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逛史家胡同*博物馆

无鱼

<p class="ql-block">过了雨水,北京的春梅和迎春花都陆续开放了,我这个“好动分子“虽因特殊原因不方便远行,那就在京城的老胡同里溜达溜达吧!</p><p class="ql-block">乙巳年胡同游的第一条胡同,我选择了带有本胡同独特博物馆的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6日中午提前吃饭,本着尽量省钱的原则,按高德地图提示,坐公交车649路从通州出发转63路就可以到史家胡同:</p> 逛史家胡同 賞现状 忆名人 <p class="ql-block">我在松榆里同站换了63路车,到“演乐胡同站”下车,按高德导航指引,回头沿着朝内南小街东侧向南走了一小300米,就看到路西的史家胡同东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为史家胡同东入口路北,有一个小小的休息区。</span></p><p class="ql-block">一个小伙子坐在里面,看见我拍照,赶紧起身躲了出去,呵呵😊。</p> <p class="ql-block">走吧,今儿我们就逛一趟史家胡同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史家胡同博物馆中展出的“史家胡同模型沙盘”——沙盘是依据1959年航拍图片制作。立面图片是史家胡同2009年的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从朝内南小街开始,西到东四南大街,虽然只有短短的700米,但它是在北京还叫元大都时就存在的一条古老的胡同。</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有过四合院八十余座,这里曾住过很多社会名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痕迹。所以有人称史家胡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胡同半个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在史家胡同的24号院,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现为“史家相同博物馆”。我今天主要是冲着这个北京最早、最珍贵的胡同博物馆来的。呵呵😊</p> 大门不一样  历史住名人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号门儿,一看是属于门洞较深的金柱大门,查询得知这5号院最早是清朝难得的旗人父子两代进士的德保与英和家的旧居。</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统战部长的中共元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维汉,也</span>曾经居住在这里,其子李铁映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p><p class="ql-block">后来在50年代担任国防科工委领导的韩光也在此居住过哦!</p> <p class="ql-block">路南侧(6号)院门儿,虽然只有两只门簪的如意门,大门级别低于5号门。但也是双门墩和砖雕齐全。应该也是个富贵家族的古宅,当然有可能是大门,新近做过修缮改造。</p> <p class="ql-block">6号边上的8号门漏拍。</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当年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光远先生的家,于光远先生在这里住了将近四十年。</p><p class="ql-block">传说此宅原是天津市长、江青的第一任丈夫黄敬(俞启威)住的地方。解放前,俞启威在北京从事过地下党的活动,他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江青去会过。建国后,黄敬担任天津市长。那时黄敬住了史家胡同8号三进四个院子。当时门向南开,不走史家胡同,而走东罗圈胡同。</p><p class="ql-block">后来黄敬因病去世了,去世以前他担任一机部部长兼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他住的院子产权就属于一机部。其中有一进后来分配给黄敬的母亲和他后来的妻子范瑾住。</p> 11号大杂院里小楼是特例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路边11号,看到也是金柱大门,但高台阶、高门槛已拆除,里面应该是一个改变很多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再进去点看到,院里有一些年头的二层小楼,没敢再往里走。</p><p class="ql-block">搜索查询得知:这座小洋楼早年是日本人盖的一座咖啡馆,还做过老海军部宿舍,开过法国酒吧,这样的院子建筑,属于是民国时期东西文化融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回身出门发现,这路北大院原来的照壁,已经与路南临街房的后墙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13号院,大门四个门簪、高台阶、高门槛得以保留,早年也应该是个大户人家的院子,‌据说著名版画家、山水画家、出版家邹雅‌‌‌曾经在这里住过。</p><p class="ql-block">现在可能就是个大杂院了吧?</p> <p class="ql-block">门西侧倒座的后墙开有一扇小门,门扉上有“细活裡”红纸黑字门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点古色古香的小商店儿,主要是卖女红类、瓷器类的小物件和服装等。</p><p class="ql-block">年龄六十岁多的女主人,可能不太愿意搭理我这个白发老汉,也可能知道我也不会消费吧?嘟囔了一声“小商店”,就自顾自的整理桌台上的东西而不理我了 ,我在询问并得到默许后,拍了这组照片,呵呵😊</p> <p class="ql-block">路遇两个西方面孔,背着大背囊的徒步客。</p><p class="ql-block">胡同宽度有限,还允许通行(停放)汽车🚘所以显得非常拥挤。</p> <p class="ql-block">这个21号院门口挂了很多“史家内务”字样的社区牌子。应该是史家胡同与紧邻的内务胡同这两条胡同组成的社区(原来叫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现在都叫社区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3号院的大门是级别不太高的如意门儿,但一看就挺讲究,门楼上的砖雕比较漂亮,门墩儿也齐全,门口还有文物保护四合院牌子。早年也应该是个富贵人家吧。查询得知1950年住波兰大使、开国中将彭明治曾经在此院住过。</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面是单行道,机动车只能自西向东行驶,迎面驶来两台巡逻民警的摩托车🏍,呵呵😊</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3号院儿受保护的是门墩儿。这个院里住过的名人名气很大他叫王炳南!史家胡同博物馆有专版介绍</p> <p class="ql-block">现在各个景点的文创产品都大行其道,但没听说史家胡同有太出名的文创产品,呵呵😊</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对面,院子门前挂全国妇联老年活动中心的牌子。</p><p class="ql-block">这里早年就做过妇联的办公室。近年改造后,成了新新的“老”建筑,呵呵😊</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院,门楣上方悬挂的牌匾是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的——“史家胡同博物馆”牌匾。</p><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原为在民国时期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北京三大才女之一——凌叔华女士祖宅后花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终于到了。</p><p class="ql-block">这明显是修缮后的大门,属于金柱大门儿的形制。</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门最早是凌家大院的后门哦!</p> <p class="ql-block">改造修缮后的大门内景,可以看到门扇安在前金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进门看到的院子,拍对面房子太晃眼!走过去,回拍了大门</p><p class="ql-block">大门内东侧搞了一个小小廊亭休息区</p> <p class="ql-block">进院头排房,现在是家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内景可见东墙凌家大院放大图和手稿展示柜。</p> <p class="ql-block"><b>凌叔华故居变身史家胡同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建筑物实体,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这里曾是凌家六进四合院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当年,父亲直隶布政司凌福彭,将这座两进的后花园作为嫁妆送给了女儿凌叔华。凌叔华常在这里举办文化界的聚会,因此这里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齐白石、徐志摩、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名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p><p class="ql-block">如今,凌叔华的后人将院落产权转让给了街道办事处,并提出将其作为公益用途使用。于是,这里便成为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张凌家大院图,是北京象牙雕刻厂退休工艺美术师,著名胡同画家郑希成老先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郑希成先生,出生于1938年1月,家住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新桥九道湾的胡同里,退休后得过两次心梗后就一直在家休养。自2002年起,开始致力于北京胡同的保护、记录,并用画笔记录下那些曾经充满生命力,却即将消失的民居院落。</p> <p class="ql-block">图片一角的画家陈述,介绍了绘画这张图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前身是民国才女凌叔华女士的故居。展览厅东墙的这幅凌家大院故居图,是由原北京象牙雕刻厂工艺美术师郑希成老先生根据凌叔华《古韵》一书以及凌家后人描述等资料所绘制的。</p><p class="ql-block">凌家大院的主人为凌福彭,广东番禺人,曾与康有为同科会试,中进士后,做官一直做到直隶布政使。凌家大院是一处带花园的大宅门,共有99间房舍,院套院,屋连屋,每个套院都有一个小门与院子左侧一条狭窄的小路相连,通向后花园。</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生活着一个父亲、几房姨太太,十多个兄弟姐妹,以及几十仆人组成的旧式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当年凌家大院的正门开在如今的干面胡同49号,广亮大门,上马石至今还在。</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地是凌家后花园的一部分,凌叔华女士26岁出嫁时,凌福彭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两进后花园赠送给了女儿做为陪嫁。</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凌家大院经常邀请京城的一些知名画家聚会,您看到画的上半部分有一些画家在作画,此次画会是由凌家作东主办,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姚茫父、王梦白、金拱北等著名画家都参加了。当天,众大师合作一幅《九秋图》,后成为凌叔华的珍藏。</p><p class="ql-block">凌叔华在家里排行老十,人称“小十”。她童年的时候就特别热爱大自然,非常有灵气。她最喜欢家中的后花园,经常登上假山远眺西边的故宫和北海的白塔,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用竹竿打枣,捉各种古怪的虫子,和佣人一起玩过家家。六岁时,有一次她用木炭在白墙上乱画,画出山、花和人,引起父亲一位画家朋友的注意。这位朋友对她说:“你的画很有特色。你很有才,日后定会成为大画家。我跟你父亲谈谈,该让你拜师学画……”就这样,她父亲请了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宫廷画家缪素筠为她国画启蒙。</p><p class="ql-block">身为女儿,在家里众多的子女中原本并不出众,却在偶然被发现有绘画天赋之后一跃成为父亲的掌上明珠,日后也成为精通写作和绘画的一代才女。</p><p class="ql-block"> <b>感受北京胡同文化,</b></p><p class="ql-block"><b>来史家胡同博物馆 。</b></p> <p class="ql-block">展览在玻璃罩下的是凌家大院白描图手稿。</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每天下午14:30基本都有自愿者免费讲解,我们遇到的这位老师讲的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 言</b></p><p class="ql-block">在灿若星河的人类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闻名遐迩,魅力独具。</p><p class="ql-block">它包含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以特有的空间形态贯通古今,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它是仍在生长的居住环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包括史家胡同在内的北京明清内城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十三世纪元大都营造时期。彼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美这座东方之都:"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p><p class="ql-block">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胡同,和它串起的四合院,仍顽强地存活于这个城市之中,成为这个国家不间断的文明史最可宝贵的见证,并经光阴检验,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居住形态。</p><p class="ql-block">有太多的史学家、文学家、建筑学家、规划学家写下太多的文字来赞美北京的胡同。我们实难在这里将它们一一列举。我们希望您能够走进胡同,相信在那一刻,展现在您眼前的活态历史,充盈在您耳际的醇厚京腔,东邻西舍扑面而来的严严亲情,就会编织您心中的诗行。</p><p class="ql-block">胡同在告诉我们与文明、城市、生活有关的真谛,很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来呈现这些美丽。出于对古老文化的热爱,基于代代传承的责任,我们创办了史家胡同博物馆﹣-一座包含整条胡同的活的博物馆。感谢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及各界热心人士协力同心的助益,所有的努力,惟望焕发胡同应有之美,引起大众应有之关注,涵养居于古老街巷者应有之光彩。同时,也为居民文化活动、交往沟通提供场所,希冀深厚文化能够有机生发、延续,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地面站台里展出一些旧物砖雕、垂兽、桶瓦等等</p> <p class="ql-block">有关史家胡同历史的展览区</p> “胡同”之始写成“衚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同”之始叫“衚衕”</b></p><p class="ql-block">"胡同"一词的来源,一说为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也有学者认为,"胡同"一词来源于汉代"巷"的读音"虹",而"虹"的切音为"胡洞"。</p><p class="ql-block">辽金时,"胡洞"二字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到了明代正式定名为"( hu tong )",在"胡"和"同"这两个字外面都加有"行"字,“衚衕”表示"胡同"是可以让人随意行走的小巷。到了消代,"衚衕”一词被简化为"胡同"。</p><p class="ql-block">胡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空间要素,其来源可追溯至西周先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p> 周礼考工记——九经九纬图 <p class="ql-block">《周礼·考工记》街道九经九纬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传为周公所作,工匠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城市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是市场。</p><p class="ql-block">北京胡同的规格布局属于典型的方格路网,这种布局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p><p class="ql-block"><br></p> 元大都坊巷分布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大都坊巷分布图</b></p><p class="ql-block">元大都是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进行的规划。</p><p class="ql-block">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内被主要干道划分为坊,坊内就是居民住宅,以等距离的胡同安排交通。</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朝统一后,在北京兴建元大都,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就被规划在内,当时属于思诚坊。</p><p class="ql-block">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是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进行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北京胡同布局俯瞰图</b></p><p class="ql-block">老北京胡同布局为横平竖直的方格状,这种布局方式方便切割与售卖土地。高密度的方格路网,还能提供大量的临街面,增加商业与就业机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p><p class="ql-block">1949年,北京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能够供养130万人口,就得益于这种路网布局。</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作为西方现代城市文明代表的纽约市曼哈顿地区也采取了这种棋盘式的布局,不能说这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而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城市土地利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p> 朝代变迁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发展变化与史家胡同区位图</p><p class="ql-block">图为北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明皇城位置变化图。</p><p class="ql-block">总体城市位置、大小一直在变化。</p> 史家胡同名称来历 <p class="ql-block">得名"史家"</p><p class="ql-block"> Why " Shijia " Hutong?</p><p class="ql-block">明初,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属于黄华坊。</p><p class="ql-block">关于史家胡同得名的原因已无法考证,但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得名于明代居住于这条胡同的"史家大户"。也有说得名于明代大臣史可法。</p><p class="ql-block">明代对胡同的管理有明确规定:"凡房屋侵占街巷者,悉行拆毁。"当时胡同的建筑建制规整,现在史家胡同的建筑脉络基本上承袭于此。</p> <p class="ql-block">因为史可法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而明代嘉靖朝张爵所撰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了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内城有900多条胡同,外城有300多条胡同,其中,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属于黄华坊,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不可信。</p> <p class="ql-block">书中相关内容摘抄</p><p class="ql-block"><b>黄华坊 </b></p><p class="ql-block">四牌二十一铺</p><p class="ql-block">石大人胡同 蒋大人胡同 芝麻巷 堂子胡同 杨仪宾胡同 粉子巷 鼓手营 火神庙 吴良大人胡同 关王庙 石槽胡同 遂安伯胡同 干面胡同 禄米仓 武学</p><p class="ql-block">王府仓 智化寺 梁瓜子胡同武德兴武卫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史家胡同</b> 下角头二郎庙 豹韬神策卫 勾兰胡同东院 演乐胡同 三圣庙胡同 龙虎卫 灯草胡同 牌房胡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京师总图</b></p><p class="ql-block">从明代京师总图可见“黄华坊“位置在朝阳门内偏南。</p><p class="ql-block">图中还可见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组成的东西两组方形牌楼群。呵呵😊</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东四”和“西四”两个名称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重新营建北京城,在钟鼓楼、东四、西四、朝阳门等地建数千间平房。一部分召外地平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赁,促进北京商业的繁荣。一时间,旅店、客栈鳞次栉比,商号、招幌相继出现,百货云集、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皇都积胜图》描绘了北京城繁胜景况,史家胡同也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繁荣兴盛起来的。</p> 清代八旗分布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旗人居所</b> </p><p class="ql-block">清定都北京后,京城的总体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化。</p><p class="ql-block">但北京的居民居住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旗民分居。京师内城,分列八旗,拱卫皇居。清代史家胡同区域属于镶白旗。 </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清代八旗分布图》</b></p><p class="ql-block">依据清廷旗民分居政策,北京内城为八旗驻地。各旗驻地依据"行军、免狩"的传统组织法划分,即"以左右翼为辩"。</p><p class="ql-block">左翼: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p><p class="ql-block">右翼: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每旗下又有满洲、蒙古和汉军之分,依次从内而外。</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北京城,实行八旗管理,在北面的内城部分,是分给八旗居住的,非旗人通常居住在南面的外城。</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年间,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该四旗称为“左翼”。</p><p class="ql-block">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该四旗称为“右翼”。史家胡同位于清代镶白旗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福》、震钧的《天咫偶闻》和戴璐的《藤阴杂记》中对于史家胡同都有相关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清代镶白旗居住图</p><p class="ql-block">可见“史家”胡同位置</p> 1900驻军分治乱像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晚期,清朝统治逐渐衰微,京师社会半殖民地化。在此影响下,北京的满汉内外城分住的现象开始改变。在1900年北京地图中,更是出现了联军分治的乱象。</p><p class="ql-block">此图制成于1900—1901年时期。当时八国联军已经占领北京,此图用于标明各国在占领时期在京城所管辖范围。</p><p class="ql-block">其中黄色为英国,蓝色为法国,红色为德国,蛋青色为日本等。</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为黄色区域?</p> 近代风气 <p class="ql-block"><b>近代风气</b></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北京,掌实权的达官新贵将日渐繁华的东城选为居住之地,史家胡间不再专属于旗民。</p><p class="ql-block">民国以后,北京市内有不少改建项目,尤其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城市的通随系统有较大调整,但对于北京的总体布周没有大影响。 </p> 史家胡同现状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和人口大规模的增长,北京内城区陆续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旧平房,兴建了楼房。同时合并了原来的一些街道胡同,出现了“小区”这个新兴事物,史家胡同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目前史家胡同共有楼房 15 栋,平房院落 82 处。其中楼房大多为建国初期建筑,而平房院落大多风貌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br></p> 史家胡同里面的单位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单位图展览举例四家:</p><p class="ql-block">妇联出版社(楼房就在胡同博物馆边上),</p><p class="ql-block">好园(“好园宾馆”已经关闭,“好园”牌匾仍在。)</p><p class="ql-block">史家社区( 居委会)</p><p class="ql-block">红墙花园酒店(现在与出版社比邻)</p><p class="ql-block">实际还有史家小学、交警队等等多家机关单位在史家胡同内。</p> 史家胡同1959航拍图 <p class="ql-block">1959年史家胡同航拍图</p> 史家胡同沙盘模型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沙盘模型。</p><p class="ql-block">现在您面前的这个沙盘模型,是一个近21平米、按照1:100比例缩小的整个史家胡同的立体模型。</p><p class="ql-block">其基本构思来自于1957年测绘图和1959年拍摄的航拍图,以及北京市档案馆老师和专家们提供的详细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无鱼拍的沙盘及上面的2009航拍图。</p> 2009史家胡同全景航拍图 <p class="ql-block"><b>2009年史家胡同航拍图来自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在沙盘上方呈现的是2009年史家胡同航拍图,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出历经五十年史家胡同的变化和变迁。</p> <p class="ql-block"><b>目前的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辖区图</b></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穿插介绍了史家胡同的名人。</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p><p class="ql-block">还曾经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独特的名人文化;史家胡同社区居民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内多为传统民居,现仍保存有四合院80余座,完整有规模的约30座。</p><p class="ql-block">据《京师坊巷志稿》载,其内曾有乾隆年间翰林院学士、两广总督、礼部尚书德保的宅第,位于史家胡同5号院;</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曾居住过清朝军机大臣焦佑瀛(咸丰年间八大辅政大臣之一);</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全国妇联曾在史家胡同53号办公,后改成好园宾馆;</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是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的旧居;后来居住过其女婿、外交部长乔冠华也在此住过。</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7号是傅作义将军的旧居;</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凌叔华故居,如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馆,现已成为胡同居民和爱好老北京胡同文化人士的重要文化活动空间;</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3号是将军大使彭明治的旧居,还保持着自乾隆年间以来完好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位于史家胡同20号,为胡同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1号是史家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本身就是一座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博物馆,还有很多充满了人文和历史的院落,有待您亲身走进胡同里一座座细细品味。</p> 史家胡同与近代教育的发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史家胡同59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b></p><p class="ql-block">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p><p class="ql-block">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909年,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就设在现史家胡同59号院落。负责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年、1910年、1911年三次甄别考试,都在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p> 穿插介绍了史家胡同名人 <p class="ql-block">促成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清驻美公使梁诚(右三)</p><p class="ql-block">1905年,梁诚时任清驻美公使,他获悉美国从中国获得的庚子赔款,已超出应得数额,随即开始与美国政府交涉,力争收回余款。在这封致外务部的信函中,梁诚建议"马上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将北京西郊清华园地段拨给游美学务处,营建游美肄业馆,即留美预科学校。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务处,营建游,游美学务处和</p><p class="ql-block">华学堂。清华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展览重点介绍了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竺可桢这四位第一、二批留学美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他提出"通才教育"的观念,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p><p class="ql-block">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诗人赵翼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二期官费留学生。33岁时就成为清华大学的导师,是清华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胡适(1891-1962),学者,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逻学家,科学史家和教育家,字藕防,浙江绍人。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二期官费留学生。他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候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研究领域涉及台风、李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自然科学史等诸多</p> 史家胡同与北京人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展览中还有史家胡同与人艺展区,图为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员。</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史家胡同与北京人艺有着不解之缘。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除了名人,史家胡同还与北京人艺有着不解之缘。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欧阳山尊</b></p><p class="ql-block">欧阳山尊(1914-2009),原名欧阳寿,生于湖南浏阳。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党组书记、副总导演。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导演风格明快,气势磅礴,富于时代精神。在北京人艺先后导演过《春华秋实》《日出》《三姐妹》《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国瑞》等二十多部戏。他的导演艺术和严谨地组织管理工作,对北京人艺的艺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展览除了介绍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外还介绍了周总理关心人艺演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周德理舆史家胡同56號院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故事一:在一次慰问中,周总理赠送了一个小石磨给演员舒绣文,并且嘱咐她说,将豆子磨好制成豆浆,多喝对身体好,演员的生活辛苦,要注意保持营养,多吃豆制品。</p><p class="ql-block">故事二:一次,周总理在首都剧场看戏之后,决定到史家胡同人艺宿舍看望一下大家。当时夜色已深,总理没有乘坐专车,而是与演员们一同步行来到史家胡同56号院。总理来到各层宿舍视察了人艺演员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后来,总理和大家来到排演厅,促膝长谈,总理向年轻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年轻人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总理的平易近人、对人艺演员的关心及希冀一直鼓舞着大家。</p> 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b></p><p class="ql-block">她是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最宠爱的女儿;她是文化怪杰辜鸿铭和文学巨匠周作人的得意门生;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冰心、苏雪林齐名的女作家:她还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画家;</p><p class="ql-block">他是蔡元培力邀回国任职北京大学的英文系教授;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媒体《现代评论》的创办者之一;他是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第二任院长;</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任代表;</p><p class="ql-block">她和他就是史家胡同24号院曾经的主人:凌叔华与陈西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展览第四部分特设兰芷偕厅,作为凌家纪念展厅。</p><p class="ql-block"><b>展览中这样介绍凌叔华与陈西滢夫妇:</b></p><p class="ql-block">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出生,自幼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在绘画、写作艺术上均有颇高造诣。她与冰心、苏雪林等民国文坛才女相比肩,她在徐志摩的心目中,是“中国的曼殊斐尔”,她的小说被鲁迅誉为是对“高门巨族的精魂”的描写。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集《爱山庐梦影》以及用英文写成的带有自叙色彩的小说《古韵》。</p><p class="ql-block">陈西滢(陈源),1896年生人。16岁那年即赴英国留学,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执教。梁实秋将他与胡适、鲁迅、周作人、徐志摩并称为五四以来五大散文家之一。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文艺部主编。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展板中图片是一九二六年凌叔华与陈西滢摄于新婚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4年,陈西滢和凌叔华相识。1926年结婚,这座后花园作为陪嫁成为凌叔华真正的家。1929年,陈西滢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凌叔华一同前往。抗战期间,他们辗转重庆、成都。1947年起,一家人在英国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走越远,凌叔华从此远离了北京,远离了史家胡同她从小生活的宅院。可异乡毕竟不是家乡,异国毕竟不是祖国。只有祖国才是自己的母亲,凌叔华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祖国的。凌叔华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画家,一位爱国者,梦寐以求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强大。1949年在新中国刚刚宣布成立,当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回国遇到麻烦的时候,是凌叔华夫妇在深夜从伦敦打电话,通知他有紧急情况,要他赶快离开博恩默思的海边旅馆,最终顺利帮助李四光回国,此事足见凌叔华夫妇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凌叔华回到令她魂牵梦绕的史家胡同四合院。离开院子6天后,一代民国才女凌叔华香消玉殒,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18日,临终前的凌叔华躺在担架上,与女儿和外孙回到《古韵》里“我们的家”(现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还介绍他们共同的朋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胡适(1891-1962)</span></p><p class="ql-block">胡适与凌报华、陈西滢均有交情,还是他们婚礼的订感人,胡适作力《现代评论》和《新月》的精神器袖,更被凌叔华奉为师长,无论是处世之道还是文学创作中都喜欢向他请教,凌叔华小说《小哥儿俩》的人物原型就是胡适的两个儿子,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小哥儿俩》中。</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不仅历史悠久、位置特殊、建筑规整,而且名人辈出。在展览中,由于场地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些名人全部进行展示,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予以展示,包括军政界的爱国将领傅作义、周体仁、范汉杰;外交方面新中国的第一任驻波兰大使彭明治和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学术界的著名学者章士钊、机械工程专家石志仁;医学界的内分泌学家刘士豪、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以及文艺界的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滑田友、油画家罗工柳、山水画家邹雅、著名作家杨朔和人艺众多艺术家等。一条胡同里曾住过如此之多的社会名流,也是屈指可数了。</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家园梦醒》为题重点介绍了住过史家胡同的傅作义、范汉杰等人,图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安昌村(今属临猗)人。傅作义曾居于史家胡同47号院(旧门牌23号)。</p><p class="ql-block">傅作义是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生。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军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指挥所部军队积极抗日,日本投降后,曾代表中国政府至热、察、绥受降,后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1月,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毅然率部起义。解放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1916-2004),广东开平人。曾经居住于史家胡同31号院(旧门牌甲14号)。</p><p class="ql-block">罗工柳1936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自学木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敌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从事版画创作。1946年﹣1949年任教于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曾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949年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此后多作油画,他的油画以描绘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乐松生代表工</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商界向毛主席、周总理递交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喜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乐松生</b></p><p class="ql-block">乐松生(1908-1968),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1948年成为同仁堂经理,1954年带领同仁堂首先实现了公私合营,曾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北京市投资公司董事长等职。1955年,乐松生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市长的亲切接见,同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p><p class="ql-block">乐松生曾居住于史家胡同8号院(旧门牌61号)。</p><p class="ql-block">这8号院住过的名人真不少啊!👍♥️🙏</p> <p class="ql-block">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理,字莹叔。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蓬莱人。曾居于史家胡同旧门牌2号院。</p><p class="ql-block">1937年参加革命,并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组织的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底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56年起参加外事工作,曾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其散文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富有诗意。著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及《洗兵马》的上卷《风雨》等。</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杨朔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此期所写的通讯报道大多被收入《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两个集子。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小说《三千里江山》。小说以铁路工人的斗争生活为作品的经线,表现志愿军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以朝鲜人民与人民军的活动为纬线,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深挚的感情。这部作品是最早反映中国铁路工人参加抗美援朝斗争</p><p class="ql-block">的一部中篇小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上图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杨朔,1950年冬,湖南衡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杨朔(左二)和志愿军战士在一起</span></p> 胡同的时代记忆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老物件,虽然在2000年之前,都是我们每个家庭常见的物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我们心中都留有明确的时代记忆。♥️♥️♥️🌹🌹🌹🙏🙏🙏</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些自行车,缝纫机、方桌…多么熟悉的物件啊🌹♥️🙏</p> <p class="ql-block">冰箱,大高低柜、拨盘电话……您还能记起您家的第一部电话是哪一年安装的吗?</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展室,还有史家胡同博物馆文创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隔离前后院的月亮门与屋檐下的红灯笼、墙上的大红对联,都还展示着春节喜气盈门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返回一进院。无鱼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一进院自拍打卡照</p> 咖啡店门上的《认门儿》展 <p class="ql-block">一进院进门的倒座,现在开着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b>在咖啡店门扉上有一组图片文字展,《回家串门儿之认门儿》特展,粗略看看感觉这几扇门上的图片文字,要比百度百科同名的介绍,更有韵味儿我完整拍了下来,并逐个将文字下载——这个小展览包含了逛胡同必备知识——“认门儿”,值得仔细看看:</b></p> <p class="ql-block">形形色色的院门儿图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 言</b></p><p class="ql-block">当您在北京幽静深邃的胡同中穿行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往往是胡同两侧或高敞明亮、或小巧精致的一座座门楼;当您偶然间步入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北京四合院时,最引人注目的经常是院落正中那华美异常的垂花门。</p><p class="ql-block">门,恰恰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建筑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它一方面作为历史的载体,铭刻下过去的时代等级、财富、习俗以及文化碰撞的印记,它另一方面又是鲜活的标识,揭示出胡同历史街区恒久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尽管有种种之分,四合院中门的位置、形态、样式不是随意而定的。古时宅门(大门)的选址、朝向要依据所谓"风水",这实际上是在人工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基于当地宏观气候条件营造宜居建筑微气候的需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以一座坐北朝南的典型四合院民居建筑为例,其宅门通常开在东南方向,就保证了夏季的良好通风和冬季免受西北寒风的直接侵扰。而宅门从建筑形态上可分两种:</p><p class="ql-block">(一)由房屋构成的屋宇式门,</p><p class="ql-block">(二)由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门。</p><p class="ql-block">前者等级明显高于后者。屋宇式门又可分为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等诸多类别。另外,还有受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影响而产生的西式门。各类宅门的杂交、简化、变形又导致了一些"非典型"的宅门形式。</p><p class="ql-block">除宅门外,四合院中还有着其他种类的门。垂花门就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种,它实际上是多进四合院中区分内、外宅的"二门",因富于装饰性而得名。此外,四合院中还有各类大小不同、功能重于装饰作用的屏门,用以区分、连通院落空间。</p><p class="ql-block">《回家串门儿之认门儿》展以上述内容为线索,通过四合院门中最精彩部分﹣﹣宅门和垂花门﹣﹣的基础知识介绍,结合我们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与实践,也为大家初步了解胡同四合院建筑文化来推开一扇"门"。</p> 广亮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亮门(又称广亮大门)</b></p><p class="ql-block"><b>——多用于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b></p><p class="ql-block"><b>门扉設在门庑的中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的1/2处)</b></p><p class="ql-block">广亮门(又称广亮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属于屋宇式门。其建筑在进深和高度两个方向通常明显大于相邻的倒座房,开间也略大于倒座房的一个开间,因此在胡同沿街房屋中往往格外突兀、显赫。广亮门最主要的特点是门扉设在门庑的中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的1/2处),由抱框、门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或门枕石)、板门等构件组成。门扉居中,就在门外侧形成较大空间,使大门显得宽敞明亮,这大概就是广亮门名称的由来。同时,由于广亮门多是官宦人家的宅门,大门的色彩、装饰反而会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般不施华丽的彩画,而是通过外檐檐枋下的雀替、门庑山墙上端的砖檐(称作"盘头")、抱鼓石、门簪等细节加以装饰。</p><p class="ql-block">巾卡话</p><p class="ql-block">广亮门</p><p class="ql-block">房毛衛</p> 小知识:门庑 <p class="ql-block"><b>门庑[mén wǔ]</b></p><p class="ql-block">门庑,读音是mén wǔ。意思是与门屋相连接的廊屋。</p><p class="ql-block">繁体:門廡</p><p class="ql-block">释义:与门屋相连接的廊屋</p><p class="ql-block">出处:宋 李纲 《又与李相公书》:“竊觀自昔有爲之相,遭時遇主共濟艱難者,必先爲之規模,譬猶大匠之作室,門廡堂奥皆已素定于胸次。”</p><p class="ql-block">宋 刘克庄 《辛卯满散天基节即事》诗之二:“門廡無人殿未開,白頭散吏久徘徊。”</p><p class="ql-block">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對面有東向一洞,與此相向,若門廡對列。”</p> 金柱门 <p class="ql-block">多用于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形制略低于广亮门</p><p class="ql-block">门庑设在前檀与金柱之间</p><p class="ql-block">(即进深方向由外及内约1/4处)</p><p class="ql-block">金柱门在形制上略低于广亮门,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一类屋宇式宅门形式。</p><p class="ql-block">金柱门与广亮门的主要区别在于,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即进深方向由外及内约1/4处),而不是中柱之间,并由此而得名。由于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约1.2米﹣1.3米),因此门外侧空间不似广亮门般宽绰。与广亮门类似,金柱门一般亦不施华丽彩绘,而是以外檐雀替、盘头、抱鼓石、门簪等细节略加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蛮子门住的不一定都是蛮子 <p class="ql-block">蛮子门的槛框、余塞、门扉安装在门庑前檐檐柱间</p><p class="ql-block">蛮子门是将槛框、余塞、门扉安装在门庑前檐檐柱间的屋宇式宅门。相较金柱门,其门扉又向外推出一步架而与外檐基本平齐,门扉外侧无容身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它的形制低于广亮门和金柱门,从外观看亦不如二者深邃气派,是商人富户常用的一类宅门形式。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许多南方来北京经商的富有商人不便于炫富(旧时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子"),采用这种形式的宅门以示与官宦人家的区别,故称蛮子门。</p><p class="ql-block"><br></p> 如意门 <p class="ql-block">多用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百姓人家,是最常见的北京四合院院门儿。</p><p class="ql-block">如意形状象鼻枭</p><p class="ql-block">刻"如意"二字门簪</p><p class="ql-block">墙上居中留门洞</p><p class="ql-block">鱼腮墙</p><p class="ql-block">前檐柱间砌墙</p><p class="ql-block">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一类屋宇式宅门形式,多为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百人家所采用。其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间砌墙,墙上居中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这也是如意门区别于其他宅门的地方,其中门洞两侧的墙体又称"鱼鳃墙"),门洞内安装门框、门槛、门扇及抱鼓石等构件。门洞的左右上角有两组挑出的砖制构件,砍磨雕凿成如意形状(一称"象鼻枭"),门上的两只门簪迎面也多刻"如意"二字,这约略就是如意门一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如意门的形制虽然不高,但因不受等级制度限制,反而可以随主人的兴趣或财力着意装饰。装饰讲究的如门意,在门楣上会做大面积的精美砖雕(石刻)。若偏好素雅或财力不够,则可做素活或只加少许雕饰。更简朴者,还可用瓦片摆出各种图案。不一而足。形式多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用于一般平民家庭</p><p class="ql-block">院门随墙而开并设小门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墙垣门</b></p><p class="ql-block">墙垣门(又被称为随墙门或小楼),顾名思义是指宅门随墙而开。但它不是仅在墙上简单开洞,而是或多或少模仿屋宇式门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墙垣门通常用于些平民居住的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纯砖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等级远较屋宇式门为低。它的装饰一般较为简单,但也存在不少砖雕华丽的"豪华"墙垣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UL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川</p><p class="ql-block">川</p><p class="ql-block">中</p><p class="ql-block">川</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1I</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 JIL </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AL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目 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 本</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T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117</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III </p><p class="ql-block">1I</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I1</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ョ</p><p class="ql-block">110</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电于电池局促或预算有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ii </p><p class="ql-block">讲间较小</p><p class="ql-block">血</p><p class="ql-block">血</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m </p><p class="ql-block">1I</p><p class="ql-block">日</p><p class="ql-block">白</p><p class="ql-block">丰</p><p class="ql-block">非</p><p class="ql-block"> EEFEE </p><p class="ql-block"> sEE </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l </p><p class="ql-block">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合院中装饰性最强的建筑物之一垂花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垂花门</b></p><p class="ql-block">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因其门上檐柱不落地,且倒悬的(垂)柱头上雕有花瓣莲叶等装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它一般坐落于四合院的南北中轴线上,其两侧与抄手游廊或院墙相连,是二进以上四合院中的"二门",也是外宅与内宅之间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该门以内是内宅,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以外算作外宅,可以接待外来客人,但限制家中女眷前出。</p><p class="ql-block">垂花门通常前、后檐柱间各安装一樘门扉,前檐柱间的门扉可开关,后檐柱间则是四扇所谓"屏门",为了保证私密性而不常开。垂花门是单开间悬山建筑,体量不大但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都有十分讲究的雕刻构件,油饰彩绘也最为华丽讲究。就建筑形态而言,垂花门有两种常见形式:一殿一卷式和单卷棚式。</p> <p class="ql-block">看完这组认门儿展览,我就离开了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继续向西走的街拍</p> 史家胡同三座大院与名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史家胡同里的三座宅院</b></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是北京东城区非常有名的胡同,胡同宏敞,绿树成荫,布局规整。两侧多为深宅大院,近代许多名家学者都与这条胡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51、53、55号宅院被确定为最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51号院门。</p><p class="ql-block">据<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2-02-21 搜狐网转人民网</span>《史家胡同51号:章含之与乔冠华十年风雨相依》介绍:</p><p class="ql-block">1959年周总理将此院赠送给章士钊,章不收,还带出了用此院儿替毛主席给章士钊归还当年赠送20000大洋资助湖南学生留法的故事。喜欢的朋友可以搜索观看。</p><p class="ql-block">1973年12月,乔冠华与其养女章含之结婚后,还在此院居住过十年,1983年,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独自守着这座四合院,直到2008年1月26日,永远地离开。🙏🙏🙏</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形及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p> <p class="ql-block">乔冠华这张著名的照片《乔的笑》,事件发生在1971 年11月1日,当时在中国代表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以及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联合国终于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发自内心的大笑,这也是中国外交史上里程碑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板是在史家胡同居住过名人的姓名,这里有“华国锋”,搜索史家胡同与华国锋有何关系?</p><p class="ql-block">发现网上有人说,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曾经在53院后半部分住过。</p> <p class="ql-block">53号院门比较豪华,还有两只石狮子守在门旁,一看就是翻修过的。</p> <p class="ql-block">走近看还挂着由邓颖超题写的“好园”牌匾。</p><p class="ql-block">查询得知:“53号院原先是和内务部街甲44号的院子连在一起的一座有100多间房子的大院子,院子的门牌号是内务部街甲44号。传说清朝末年,赛金花的丈夫洪钧曾住过。爱国将领张自忠也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此宅由全国妇联接管,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同志都曾在此办公。1984年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好园宾馆”,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现在似乎已经不是宾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院,历史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焦佑瀛‌</span></p><p class="ql-block">曾经在此居住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焦佑瀛‌,</span>清代咸丰年间的八大辅政大臣之一,因文才出众得到肃顺的赏识,曾在史家胡同55号居住。焦佑瀛是天津人,晚年在天津的“逋园”隐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西口的59号和57号,现在是史家胡同小学校址。</p><p class="ql-block">在清代这里为清朝“左翼宗学”;因为清代八旗分布在皇城左右拱卫,其左翼:为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p><p class="ql-block">前面已经介绍,史胡同59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地——清代游美学务处,就设在现在的史家胡同59号即史家小学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整个史家胡同我们就逛完了,胡同西口南侧修了一座带装饰作用的胡同介绍墙。</p><p class="ql-block">这个曾经住过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保留着自元朝以来胡同脉络的史家老胡同再见了!</p><p class="ql-block">希望读者朋友们有时间也来此逛逛吧!♥️♥️♥️🌹🌹🌹🙏🙏🙏</p> <p class="ql-block"><b>附:如何从史家胡同回通州</b></p><p class="ql-block">出史家胡同西口就是东四南大街,沿东四南大街向北走,到东四十字右拐进入朝阳门内大街路南向东走200米左右就是58路东四路口东车站。乘58到大北窑西站下车,沿恒惠路向南走300米左右,就是回通州的804、806、807三趟公交车的始发站。</p><p class="ql-block">反之,在通州坐804、806、807终点站恒惠路下车,向北走300多米,穿过建国路的建国饭店过街地道,到路北出口右拐就是大北窑西站,这里是就可以换上58路,到朝内小街下车,沿朝内小街向南走600米左右,很容易就到了史家胡同东口。</p><p class="ql-block">当然您也可以坐地铁到东四路口下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