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学步桥景观,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使我们从小就知道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而且邯郸这个城市名,在我国一直沿用了三千多年从没有改过。放眼全国三千年来没有改过城市名字的只有三个城市,他们是邯郸,成都,荆州。可见邯郸不仅历史悠久,“座”不改名,已是凤毛麟角了。</p> <p class="ql-block">邯郸又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span>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历史典故脍炙人口,和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有一千五百多条。</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县标志性建筑物“大名鼎鼎”。大名县在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为大名府,1970年后,大名县归属邯郸市。境内现有宋、明两代古城,存有五礼记碑、天主大教堂、兴化寺、马陵道等180余处历史古迹,京杭大运河永济渠流经大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北城门景观。2025.3.7下午三点,我们一行自由活动,参观大名古城。首先来到古城端智门。大名古城北城门,又称“端智门”,始建于明朝,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智慧。从建筑结构来看,大名北城门高大而雄伟。城墙厚实坚固,由巨大的砖石砌成,城墙上设有瞭望口和射箭孔,用于防御外敌。城门楼则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出庄重与威严。城门洞宽敞高大,能够容纳大量人员和车辆进出。在城门的两侧,还建有瓮城,进一步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走在大名北城门下,你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平整,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城内街道景观。大名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然而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她美丽的容颜渐渐失去了风采。修复“大名府”古城,就是要使其浴火重生,再放光辉,</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芝麻焦烧饼</span>景观,芝麻焦烧饼为大名县风味食品之一。芝麻焦烧饼为圆饼形,两面沾有芝麻,有咸、甜之分,为了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研制了豆沙、枣泥等系列加馅产品。其特点是:入口香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腻。芝麻焦烧饼的制做原为吊炉烘烤,现多为烤炉烘制,原料为面粉、芝麻、植物油、花椒和盐。</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大名天主堂景观。大名天主堂,又称“宠爱之母大教堂”,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街,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大名天主堂是用“庚子赔款”修建的,由法国籍教士郝司铎监督施工,法国籍刘主教“祝圣”启用命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大名天主堂景观。大名天主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组成。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正面朝北,堂内高大宽敞,穹隆拱顶,由14根6米多高的圆石柱支撑。周围墙上有各式多格窗户百余个,均镶嵌五彩玻璃,对花拼接,花形图案各异。教堂北端设有特大风琴一座,高6米,宽5米。教堂钟楼上嵌直径1.42米的四面大钟表。大名天主堂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天祥故居</span>景观。王天祥,抗战期间东亚同盟自治军军长,1945年大名起义的组织者之一。该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保存较完整。</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卧龙槐</span>景观。卧龙槐位于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籍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任朝廷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大名三大名吃“二五八”之一“二毛烧鸡”。大名二毛烧鸡,原名珍积成烧鸡,是河北省邯郸市的传统名菜,中华老字号之一,属于冀菜系。此菜被载入国家级史册《辞海》“八大地方风味美食”大名“二五八”之首,所说的“二五八”就是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二毛烧鸡由王德兴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城内)因乳名“二毛”及在煮烧鸡的锅里放有二个石猫所以故里乡亲称颂“二毛烧鸡”。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新任府尹上任路过店前,闻香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曰: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从此“二毛烧鸡”更是誉满全城,并留下了“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名扬海外。</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大名三大名吃之二“五百居香肠”。五百居香肠,创业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原籍山东济南府的王湘云来大名谋生,先在官府当厨师,后见大名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饮食业 发达,可做生意。于是他便在城内道前街关帝庙西边开设了店铺,制作香肠及熟肉制品。因大名府距济南府约五百里,故取名为“五百居”。</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大名三大名吃之三“郭八火烧”。郭八火烧是河北省大名县传统名吃。创业人郭致忠,大名县西大韩道村人。郭致忠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回到大名,在县城开业,经营火烧。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古城小磨香油,大名府小磨香油始产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400余年的加工史,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大名府小磨香油初期为冷浸油,是用未炒熟的生芝麻磨制。清光绪四年(1878年),将香油的冷浸改为热炒制作。</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名古城视频</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大门牌坊景观,3.7参观完大名古,我们吃过晚餐于十八点半来到石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楼牌坊景观,石刻博物馆主要建筑是“五礼记碑亭”和“弘敬阁”。大名五礼记碑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石碑。五礼记碑,又称五礼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该碑通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140.3吨。五礼记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原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由柳公权题写碑文。后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改刻为五礼记碑,以记录五礼新仪12。该碑不仅形体庞大,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瞻仰五礼记碑始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何进滔在任节度使期间,于开成五年正月死于任所内,追封为太傅为表彰其功德政绩,开成五年唐文宗(李昂)诏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撰文并书丹,诏梁王司马元度篆额,为何进滔刻立德政碑,并于当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五礼记碑亭景观,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赵佶)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地位,下诏置仪礼局修编五礼新仪,徽宗为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写有“五礼新仪,并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论罪”。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立碑,因无碑石,毁唐何进滔德政碑,将其唐代碑文磨掉,改刻徽宗《五礼新仪》,易德政碑名为五礼记碑,留名至今。</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五礼记碑景观,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仪》,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五礼记碑的风化比较严重,碑身两侧尚清晰文字“开成五年正月”为唐代书法家左公权所书,这也使之成为研究唐代柳体书法的珍贵实物。碑主额由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宰相)蔡京所题,碑文系宋徽宗赵佶撰书。该碑自始立到改刻,均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该碑具有较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大名故城遗址考古博物馆,它是作为一座集历史、文化、考古、教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总体定位旨在全面展示大名故城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和展示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积极推进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满足旅游观光和休闲需求,并注重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弘敬阁景观。弘敬阁,坐落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乃仿宋式建筑,楼高五层,蔚为壮观。此阁因藏有中国最大唐代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而得名。何弘敬,唐代灵州人,曾为魏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功勋卓著。墓志铭详述其家族世系、生平轶事,书法、雕刻皆精美绝伦,堪称国宝。弘敬阁之建,意在彰显何弘敬之历史功绩,传承唐代石刻文化,实乃大名之瑰宝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弘敬阁展示的何弘敬墓志铭(志盖),年代:唐代,出土地:大名县万堤镇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质地:青石质,尺寸: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何弘敬墓志是我国已出土最大的唐代墓志,墓志的主人何弘敬为唐代魏博节度使。墓志志盖呈盘顶式,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磁县彭城镇千年瓷都群体雕塑景观。2025.3.8.上午我们一行从大名县梅山宾馆出发,前往娲皇宫,十点途径磁县彭城镇,参观这个大型雕像群。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有一条蜿蜒的新义公路,穿越绵延南北的鼓山而西去,将其拦腰截断为巨大豁口。远远望去,惊现一处“千年瓷都,中国非遗”为主题的巨型山体浮雕群,顿时映入眼帘。置身此处,仿佛带你穿越到一千多年前,领略古丝绸之路的大漠风情,感受峰峰的文脉瓷韵。历史的光影在此闪烁,熔铸成永恒的瞬间。作为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一带。这处全长约六百米,高约25米的山体雕塑群,诉说着历史烟云;让游人顿时沉浸在特定的磁州窑意境和韵味里,也将这座城市的底蕴与厚重都沉淀、浓缩其中。</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娲皇宫景区牌坊景观。娲皇宫是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期修建的,当时中皇山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是文宣帝高洋往返北齐都城邺城与晋阳的必经之地。高洋生性奢侈,爱大兴土木,尤其喜欢刻经雕像,所以就选择在这里兴建了娲皇宫当作离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了明代,这里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也曾大规模重修,形成了一组规模宏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的朝元宫景观。也是山门。"朝元宫"的意思就是第一个拜谒的宫殿,也是娲皇宫山下建筑群中第一组建筑。朝元宫是1702年建立的;1741年又增建了三官殿;1803年重修天王殿和三官殿;1890年重修各殿;1938年朝元宫被日寇烧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是1990年重建后的仿清代建造的建筑。现在的朝元宫由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佗庙、三官殿及其遗址等组成。天王殿即山门,殿两侧供奉的是各执一物的四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殿正中供奉的是袒胸露腹的弥勒。</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中皇山石壁景观。中皇山或称女娲山、凤凰山,位于在清漳河左岸,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涉县10余公里的索堡镇,属太行山脉。而坐落在中皇山上的娲皇宫是中国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华夏祖庙。同时也是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停惨宫</span>景观。停骏宫也叫歇马殿,是娲皇宫山下供奉女娲的正宫。这里曾经是行宫,也就是当时皇帝或者达官贵人、豪门富户来娲皇宫祭祀、游览时的休息场所。停骏庭院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图和一幅女娲乘辇出行的"伺辇图"等,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庭院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石刻。停惨宫的主殿歇马殿是悬山式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娲皇圣母、紫霞元君和碧霞元君,三位女神作笙簧、传妙音,使世间男女心情舒畅、相互爱慕,繁衍种族。即使是现在,男婚女嫁的时候,仍然沿袭着这种吹笙奏乐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广生宫景观。广生宫,俗称子孙殿,是依地形而建的一个独立四合院,院分上下,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等组成。大门朝西,大门下有碑坊两处。门前有26层石阶,两旁镶栏,度之陡。据碑记载"广生建于滏阳候科",就是涉县在历史上并入滏阳属真定府(时为1366年至1368年),距今已有660年历史。明万历十六年(1608年)被火烧毁,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乾隆元年(1736年)创建广生大门、水池,乾隆四十六年重修,乾隆五十九年建圣母神龛5间,也就是现在的子孙殿。</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娲塑像</span>景观。女娲塑像慈眉善目、高大端庄、形态逼真,有中国始祖母亲的风范。它高9.9米,象征佛家的九九归一,至高无上。由于女娲娘娘是盘古开天地时期的上古女神,所以在建造塑像的时候,为了更生动地体验女娲娘娘的女神形象,特意在塑像头顶高高挽起一处发髻,在发髻的中间点缀了一朵国花牡丹,这样也更能彰显女娲娘娘是中华华夏的人类始祖;为了让女娲原始的形象展现的更加逼真、贴近事实,把女娲娘娘的肩部用树叶作披肩,腰部系兽皮、虎扣,裙带上用鲜花和小草点缀;在女娲娘娘的脚下,踏着一只被她征服的龙首龟背的猛兽,象征着勇敢又正义的女娲终将一切邪恶踩在脚下。在女娲娘娘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四幅红砂岩的浮雕,第一幅是"万民朝拜",第二幅是"抟土造人",第三幅是"炼石补天",第四幅是"怒斩恶龙",这四幅浮雕将女娲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皮疡庙</span>景观。皮疡庙是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清朝雍正十一年重修。原名叫"皮疡、鲁班二圣祠",庙内塑有皮疡王和鲁班爷两位神像。皮疡王名叫张森,传说是东汉时期河南汤阴人,因治愈当地流行的皮溃疮疡病,深受百姓爱戴,竞相捐资为其建祠立庙,奉之为神。疡王头戴冲天巾,脚穿云底鞋,一手执鸡毛,一手端药罐,面容恬静,神态自如,仿佛在为世间生灵诊病赐药,除疾降福。与皮疡王同坐神台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建筑名匠鲁班,鲁班大家应该都知道,复姓公输,名盘,春秋时期楚国人,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工匠们的祖师爷。鲁班身着彩服,手握曲尺,慈颜善目,神采奕奕,好像在设计着娲皇宫的琼楼玉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天下第一壁经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崖刻经</span>景观,摩崖刻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的精髓,同时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雕刻在崖壁上,总面积是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被誉为"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摩崖刻经上的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的经典,这对于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十分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梳妆楼</span>景观,娲皇阁的左侧,是女娲娘娘梳妆打扮的地方。该楼是1682建立的,高9米,一共有两层。在这座楼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层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她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来到这里,您可以看到,观音身披彩衣,怀抱男婴,端坐龙椅之上,她背后的正面墙上,一幅观音送子图令人醒目,图中左文殊右普贤,正中送子观音乘麒麟急驰在云雾中。二层供奉的是女娲,她是道教中的一位女神。您看她含情多姿、手扶秀发,正在梳头,她的左侧梳妆台上,摆着照脸用的镜子、梳头匣、胭脂盒等一些梳妆用品,右面放了一张床,床上的仙女身盖棉被,侧卧熟睡。据说,熟睡的仙姑是紫霞元君,她是女娲补天的得力助手,估计她和女娲将天补好后,都十分劳累,所以,倒下就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吕仙祠</span>景观,吕仙祠也叫卢生庙,位于娲皇宫山下,是中国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国际间的梦文化研究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族民间戏剧有《邯郸记》,日本五六十年代小学课本中有《邯郸梦》一文。从字面意思解释,吕仙祠供奉的是一位姓吕的神仙,而这位姓吕的神仙就是道教著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仙祠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而建的,所以,吕洞宾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故事说的是在唐朝开元年间,道士吕翁成仙后,化作一位长.者云游天下。有一天,他在邯郸道上的一家客店里,遇见一个骑着马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卢生见到吕翁,觉得和他脾气合得来,于是就向吕翁讲述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的遭遇,卢生谈着谈着就昏昏欲睡了,吕翁见状,从行囊里取出一个两端有窍的青瓷瓷枕递给了卢生,并且说:"你先睡一觉吧"。卢生一枕上瓷枕,便很快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梦见自己考中了进士,连连升官,但又几经浮沉,几次遭受诬陷,亏得皇上为他平反冤狱,之后他又出将入相,封为燕国公,娶了美丽的妻子,全家享尽荣华富贵,到81岁的时候,因久病不治而亡。梦到这里,卢生猛地醒来,只见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饭,卢生惊讶不已,吕翁却笑眯眯地对他说:"人生之道,不就是一场梦吗?"顿时,卢生茅塞顿开,扔下诗书跟随吕翁学道去了。在后来的作品中,人们对故事情节进行演义,让吕洞宾取代吕翁,成为黄粱梦中的主人公,这便是吕仙祠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北齐石刻博物馆,北齐石刻博物馆位于娲皇宫景区,馆内展室根据年代顺序进行布展,共分为三个展厅,一展厅是北齐石刻展,二展厅是隋、唐、宋、金、元石刻展,三展厅是明、清、民国石刻展。</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伏羲雕像</span>景观,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是三皇之一,也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的正神。补天广场的右侧就是伏羲像。</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邯郸女娲宫景区皮<span style="font-size:18px;">娲皇阁</span>景观,娲皇阁是供奉和祭祀女娲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动静结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以及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阁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迎爽楼、梳妆楼、六角亭等。娲皇阁所在的山体,远看像一把太师椅,按照道家解释,三面环山,左青龙,右白虎,山下面是漳河。依崖而建的楼阁特色,是我国楼阁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结构不仅可以节省工料,减少许多工程造价,而且便于建造。娲皇阁是娲皇宫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也是这里最富有特色的建筑,整座建筑采用琉璃瓦顶,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风格,堪称奇绝。阁楼高23米,长16.8米,坐东面西,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共分为四层,但却被叫做三阁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层是拜殿,是北齐时期开凿的三石室之一,不算楼阁的一层,这里曾经不慎失火,楼阁被毁,后来就用楼基、套石窟、凿条石、券宝顶建成了拜殿,并在宝顶上建有三层楼阁,因此"娲皇阁"也叫"三阁楼";上面三层阁楼分别是"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这座歇山式的三层建筑,背靠悬崖,面临深涧,远看似精美壮观的空中楼阁,具有独特的仙山楼阁的意境,令人遐想连翩。由于娲皇阁上面的三层阁楼像积木一样搭建在石条之上,没有深厚的根基,与后背的山崖又没有任何连接,每当阁楼上的游客增多时,阁就会前倾,因此,工匠们又在三层阁楼的后背拉起了九根铁索链,一头系在崖壁的八个拴马鼻上,一头系在阁楼的后墙柱子上,这样当楼体受外力前倾时,铁链就会绷紧拉直,从而达到稳住楼体的效果;当阁楼上的人走了之后,外力消失,楼体受力均匀时,又恢复原状。这是娲皇宫最与众不同之处,所以,娲皇阁又被叫做"活楼"、"吊庙"。不得不赞叹,聪明的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木材具有抗弯曲变形的能力,使娲皇阁在这里挺立1400多年而屹立不倒。但是,现在为了安全考虑,阁楼下方已经搭建了加固工程,使阁楼的受力分散到崖壁之上,因此,"三阁楼"再也无法呈现"活楼"、"吊庙"的真实体验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补天广场,广场的核心是女娲雕像和补天湖,为景区增添了许多亮点,每年的祭祀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补天广场的中心是按照八卦的布局,建成的一个先天八卦图对应24节气,广场的两侧分别有补天鼓和补天钟。据古书记载,先天八卦图是伏羲发明的,外面这八组爻( yao )相符号表示了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八种最基本的因素,即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因素称为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产物,最外面的是二十四节气图,代表了四象。按照后世儒家经典的解释,这个过程叫做"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个小小的补天广场,是不是增长了您八卦方面的很多知识?其实,去一个地方旅行,不光要拍照打卡,更要了解当地以及景区的文化知识,这样才不辜负那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参观娲皇宫视频</p> <p class="ql-block">大洼村,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大洼村深藏在涉县太行山沟里。大洼村位于涉县更乐镇东部,占地25平方公里,117户,328口人。传说,明朝嘉靖时,有一户张姓人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老案”(家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而这个村子,从来没有过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村子里的土地面积很小,农民们建房只能依山就势建在半山腰上,而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取来的石头,像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堰、房屋,就像童话里的“石头王国”。村内60%以上的石头房子保存完整,只有一少部分翻盖和重修。炎炎夏日,随便走进一个农户家里,都感觉凉爽极了,比空调舒服多了,可以称得上是避暑山庄。和石房一样古老的,还有很多上世纪40—50年代沿用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家用具,它们和石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民居气息。每当夜幕降临,石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山柴炖的饭菜清香四溢,让前来这里参观的外乡人尽情感受着山村的静谧古朴之美。大洼村周边被青阳山、砚洼崖等群山环抱,山上有孔子峰、骆驼峰、笔架山等自然山体景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村里增添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2016年11月大洼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129师纪念馆将军岭景观,一二九师陈列馆建于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附近的将军岭上,与司令部旧址一里之遥。</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129师司令部旧址景观。从涉县这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近百名一二九师领导担任国家重要职务,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将军岭。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10月27日,由刘帅子女刘太行、刘太迟、刘雁翎和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管理局负责同志护送,将刘帅灵骨安放在将军岭第一个129台阶处,并建造了纪念厅,刘伯承元帅纪念亭,这8个字是由邓小平在90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涉县129师旧址“将军岭”,自刘伯承骨灰在1986年10月安放在将军岭后,一二九师的老将帅生前心系太行山,逝后魂归将军岭,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并建造了刘伯承元帅纪念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p> <p class="ql-block">2025.3.9编辑于涉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