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地方,看看人间烟火一正月里的梅州:丰顺埔寨舞火龙

曙目寸光

<p class="ql-block"><b>埔寨正月十五舞火龙活动起源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相传当时埔寨镇瘟疫肆虐,村民受梦境启示,用竹篾、稻草扎制龙形,并插满爆竹、香火,通过燃烧舞动火龙以驱除病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固定仪式,并融入客家民系的文化基因。2008年,“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时代发展,火龙制作工艺不断升级,从最初的草龙发展为全长30多米的彩绘龙身,内部装置烟花火箭,可实现可控的喷火、吐珠、摆尾等功能。其制作融合竹编、纸艺、火药技术等传统技艺,艺术与科技兼具,号称“非遗黑科技”。</b></p> <p class="ql-block"><b>去年龙年是个大年,据说10条火龙上演,现场一度失控。今年场地进行了沥青铺装,并增设围栏和大批警察保安维持,这对摄影人而言,面对“人人拍照”的大量游客涌入,各有利弊。</b></p> <p class="ql-block"><b>今年2月12日元宵节,埔寨镇以“三龙共舞、鱼虾蟹开路”为主题,呈现了一场震撼的非遗盛宴,吸引超3万游人冒雨现场围观。</b></p> <p class="ql-block"><b>3条火龙分别代表不同村落,明里暗里较劲。最长者达35米,龙身插满万支烟花火箭,搭配“金鲤”“龙虾”“鳌鱼”等造型灯饰开路。“金鲤”灯饰喷射流星烟火,“龙虾”挥舞巨螫喷吐彩烟,与火龙形成“水陆空”联动态势,象征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又 寓意“鱼跃龙门”“福寿双全”。数十名赤膊壮汉高举点燃的火龙,在绣球引导下疾速舞动。龙身喷射出长达20米的光瀑烟花,龙腹鞭炮连环炸响,形成火树银花、流星漫天的奇景。烟雾中火龙若隐若现,宛如“燃烧的银河坠入人间”,将非遗技艺演绎到极致。</b></p> <p class="ql-block"><b>大量观众游客下午2~3点钟就开始入场买凳占位,准备工作也在雨中缓慢进行。约晚8点,在炸裂的鞭炮和铺天的烟中,帷幕从烧禹门烟架表演拉开,烟架上喷出“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蜈蚣吐珠”等烟花,虽然因为雨水使火过程一波三折,但活动照样在观众非凡热烈的反应中正式开始。</b></p> <p class="ql-block"><b>埔寨火龙以火为魂、以龙为媒,将驱邪祈愿的古老仪式升华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2025年的表演不仅延续了“火海流星”的震撼美学,更以创新设计诠释非遗的时代生命力,成为客家精神与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