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 本篇,自然国地给你补充下黄宗昌的《崂山志》未包含的崂山“十二景“即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等。第(6)个是“那罗佛窟”景象所在的那罗延窟景区。为了详实,自然国地整理了2022年和好友一同去华严寺那罗延窟的照片,与您共享。 自驾游华严寺,沿滨海大道过仰口隧道不远右拐往王哥庄街道返岭后村前广场免费停车,可见法显大师铜像高耸,西侧大师《仙国记》壁画告诉我:东晋时期,年近古稀的法显大师携3同伴西出阳关游历30多国求取佛教真经,比唐玄奘还早230年,年龄也长40岁。1600多年前从斯里兰卡海路归国历经艰难险阻,只剩法显1人生还,乘岌岌破船载取得真经于长广郡牢山(崂山)登陆。 过了售票及检查区,就来到东海观音广场。原本高大的汉白玉东海观音菩萨石雕像竖立在广场西侧,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俯视着浩瀚无垠的东海,背后那罗延山烟雾缭绕。菩萨前面还设置一个大型香炉,香火佛音缭绕保佑着山村渔民出海平平安安!但现在仅剩下基座,不知菩萨到哪儿休养去了。 再前进一层,就来到“华藏(zàng)世界门”。山门上雕刻着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顶部是锻铜铸的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每个花瓣上有打着不同手势的一尊佛,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中部十大菩萨,因为华严宗崇尚“十”这个数字,表示“圆满”。山门下方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沿莲花路上山石阶较平坦,会路过菩萨菩萨骑白象听泉座、木鱼阵及多处摩崖石刻:烟岚高旷、观澜、华峰福地、缘、壮游等。在观澜石西侧就是塔院,为历代主持藏骨处。其中:居中九级密檐式砖塔为首任方丈慈沾大师墓塔,两株苍松环绕塔身盘曲如虬,两侧分别是善和、善观主持的圆寂塔。善和主持俗名为于乐吾,籍贯登州府栖霞县,据考证即栖霞的名人于七。 清初,于七曾先后两次栖霞起兵反清,第二次在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牙山陷落起义失败。于七逃到华严寺, 得方丈慈沾大师冒险收留。逃过一劫的于七拜慈沾上人为师,赐法号“善和”之后继任主持。于七善拳,在螳螂拳界颇受推崇,此处由中华崂山武馆于1991年树立一块纪念碑,题曰《复修螳螂始祖于七墓塔记》。碑文简叙了于七的生平事迹及与螳螂拳之间的渊源。 沿右侧石阶继续登山达华严寺正门,华严寺殿宇是四进院落,依山而筑,每进愈高。参拜应顺时针依次:先三圣殿,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次左右偏殿:地藏王殿和观音殿;再天王阁,对侧出口圆满。华严寺,属佛教临济宗,为崂山中现存的唯一佛寺。寺中藏经阁建在山门上,阁外走廊环绕。登阁远看,浩浩荡荡的大海直入眼底。 在明崇祯时(1628--1644年)明代御史、即墨人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今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宗昌子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整体建筑宏伟典雅,四进院落,有僧寮、殿堂、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1931年,青岛市长沈鸿烈曾为华严庵赠匾,并改寺名为华严寺。华严禅院为即墨城准提庵的下院,准提庵是明万历年间即墨黄氏所建,因古代“寺”、“观”不允许私建,故取名为“庵”。 华严庵最初是明代监察御史、即墨人黄宗昌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创建的,未成而毁于兵燹。清初,其子黄坦继父志施捐出资,准提庵和尚慈沾鸠工施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增建了藏书楼,前后共历30余年,方全部竣工。华严寺宏伟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的建筑艺术风格,为崂山古建筑艺术之最。华严寺依山而筑,共有四进阶梯式院落,每进益高,布局严谨。第一进院内,原建僧舍12间。 第二进为藏经阁,建置在4米高的寺门上,呈方形,木结构架为舌梁式屋顶,是重檐雕甍歇山式建筑;第三进院落为正殿,即大雄宝殿。殿建于清顺治九年,高7米,重梁起架,斗拱飞檐,为砖木结构之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第四进院落为后殿,即大悲殿。殿原建于清顺治九年,内供高3米之观音塑像,故又名观音殿。观音殿和祖师堂皆为无斗拱单檐歇山式建筑,较其他建筑都壮观,故崂山当地有“人工华严寺,神工白云洞”之说。 “文革”时华严寺遭到严重破坏,殿宇、佛像、经书、文物全部被毁。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华严寺进行全面修复,完成了塔院、藏经楼、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共计1380平方米,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古朴典雅风貌。1982年青岛市政府将华严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26日该寺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完华严寺,我们继续往那罗延窟出发。 沿寺右侧山路继续向西南上那罗延山,途中路过很多庞大圆润巨石交叠错落山谷,可能是古冰川遗迹,约1小时左右即可达“那罗延窟”。据载这窟是世界第二大佛教圣窟,宽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数十人。《华严经》有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传说此山洞原本有顶,那罗延佛在此洞修炼成佛时拔地而起冲开花岗岩石层成佛升天,留下通天圆孔。 话说,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自五台山远赴东海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以憨山为别号。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让他建庵,当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将此费全施舍灾民。同年,真可(达观)与弟子为刻藏事来崂山访他,德清逐写下《那罗延窟赠达观禅师》七绝诗:入门一笑见来端,醒眼殊非醉眼看。信手擎来香积饭,劝君于此更加餐。 当年,憨山大师见《华严疏•菩萨住处品》经书说:“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唐代清凉国师曾对此解释说:“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即崂山)也。” 于是,大师披荆斩棘来崂山找寻,终于在东麓沿大海而上的山谷悬崖上找到一处石窟,石窟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 大师进入洞内,见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窟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光线透入窟内,使窟中显得十分明亮,被他称作“佛教世界第二洞窟”。据说,这个石窟原来没有孔,是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了这个通天的佛窟。 从那罗延山上原路下返,我们可再次远瞻华严寺。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重修的,位于崂山棋盘石游览区,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华严寺回到山底停车场约30分钟即到,驾车沿黄海的西岸边公路前行,观赏着惊涛拍岸也观赏着松涛凸岩的美景,不知不觉就转到了滨海大道安全地回家了。 <p class="ql-block"> 【后语】</p><p class="ql-block"> 黄宗昌所著的《崂山志》,未全包含进后评出的崂山“十二景“所在的巨峰、龙潭瀑、明霞洞、下宫、八仙墩、那罗延窟、白云洞、 上苑、华楼宫、北九水、靛缸湾、蔚竹庵等。志中,华楼山是明清必游风景区,因为彼时青岛、崂山都属即墨县管辖,游崂者大都从即墨城出发或归宿,其游览华楼是顺道;另外,游崂者有路到上苑,狮子峰“宾日”也是不可或缺的。</p> 本篇要说明,因明清时(尤指清朝乾隆年间前)北九水地儿没修道路,故难以游览北九水、潮音瀑、蔚竹庵,仅可游外九水;而黄御史《崂山志》提到的其他景点,基本属于倒塌的道观或寺庙或书院(如聚仙宫、黄石宫、海印寺、康城书院等),至今未修复本篇也不赘述。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相关故事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 2025.03.19.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