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节福建泉州行之十三—惠安崇武古城

洋溢

前面说过以前先后来过两次崇武古城,但都是去的崇武古城景区,也就是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通常的古城景点都是走古城门进城,然后开始在古城内游玩,包括前两天去的石狮永宁古城也是如此。可崇武古城景区则不是进古城内,只是在古城墙与大海之间的区域游玩,实际算不上是古城,很容易误导人。也许是崇武古城内旅游开发还不够完善的缘故,所以在景区门口城墙上悬挂的崇武古城风景区游览路线图,上面全是石雕园的景点,游玩了石雕园就以为游览了古城。直到这次第三次过来,才先后两次走进古城内,在里面大致走了走,也还没有全部走遍。<br> 据介绍,崇武古城是中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崇武古城采用当地特产花岗岩石砌筑,城外墙用长方形条石作横直“T”字砌筑,城内跑马道挡墙用乱块石或卵石花砌,中间夯以五花土。全城平面略呈梯形,总面积373756平方米。城周长2567米,城基宽4米,含女墙高7米。四方设门,上建门楼。东、北、西三面有月城,四周上设烽火台五座。崇武古城古城城墙均为白色花岗岩砌垒,城墙五座城门保存也较好,分别为东、南、西、北和水门。城内保存亦有众多古民居、红砖厝、祖祠、寺庙等宋明清时代古建筑。<br>  这次进古城,也是在石雕园游玩时,又走到了南门,在南门前看到了海门村古城南门街区旅游导览图,发现古城有一些景点,如古厝寻幽、大夫府第等自己都没去过。前两次来崇武古城应该从南门进过古城,起码关帝庙是看过,但其他地方则没一点印象,我还是喜欢逛古城,也许当时在古城走了一段,没看到什么有特色的建筑就离开了,所以没留下印象。石雕园这边来过两次了,逛不逛都无所谓,这次在古城内看到有没去过的景点,就打算去看一看。从石雕园走南门进古城不需要门票,从古城南门进石雕园就要验票,不过早上检票人员还没上班,可以自由进出。南门与其他三个城门不同,规模较小些,而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 走进南门,迎面就是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殿内香烟缭绕,供奉着关公塑像。泉州人崇奉忠义英烈之士,敬拜关公尤甚,据说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崇武古城关帝庙是古城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 从关帝庙右边沿着南门街往里走去,古城有“一城三山半面海,五门四街十八巷”,由四条主街组成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主街名字也相应为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和北门街,街道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同时连接着十八条巷子。 先根据路边的景点指示牌,在巷子里找到了恒德居,却是一栋快要倒塌的房子。恒德居建于明清时期,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厝”民居,采用闽南特有的红砖与花岗岩砌筑,门楣、窗棂等处可见精细的石雕。只是房子里面已经完全倒塌了,只有外墙。 返回到南门街前行,在路边有一座五帝爷宫,规模不大。 一路走来看见有不少古厝,这些古厝以红砖为材料,有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装饰,布局多为合院式。古厝分别为陈氏、杨氏、林氏、丁氏等众多姓氏所有,由于南门这一片有众多的古厝群,因此被誉为“古厝探幽”。 来到了显公祠(水头祠堂),显公祠始建于明代,于宋代(1165年)迁入崇武古城,历经上千年的风雨,先后多次被毁又重建,在上世纪末,族人又发起修缮。祠堂大门匾额“鉴湖张氏宗祠”系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所题。 在“显公祠”旁边有一口古井叫“分饮井”。这是自家挖掘的水井,分与邻居家饮用。就是在井口之上砌起一堵围墙,墙的两边各留一个井口,这样两家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汲水饮用。古城内遍布着许许多多古井,密集程度之高,保护力度之好,成为当地文旅的一大特色。崇武地处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海,是弹丸之地,淡水资源十分缺乏,凿井取水就成为先民在此生存的必需条件。 来到了武功大夫府第,这座由“武功大夫”张勇将军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亲手建造的府邸,占地广阔,布局精巧。府内共有9厅156房,主建筑包括生祠、中厝、祖厝三座,以及一座宽敞的南邨馆。 进入府中,迎面这座照墙,上面镶嵌着一块刻有“圣旨”的牌匾,传说乾隆皇帝在巡游江南时,曾选择在南阨馆中留宿。整个牌坊采用红砖砌体,两面坡,燕尾脊,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牌坊的辉绿岩浮雕上刻有皇上御赐的碑文,右侧立着一块记载张勇事迹的《行功碑》大石碑。 武功大夫府第是清代二品武功大夫闽台水师将领张勇的住宅‌,当地人称它为“张府”。张勇(1697-1765),字企大,号浩亭,从小文武兼习,因家贫以捕鱼为生。后因清廷扩大水师,张勇弃渔从戎,因“谙练水务”被提升为金门镇标千总,最终成为二品武功大夫。 张勇被尊为“莲岛第一将军”‌。武功大夫府第建筑风格为典型的闽南古民居,具有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并排,穿斗式木石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等特点‌。府第内设有书馆、花园、马棚、厕所等设施,采光、排水、防火等功能完善,现存清代圣旨牌及牌坊、清代古井、旗杆石等史迹‌。<br><br> 在武功大夫府第不远就是城隍庙,这座古庙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但也多次毁建,并在1940年遭受日寇的焚烧之灾。现在的寺庙是1990年依原制修复的。整个庙宇由门殿、拜亭、前殿和后殿四个部分组成,每个殿前都铺设着宽敞的大石埕,埕外则矗立着麒麟照墙,庙前的青石狮子据介绍是清朝的。 整个庙宇占地广阔,主建筑占地近500平方米,显得庄重而威严。门殿采用五开间三川门结构,内部是宽敞的拜亭。城隍庙内供奉着众多神祇,前殿主要祀奉城隍显佑伯,后殿则供奉灵安尊王及王妃显庆妃。此外,风、云、雷、雨、军、牙六纛诸神以及田元帅和嘉应侯的立牌也附祀于此。 在巷子里转来转去,离开了靠南的海门村,来到了西南角的潮乐村。先看到崇武黄氏宗祠,也就是吾野祠。这座祠堂建于清代,由于黄氏家族经商于国内外,因明代族中出了个史称“诗书画三绝”的布衣诗人黄吾野而著称。建祠是为纪念史上黄吾野这个“大文人”,以追怀黄吾野对崇武文化的贡献,所以起名为“吾野祠”。眼前的建筑是2011年黄姓族人发起重修的。 这边属于潮乐水关风景区了,街道上空悬挂了花灯,并有一些小摊位,节日的气氛更浓些。往前走是红色据点秀山楼,由崇武史上著名的震记电船公司经理林秀山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具西洋建筑风格,解放前夕为中共(闽西南)惠安县东南区工委办公地点之一。 走在老街上沿途有不少历史建筑,往前为曾是崇武第一所公立女子学校的翰圃馆,翰圃馆是崇武最早的书院,后演变为女子书院,开创了崇武女子教育的先河。旁边是邓仕安千户古大厝,邓仕安为福建漳平人,于明洪武年间应募,以功授崇武所城千户,是明抗倭戍疆的名将之一。 来到詹泉源(詹百万) 古大厝,大厝于清乾隆年间建,由五座二进三间(主座为五开间) 大厝组成。主人刘氏东娘,在乾隆二十九年,当道以节孝双全具闻。奉旨旌表,给银建坊于本城西关外三官庙前。后创"詹泉源"商号发家,邑人称"詹百万"。 走到詹百万古大厝,好像到头了,返回走巷子来到林广记(林氏九牧祖厝),在清代崇武西城门内南侧有近百米长店铺,林广记是其中最有名的商铺之一,主要销售丝绸、布匹,并以下庵井为中心设有相当规模的印染作坊,成品出口海外。“广记布,穿不破”的广告,崇武人至今耳熟能详。 从林广记出来,同伴打来电话,便没在古城内闲逛,直接从巷子里出来,就近上了城墙,然后一直走到南门城楼,下台阶从南门出了古城,去石雕园与同伴会合了。 再进古城则是从水关门进去的,水关门是现存最小的古城门,它仅有2.1米高和1.3米宽,门外有一口水关井。据介绍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来到崇武,发现这个小小的半岛汇聚了大十处风水宝穴,其中一个以莲花石为中心的形如“八宝莲花”的穴位,堪称宝穴中的宝穴,便决定在此建城把它镇压。崇武城建成后,宝穴紫气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为灵动。周德兴看后,知大错铸成,便命于近海的城墙开一缺口,以泄莲山灵脉的水气。后来,聪明的崇武人知道这么一回事后,便把这一小小城门称为“水关”,意思是把水关住,果然自此以后的崇武一直人丁兴旺,人文荟萃。 水关景区这边要热闹些,有一系列的“崇文尚武英雄城、非遗好戏惠安年”活动,包括首个大型实景抗倭剧本游、护佑新岁王厝甲胄变装体验活动、民俗展演等。 沿着古街往里走,经过海潮庵时,看人多就没有进去,本想返回时来看,结果走另一个方向出古城。昨天在安平桥南安水头那里也有一个海潮庵,规模没古城的海潮庵大。这座海潮庵始建于宋代,原名为水潮庵,因宋代时大海潮水常涌至庵前而得名。在清同治年间,该庵得到重建并更名为“海潮庵”。 来到时“古濠旧家”旧址。古宅仅剩一个石砌门框,这就是明朝经千户府邸旧址。“古濠旧家”属于经姓武官,堂号“勋旧”。其先祖经胜于明洪武年间,从安徽凤阳府临淮县调任遥远的福建崇武所百户。根据明朝军制,官兵都可以携带家眷入籍定居,世袭罔替。故而,经胜一家在崇武卫所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明崇祯年间,经胜后人经鸣枢被授予正千户,才建起了恢弘的千户府。 八闽琴师郑佑故居就比较简陋了,明万历年间崇武城西门内有一个人,用一张七弦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音,结交阳春白雪之友。他整理加工的南曲《梅花操》《八骏马》《四时八节》及《鸟归巢》等名曲,数百年来仍余音袅袅。他就是闻名八闽的琴师郑佑,字半村,因为他的琴艺造诣达到传神的高度,能在琴韵中知过去未来,大家习惯称他为郑半仙。明朝思想家李贽称赞郑佑的琴和同为崇武人的黄吾野的画为“双绝”。 同伴打来电话,他们在北门附近的停车场等候,赶紧加快步伐,走到了中亭观音寺,这里是南门街的终点,起点在南门,南门街全长约500米。据介绍在中亭观音寺寺墙中,嵌有一块明代古碑刻《兵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碑中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那场战争的后续。当时没注意察看这块古碑。 经过何低家庙,也是何琼玖故居。何琼玖系清代监生,故居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由门厅、两厢、大厅组成,前有石埕、照墙。大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故居内尚存的清代石雕、木刻,工艺精致。 来到人民影剧院,影剧院前面是古城的菜市场。崇武人民影剧院又叫渔民会场,其始建于1958年,竣工时是1964年,占地面积3180.7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7平方米。这栋建筑是由崇武城区内渔民筹划运作、集资投工、协力完成的,在当时那个时代,无疑是建筑史上的奇观。<br><br> 离北门不远有崇武开闽三王纪念堂,一同行走的同伴姓王,进去认真看了看。崇武王氏先祖系开闽三王后裔,于明代徙崇武下湖,靠下海捕鱼为生。明洪武崇武古城建成后,三王裔孙即从下湖等地搬进古城。 来到了古城北门,抬头望去上面有“北城楼”三个大字,下方小字为“纪念建城六佰周年”。上到城楼上面,有一牌匾上书“锁镇海邦”,据传这四字出自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下面还有“威镇北门”四字。 在城门上设有城楼和烽火台,用于瞭望和防御。北门外加筑了半弧形的月城,形成双重城门结构,增强了防御功能。城墙内建有二层或三层的跑马道。 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要用于防御倭寇入侵。北门作为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明清时期的海防历史。下了城楼走北门出去,月城中有村民在卖菜。 走过两道城门才出了古城,城门上有横眉石刻,也是“锁镇海邦”四字,这个应该是戚继光题字的原件。在明嘉靖、隆庆年间,戚继光曾驻守崇武古城。 出了北门,联系同伴,他们弄错了地点,实际汽车停在石雕园景区的东门外。只能走路过去,途经古城东门,也进去打个卡,东门与北门结构相同。古城五个门,去了四个门,还有西门没去,实际上古城内也没有全部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