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间修史新范式下的集体记忆重构</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我有幸参与了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上海知青志》编纂工作培训。这一天,仿若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星辰,标志着这部承载特殊时代记忆的省级专志正式迈入实质编纂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知青运动最大的输出地,累计外派约110万人,此次编纂工作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当代史的空白,更在文化层面创新民间修志模式,抢救那些鲜活的记忆,为代际传承留下珍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冬衣加身,大家专心致志地听讲或阅读资料。这种氛围让我深刻感受到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每一位参与者都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仿佛在共同编织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培训,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接力赛,将往昔的记忆传递给未来。</p>
<p class="ql-block">这次修志工作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其一,它突破了传统方志体例,首创“政策沿革-省际迁移-个体命运”的三维叙事架构,使得这段历史从多个角度完整呈现。其二,构建了“亲历者口述+官方档案+民间文物”的立体史料体系,数万余件书信、工具等实物档案将首次系统整理,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其三,实施数字化战略,同步建设知青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百万人员流动轨迹的可视化呈现,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编纂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也十分独特,采用了“多维制”:一,上海赴各地区的知青代表,确保历史细节的真实;二,专业史学家,把控学术规范性;三,地方志办公室专家,协调文献资源;四,青运史的青年学者,搭建代际研究梯队。这种创新机制既保持了民间修史的鲜活特质,又兼顾了学术研究的严谨要求。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历史传承的力量在这一刻彰显无遗。</p>
<p class="ql-block">站在历史的维度审视,从1955年团中央首次组织垦荒队,到1978年知青大返城,这段持续23年、涉及1700万青年的特殊历史,其完整的地方志记载一直是个空白。上海此次修志工程,不仅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更开创了“民间发起-专业介入-政府支持”的新型文化工程模式。正如江西一位代表所言:“在古稀之年,还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为知青树碑,幸哉,幸哉。”</p>
<p class="ql-block">“为时代存真,为历史留痕,这是我们留给未来最珍贵的礼物。”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参与这项工作的决心。《上海知青志》编纂工程正式启动,它将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