馆。这幅画于1810年进入学院美术馆,1919年进入乌菲齐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拉比 》伦勃朗</p><p class="ql-block">面是伦勃朗的晚年作品,笔触粗犷,画面也流露出沧桑之感,不由想到晚年的伦勃朗是如何穷困潦倒。世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盛极必衰"用来形容伦勃朗再合适不过。</p> <p class="ql-block">在美术馆二层看圣母百花大教堂红褐色穹顶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 在美术馆二层看到的这坐桥是佛罗伦萨的名胜古迹“老桥”,它始建于1345年,是座有近千年历史的三孔石拱廊桥,桥上建有两层鹅黄色设计独特的房屋,与桥两端的建筑连为一体。桥上方还有瓦萨里长廊,这是为了方便科西莫大公及美第奇家族成员而修建的单独通道。</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那一定要走进乌菲兹美术馆。在那里,你可以聆听讲解员讲述一幅幅稀世珍品油画的传奇故事,沉浸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同时拿起手机,兴奋地拍照记录下每一件镇馆之宝展品。这里是旅行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