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读李政涛老师的教育论著《活在课堂里》感悟碎片

云淡风轻

序言 <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生命的具体转化”,教师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教师的样子。课堂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交融的舞台。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活在课堂”,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未来,也点亮自己的生命之光。</p> 书籍简介 <p class="ql-block">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p> 推荐理由 <p class="ql-block">  《活在课堂里》既是一本课堂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一部教师生命成长的启示录。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回答了“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沃土”这一核心命题,被誉为“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的经典之作。李政涛老师以“自问自答”的对话体风格,分享课堂中的“疼痛与喜悦”,既展现了杨绛式的淡然文风,又传递了教育者的谦卑与热忱。这种写作方式让教育理论回归实践土壤,更具可读性与启发性。</p> 经典语录 <p class="ql-block">  《活在课堂里》里有许多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展现了李政涛对课堂的深刻洞察,也传递了他对教师生命价值的敬畏与期待。书中融合了中西教育智慧,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践,被誉为“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我即课堂,课堂即我。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 这句话是全书的核心观点,强调教师与课堂的共生关系。教师的精神状态、生命体验直接塑造课堂的样态,课堂的多样性源于教师生命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教师生命实践的舞台,教师的成长与课堂的生成互为因果。</p> <p class="ql-block">理想课堂的“ 六字诀”:</p><p class="ql-block">1.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让课堂既有意义又有缺憾。” </p><p class="ql-block">2.长:“课堂要有生长感,让学生在‘刨坑’‘攀岩’‘拔节’中向上突破。” </p><p class="ql-block">3.清:“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节合理,指令精准。” </p><p class="ql-block">4.细:“魔鬼藏在细节里。课堂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那些关节点上的小因素。” </p><p class="ql-block">5.深: “课堂要深到思维、情感和审美中去,直抵人心。” </p><p class="ql-block">6.融: “跨学科、跨时空、五育融合,让课堂成为系统性的生命场域。” </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教师需通过课堂实践实现自我生命的进化,将教学视为终身修行。</p> <p class="ql-block">  “对课堂的设计,首先是对教师生命的设计;对课堂的精雕细刻,是对教师生命的精雕细刻。” 课堂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更是教师人格与精神的投射。</p> <p class="ql-block">  “写作是凝固课堂意义的方式,被记录的课堂才能成为永恒的瞬间。”提倡教师通过写作留存课堂的鲜活片段,反思并深化教育实践。</p> <p class="ql-block">  “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 教育以爱为前提,师生情感的互动是课堂和谐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未来课堂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警惕技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在数字化浪潮中,教师需保持科学精神,将技术转化为育人工具而非目的。</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  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教师生命价值与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才能上得精彩。</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不仅仅是三尺讲台,更是孕育每一件伟大事物的摇篮。读着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仿佛听李老师亲切的讲述他在几十年的课堂故事。真诚,温暖,深刻。我们站在课堂上,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不辜负自己,让自己活成课堂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的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体验、实践。他们与老师、同学之间,有着频繁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见解、碰撞思想。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的世界里,“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它如同建筑师为华润总部大楼——俗称春笋大厦所做的精心策划,也如同时尚设计师为潮流服装注入的创意灵魂,更如同华为问界M9车型研发团队对传统设计的突破。课堂,这个看似日常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场所,同样需要设计。如何当好课堂里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p> <p class="ql-block">  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的了解与洞察。这如同建筑师在设计建筑前需要对土地、气候、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一样。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既安全又有趣的课堂。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打破对学生的偏见,也就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特别是在教师眼中特别反感的事情,更要探下身来,深挖究竟。</p> <p class="ql-block">  设计的起点是育人价值。无论是建筑、服装还是汽车,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同样,课堂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这种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需要明确育人的基本标准,明晰开发育人价值的基本任务,形成挖掘育人价值的基本思路。</p> <p class="ql-block">  “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懂得“设计”的教师,才能创造出真正有质量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因此,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个懂得“设计”的好老师吧!</p> <p class="ql-block">  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教师发展的课堂》我阅读得很慢,因为找到更多的共同思想,又是自己的工作的方向,所以在细细品,反复咀嚼。本节内容“不要放弃对读书的信仰”里的话深有触动:</p><p class="ql-block">1.教师最大的“丢脸”,首先是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教师最大的“耻辱”,是读书太少,甚至不如学生。</p><p class="ql-block">2.不要把“读教材、教参和杂志”当“读书”。不要用“微信阅读”替代“读书”。不要用“忙碌”和“劳累”作为不读书的借口。不要匆忙“跳读”,要耐心“专读”。不要离书本太近离自己太远。读书,从来都是一件寂寞的事情,需要广大的内心的寂寞。</p> <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让我在繁杂中立刻清醒。无论有多少裁度教师工作技巧和评估指标,但最根本的尺度,是藏于教师内心的自我尺度。我的内在尺度是什么?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无论困顿顺遂,不遗余力地成长自己,把更好的自己呈现给这个世界。这是我唯一的尺度。感谢这本书,让我定一定,静一静,想一想,更加明晰自己前行的道路,更加笃定阅读是通往未来的天梯。</p> <p class="ql-block">  不辜负课堂,不辜负自己!《活在课堂里》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重复性的劳动,而是教师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艺术。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创作,每一次教学实践都是对自我生命的雕刻。未来的教育之路,我将带着书中“敬畏课堂、扎根生命”的信念,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灵魂共舞的舞台,在平凡的教学日常中追寻教育的诗意与远方。读李老师的书,感觉他不是在书写自己,是在书写每一个教师的课堂经历。有一种你住长江头,我住黄河尾,日日忙碌提升中,活在课堂里。</p> <p class="ql-block">  课堂之美,美在读书。这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读书让你哪怕身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不凡。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书海中,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去体验那些只有读书才能带来的独特感受。让我们一起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品味人生的真谛。</p> 阅读寄语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渡人,亦是渡己。愿你在《活在课堂里》的字里行间,触摸到教育的温度与重量,从此——以课堂为舟,以生命为楫, 在平凡的教学日常中, 抵达不平凡的教育远方。</p> 后记 <p class="ql-block">  课堂即修行,教学即人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让我们借助读书的力量,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去追寻那课堂之美、人生之美。让我们用读书点亮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让生命在知识的海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