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洪洞县大槐树

源泉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7日,随旅行团去到山西洪洞县开启了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感怀</p><p class="ql-block">春风春雨春雾里,驱车北上寻根基。</p><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移民泪满地。</p><p class="ql-block">背井去乡多青壮,解手串连脚趾离。</p><p class="ql-block">树去关在余经幢,晋韵墨书流清气。</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华人中间,一直有"根在何处"的心灵拷问。一曰:根在河洛。缘由是河南洛阳"河出图,洛出书"伏羲演易八卦,天人合一;二曰:根在甘肃天水轩辕黄帝故里,羲里娲乡。缘由是中华祖根黄帝和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三曰:根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走遍天涯,洪洞是家。根在何处,山西大槐树。缘自明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与疾病疫情和自然灾害,中原与江南及冀鲁辽等地,饿殍遍地,人烟稀少,人口锐减,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无人村无人县,明朝朱元璋皇帝下令强行将未遭战乱和疫情及自然灾害影响,人口众多的山西140万青壮年劳动者分十八批移民迁往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十六个省区,造就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过程最惨的移民一页。正如大槐树景区一处对联所云:</p><p class="ql-block"> 魂绕千山梦归何处,槐乡一脉家在此间。</p><p class="ql-block"> 根连赤县三千里, 族系苍生十亿心。</p> <p class="ql-block">  提起山西"谁不说俺家乡好"。晋善晋美晋风流。从北到南,从头到脚,大同云冈石窟、五台山、太原晋祠、晋中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运城关公故、晋城皇城相府...无数自然美景与人类创造的人文历史杰作,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璀璨夺奉目的明珠。山西人质朴纯真,天生诚德,正如山西的特色之谓:黑白分明,两黑两白。</p><p class="ql-block">一黑是黑金煤炭。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山西便将藏于自已的身躯里的煤发掘出来,运往四面八方,给世界送去温暖和光明。</p><p class="ql-block">二黑是养生珍肴醋。山西人将谷粟发酵提炼出的精华,带到五湖四海,给人类献上了美味佳馐,保健养生。</p><p class="ql-block">一白是白酒。杏花村汾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得金奖名扬全球,打开了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二白是白面。山西的面食誉满神州。面条饺子饹饼......花色花样如繁星闪烁,似团花锦簇。酸的辣的咸的甜的,百味难陈,滋养万千。中华五大名面的山西刀削面更是蜚声海内外,撩沸了无数人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  山西人恋家恋根古来闻名。明朝朱元璋洪武三年始大移民,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往往走了还跑回来。官府为了分辨是不是已经移出的人口,移出时,将被移者双脚的小脚趾甲用刀划开,分成两瓣,作为印记,防止返流。久而久之,由此形成了如今人们相互认同是否是同根的最简单辨别方法之一:小脚趾甲是不是分叉(两瓣)。</p> <p class="ql-block">山西人聪慧能干,晋商与徽商、浙商一样促进了中华经济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晋商以贩茶贩煤贩铁贩酒贩药贩丝绸行走南北东西。从滇黔桂到黑吉辽,从新疆到江浙沪,到处都留有晋商的足迹。"万里茶道"“走西口”“闯关东”这些脍炙人口的美名,许许多多都是晋商行至印度、缅甸、埃及、俄罗斯、日本等海外国家的高度概括,既便是南亚诸国与非洲也不乏晋商货通四海,物达九州的踪迹。</p><p class="ql-block">山西人团结,互帮互助,各大家之间盘根错节、联姻普遍。走遍神州,可以看到许多名为“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的殿宇。这些雄伟壮观的建筑,全都是浪迹天涯的山西商人文人仕人在当地合伙集资兴建的。他们在此处共商共建共议,交滋信息、协调调度各种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p><p class="ql-block">晋商的代表八大家包括乔家、常家、曹家、侯家、渠家、亢家、范家和孔家,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涉及票号、茶叶、绸缎、煤炭、制铁、盐业、粮食、醋酒等行业。</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家族重商亦重文,私塾私学根基深、渊源厚。家族子女自幼便接受普及性文化知识教育,随年龄增长,因材施教,鼓励特长发展。宜文的读书参加科考、谋取功名后,帮助家族经商开矿开厂。宜武的习武强体参军行武,参加武考,保佑家族事业。宜商宜技的,学商学技,开店扩号建厂,增强经济实力,为科举考官和行武做将军的提供财物经济支持,防止受贿犯法。如此这般,这些晋商家族才实现了牢筑百年基业,人才层层辈出的根繁叶茂景象。这一点在阳城陈家(一门九进士、六翰林)、晋中王家(一门四十二官)、乔家(历九代不衰,产业广布,左宗棠写寿、李鸿章撰联,均为其友)表现的尤为突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