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具茨山北麓下二十里有个村落叫袁家庄,庄上有一个叫袁金鉴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自幼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的天资,可就是家里穷,在他四岁那年其父患病,无钱治疗而亡。他只好随母亲一起乞讨度日,吃了这顿没下顿,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 当他长到七岁时,看到别家有钱的孩子进私塾念书,心里不免起羡慕之心,几次在母亲面前想谈要读书之事,可看到母亲身瘦如柴,整日为生活发愁的样子,到了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地咽在肚子里。只好拖着瘦弱的身子,拾柴禾捡破烂为母亲分担忧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他心有不甘,每次路过有钱户东家办的私塾时,他都情不自禁地站在室外,偷偷听私塾先生讲课,由于他天资聪明,很快把先生所讲的内容都记在心中,然后他一边砍柴禾捡破烂,一边温习先生讲的内容,并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很快把先生所教的内容练习得熟练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来二去有一年的光景,袁金鉴把偷听课先生所授的内容都掌握住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袁金鉴又站在室外听课,被早已留心的私塾先生看到,就悄悄地走出教室,来到袁金鉴身旁,说:“孩子你在室外偷听课我早已发觉,不知你是哪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一听私塾先生问自己的话,生怕因自己偷听课受到责罚,吓得浑身一哆嗦,不敢回答先生的问话,站在那里直打颤。</p><p class="ql-block"> 先生见此情景,便安慰他说:“孩子你不要害怕,我没别的意思,只是问问你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一听先生没有责罚他的意思,吱吱唔唔地讲述了自己姓名及家庭情况。</p><p class="ql-block"> 先生听后才知道这是个苦命的孩子,对他表示同情。</p><p class="ql-block"> 随后先生为了考查他偷听课的情况,就给他出了几道试题让他回答。</p><p class="ql-block"> 谁知袁金鉴对答如流,并在地上用树枝写出先生所要求写的字。</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看被惊呆了,袁金鉴所回答的问题和所写的字,要比整日在私塾房里上课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学得还好。</p><p class="ql-block"> 顿时,先生爱才之心袭卷心头,心想这孩子是个难得的才子,将来必然是个人才,有心为他助把力来成全他。</p><p class="ql-block"> 先生让袁金鉴领着去见他母亲,先生见到袁金鉴的母亲后,就把来由说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袁母一听畏难起来,说:“谢谢先生的好意,我们孤儿寡母,度日如年,哪有钱供孩子上学。”</p><p class="ql-block"> 先生听后更起怜悯之心,说:“嫂子,你看这样行不行,让金鉴这孩子作为我的义子,这样就名正言顺,东家如果议起这事,我也有个理由。”</p><p class="ql-block"> 袁母听后对先生十分感激,说:“多谢先生对孩子的厚爱。”</p><p class="ql-block"> 说罢让袁金鉴到先生面前跪下磕头既拜师又认义父。</p><p class="ql-block"> 长话短截,且不说先生如何与私塾馆东家交待,单说袁金鉴自入私塾后,如鱼得水,五更起床苦读,白天专心致志勤学,夜晚灯光下苦学。本来天资聪明,又加上勤奋好学,无论院试(县级考试)、乡试(省级考试)成绩都是第一,被人们称为神童。</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苦读寒窗,袁金鉴到了十五岁那年,朝庭科举开考。</p><p class="ql-block"> 有钱人家的公子上京赶考都有书童相陪,可袁金鉴家穷哪有家童相陪,母亲是位女人,义父又要在私塾里教书,都不能陪他去京城考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袁金鉴只好怀揣义父恩师给他的路费银两,孤身一人赴京赶考。说来也巧,他刚离家行走不到二里的路程,遇到一位身着素装年龄二十多岁的公子,这位公子满脸透着英气,举止落落大方。当袁金鉴问他去何处,那位公子说是去京城做生意。袁金鉴一听正好是同路,两人互通了姓名,袁金鉴方知这位公子姓白,叫爽。因此二人就结伴而行。一路上白公子对袁金鉴给予十分照应。逢山帮助他爬山,遇河帮助他过水,逢店打尖吃饭,夜幕降临安排住店。一切开支都由白公子支付。袁金鉴实在过意不去,自己争着去付账,谁知白公子早已把账结好。</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真是过意不去,说:“白大哥,这咋能总是劳你付账。”</p><p class="ql-block"> 谁知白公子微微一笑,说:“我是个做生意的,手里有几个存钱,照应你吃饭住宿这点小钱,我还是付得起的。”</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流,袁金鉴和白公子在路上行走了二十多天,袁金鉴总觉得这位白大哥,待自己亲如手足,心中不仅犯起了疑问,有好几次想问问白大哥待自己为什么这么好。可都被白公子搪塞过去。</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是位知恩图报之人,心想如果自己一旦得第,一定要报答这位白大哥。</p><p class="ql-block"> 离京城遥远,科举征途如攀岩,一步一险心忧煎。这就像攀岩一样,每一步都充满危险,让人心里无比担忧和煎熬。</p><p class="ql-block"> 这日,当二人走入险要的山林路时,突然有一伙有十几个山贼,拦住他们的去路,其中一个满脸凶像的络腮大汉,挥着手中的大刀片,喊道:“此路是俺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p><p class="ql-block"> 这下可把袁金鉴着实吓得不轻,看来难逃此劫。</p><p class="ql-block"> 正当他吓得不知如何才好时,白公子一步走到前面,把袁金鉴挡在身后,对这伙山贼说:“我们如果没钱咋办?”</p><p class="ql-block"> 那位当头儿的说道:“那就把你们的命留下。”</p><p class="ql-block"> “真是可恶,什么事干不了,专干这种伤财害命的勾当。”</p><p class="ql-block"> 白公子说道上前一挥手,那伙山贼还不知怎么一回事,全都倒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随后,白公子对那伙倒在地上的山贼说道:“本公子有好生之德,不愿杀生,不然你们休要活命,以后如果再遇到我拦截图财害命,休怪我无情。”</p><p class="ql-block"> 说罢带着袁金鉴继续前行。刚才被眼前一幕惊呆的袁金鉴,不好问白大哥刚才使用什么手段制服那伙山贼,只感到白大哥是个非凡之人,对他更加佩服尊重。</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二人平安到达京城,正好离科考时间还有三天,白公子把袁金鉴在一家客店里安顿好后,就向他告辞说有生意要做,祝袁金鉴科考必中,要他安心科考。</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对白大哥表示感谢,可白公子却说:“你不用感谢我,因为你父亲对我有过救命之恩。”说完不再说什么便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白大哥有救命之恩?袁金鉴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他也不好再追问下去,心想等科考之后回去问问母亲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科考这天,袁金鉴进入考场,一看题目简单,他从容作答,很快把试卷做好,经过反复审查确保无误,方才离开考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客店等放榜之日看成绩如何。几日后皇上放榜,袁金鉴前去看榜,只见自己的名字在榜首,这下他才放心回到客店,心想这次多亏白大哥一路护送,才如此顺利考上。等回家省亲见到母亲一定要问清根源。</p><p class="ql-block"> 这日几位官差带着圣旨,来到客店宣旨,要袁金鉴随他们上朝面见皇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袁金鉴随官差来到朝庭之上,面见皇帝先跪地向皇上叩首问安,祝皇上万岁万万岁。礼仪端庄周到,深受皇上喜爱。</p><p class="ql-block"> 然后皇上向他问话,他不怯场回答自如,深得皇上欢心,命他为状元,封他为吏部侍郎。</p><p class="ql-block"> 数日后,待他处理好朝上的事务后,便向皇上告假要回家省亲,说自己家中还有母亲一人,另外还有个义父恩师,需要回去探望后再回朝例行公事。皇上一听心花怒放,原本袁金鉴还是一个懂得孝道之人,心想此子必将忠诚自己,当即恩准。并派官差护送他回乡省亲。</p><p class="ql-block"> 话说袁金鉴带着官差星夜往家里赶,数日后回到家乡具茨山,拜过义父恩师和母亲。当义父恩师和母亲得知他高中并封官,高兴不必多说。</p><p class="ql-block"> 袁金鉴就向母亲提出心中的疑问,如此如此把白大哥的事讲述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母亲听后开始感到不解,她认真回忆了之后,才突然想起来,在二十多年前丈夫曾救过一只被猎人射杀受伤的小白狐狸,加上一路照应儿子进京之人,也是姓白,很快就把这两者联系在一块,再经过反复思考,丈夫生前没有其他救命之举,确定一定是那只被丈夫救过的小白狐,就把此情告诉给儿子。</p><p class="ql-block"> 这时,袁金鉴才省悟过来,原本是当年父亲曾救过一命的小白狐,为报父亲的救命之恩,才一路护送自己进京赶考,这真是一只义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创作/见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音乐/古风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