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川汽创建者之一陈德志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老红军陈德志上校</p> <p class="ql-block">陈德志家乡河南省信阳市新县</p> <p class="ql-block">陈德志家乡陡山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老红军、川汽创建者之一陈德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铭记先辈荣光,传承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老红军陈德志,这位,我自幼便如雷贯耳的人物,正是这样一位值得铭记和颂扬的先辈。</p><p class="ql-block"> 作为建厂二代,进厂工作四十年来,听闻过很多关于老红军陈德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98 年夏,长江洪水肆虐之时,我费尽周折,寻得老红军陈德志于武汉的电话。拨通后,他热情应答。陈老籍贯河南新县,此地原来属于湖北,与许世友上将是同乡。故而,他带着浓重的湖北乡音,话语虽因口音听得不那么明白,可那洪亮的声嗓,哪像年近八旬的老人呀!</p><p class="ql-block"> 谈及往昔战事,他记忆犹新。在金城反击战中,任思忠任师长兼政委。入朝前韦统泰因病未到职,所以我把调到135师去加强指挥。战斗打响前,带领师前指毅然奔赴前沿,深入一线指挥作战,与兄弟部队协同抗击美韩敌军,那烽火岁月的激战画面,在他的讲述中,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在川汽人的记忆里,他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厂内每一个人的心中。陈德志,一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红军,以副师级干部身份转业后,来到宜宾高压电器厂担任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年代中期,也就是1964年初,工厂面临转型,从生产高压电器转向生产重型汽车。这一关键时期,陈德志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为筹建四川汽车制造厂早日建成,他和其他领导成员,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共谋建设。</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在厂里备受尊崇,不仅仅因为他是老红军,更因为他那颗体恤官兵、关爱工人的心。他的善举,让每一个在川汽工作的人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也让工厂上下凝聚起一股团结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掌握了一些关于老红军陈德志的资料。那些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事迹,那些他为川汽、为员工所付出的心血,都深深触动着我。我决定用手中的笔,将他光荣战斗的一生书写下来。这不仅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敬仰之情,更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川汽的同事和建设者们,了解他的故事,铭记他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为工厂发展殚精竭虑的一生,是为员工福祉倾心付出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相信,通过记录他的故事,能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为工厂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苦难童年 革命萌芽</p><p class="ql-block"> 1920年7月11日,陈德志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陡山河的一个贫苦农家。彼时的新县,尚称经扶县,于1931年由河南的光山、罗山和湖北的黄安(今红安 )、麻城四县各划出一部分行政区域组建而成。这个地处大别山区域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这座绵延于鄂豫皖三省的山脉,犹如一座革命的熔炉,孕育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战士,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出了无数儿女。</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佃农出身的陈德志一家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尝生活的艰辛。他的祖辈们租种着地主几亩山地,一家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所得粮食却寥寥无几。为了维持生计,家中大人还得精打细算,每顿饭都要掺进大量的瓜菜和野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陈德志的爷爷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因长得身高力大,能一口气担起几百斤东西,在乡里被称作“陈百斤”。农闲时,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上山砍柴、采药,然后担到镇上去换点钱,以补贴家用。尽管爷爷兄弟四人都勤劳肯干,但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家庭依然十分贫困,除四爷爷早逝外,大爷和三爷都未能成家。</p><p class="ql-block"> 在军阀连年混战的黑暗岁月,乡村一片萧索。陈德志家境本就贫困,年景不好时生活更是艰难。6岁的他就随父亲到地主家谋生,承担放牛等诸多杂活。天未亮便要放牛,之后还得砍柴、挑水,吃残羹剩饭,睡四面透风牛棚,常遭打骂,童年满是苦涩。</p><p class="ql-block"> 1927年起,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相继爆发,先后创建鄂豫边、豫东南、皖西北根据地。我党领导的革命火种在大别山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 1928年,革命的春风吹进大别山,农民运动兴起。陈德志的父亲加入农民协会,他自己也当上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工作不轻松,要站岗放哨、破除迷信、宣传革命。虽年纪小,陈德志却认真负责,和小伙伴们一起为分田地等革命事务贡献力量。这段经历让他见证革命力量,在心中种下革命种子,指引未来方向 。</p><p class="ql-block"> 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磨练成长</p><p class="ql-block"> 但是,1932年因党内“左”倾错误和张国焘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国民党军队占领苏区后,对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镇压。</p><p class="ql-block"> 在那黑暗的日子里,国民党军队对革命群众的镇压手段令人发指。他们实行“十家连坐”,一家“通匪”,十家同祸,罚款、坐牢、杀头,高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的家,在山里,本就偏僻,却也未能躲过这场劫难。他的父亲和叔叔参加革命较早。父亲一直在农民协会工作,在徐向前同志指挥的红四方面军红28团任排长;叔叔则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部队转移时,他选择回家乡养伤。</p><p class="ql-block"> 1932年的大搜捕,如一张无情的巨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陈德志的叔叔在村前被敌人抓住,一阵毒打后,被残忍杀害。父亲也被投入县大牢,每天遭受毒打。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知地下党和农协会的活动情况,却始终未能得逞。恼羞成怒的敌人,将父亲捆在老虎凳上折磨,关节被压得格格作响,痛得父亲汗如雨下,却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p><p class="ql-block"> 而在此之前,陈德志的母亲已被敌人施毒杀害。婶婶在精神上受到巨大刺激,带着悲愤与绝望,离家而去,从此再未回来。可怜的堂妹,无人照顾,在饥寒交迫中,被活活饿死。</p><p class="ql-block"> 敌人的暴行并未结束。他们闯入陈家,翻箱倒柜,一无所获后,便将怒火发泄在陈德志身上。他们掰开陈德志的嘴巴,打落牙齿,还把口腔和咽喉捣烂。顿时,他的嘴唇整个肿得像馒头,身上地下到处是鲜血,呼吸困难。陈德志一次次昏死过去,又被敌人用凉水浇醒,接着遭受审问毒打。</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陈德志在敌人来搜查的那天,一早赶着牛下山,到地下党组织那里取情报。党组织得知陈德志的遭遇后,十分关心。麻城县委的区委委员四处寻找他,最终在乡亲的帮助下,找到了陈德志,并将他藏了起来。后来,在区委的护送下,陈德志来到光麻县委。县委书记吴长强见到陈德志,听闻他的经历,十分感慨,便将他留在身边。这一年,陈德志12岁,从此正式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在苦难中奋起,向着光明前行。</p><p class="ql-block"> 从1934 年春至1937年夏,陈德志跟随部队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光山、黄安(今红安)、麻城一带,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在那段异常艰难的岁月里,缺衣少食、敌人围剿,都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未有过退缩之意,在战斗间隙,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 抗日战争:英勇无畏</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烽火征程</p><p class="ql-block"> 1937 年,国共合作的浪潮下,江南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德志所在部队被编为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由罗厚福和熊作芳领导。此时,全面抗战的烽火已然熊熊燃起,陈德志满怀报国之志,在艰苦环境中迅速成长。</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 李先念从新四军办事处竹沟出发,带领160余人组成的挺进纵队,肩负起到豫鄂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重任。在前往大别山区行进途中。李先念派周志坚寻找当地党组织,周志坚与正在九里关附近活动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六大队长罗厚福带领陈德志等人相遇了。李先念随即把他们编入纵队,第一团团长罗厚福,团政委周志坚。</p><p class="ql-block"> 1939年8月,由周志坚政委负责带领:2大队长毛恺 、4中队队长张飞鹏 、5中队队长沈文卿 、6中队队长张跃武 等人到憨山寺侦察敌情。位于安陆至孝昌公路憨山寺至张家店之间,路段长四里 。</p><p class="ql-block"> 日军频繁利用公路运输物资,这条公路途径憨山寺,山势起伏、松林茂密,有九十度急转弯,是绝佳的伏击地点。周志坚等人多次侦察,掌握日军行动规律后,决定在此设伏。 </p><p class="ql-block"> 2日,周志坚政委率领二大队三百多名战士执行此次任务,陈德志便是其中一员。凌晨时分,战士们提前在公路旁的草丛中潜伏。夜色渐浓,露水打湿了衣裳,饥饿与疲惫袭来,但大家毫无怨言,静静等待着敌人。</p><p class="ql-block"> 终于,远处传来汽车马达声,日军车队缓缓驶入视野。五辆卡车满载着物资和士兵,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打!”周志坚一声令下,枪声瞬间响彻山谷。陈德志迅速举枪,瞄准敌人射击,他的枪法精准,接连击中日军。</p><p class="ql-block">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有的还未反应过来就已倒下,有的试图还击,却因慌乱而毫无准头。陈德志瞅准时机,将一颗颗子弹精准地射向敌人。经过一番激战,十名日军被歼灭,五辆汽车也被击毁,日军车队彻底瘫痪。</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挺进纵队陶铸政委亲临部队慰问。高度赞扬他们英勇事迹,他们倍受鼓舞,憨山寺战斗,在大别山区威名远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德志抗战纪事:1939年抗日风云</p><p class="ql-block"> 1939年的寒冬,如一块沉重的铅幕,笼罩着大地。新四军第三游击纵队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国民党蒋绍南率部对其发起攻击,局势陡然紧张。</p><p class="ql-block"> 上级命令陈德志在战前摸清敌人的行动计划,为部队的应对争取先机。陈德志深知任务艰巨,却毫无惧色。他与一名战士乔装成商人模样,直奔蒋绍南司令部所在的青石板镇。彼时的青石板镇,人来人往,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陈德志和战士混在人群中,机警地在镇里四处转悠,他们仔细观察着大街小巷的地形,心中默默绘制着地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敌军动向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缜密侦察,他们掌握了重要信息。天色渐黑,两人来到一家酒店稍作休息,次日一早他们便迅速离开。</p><p class="ql-block"> 完成侦察任务后,陈德志与战士迅速返回部队驻地。此时,团首长罗厚福、张体学正焦急地等待着。见到陈德志平安归来,两人心中大石稍落。陈德志赶忙将侦察到的敌军行动计划详细汇报。根据情报,部队迅速布下口袋阵,只等蒋绍南部自投罗网。</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蒋绍南的部队果然进犯。这群乌合之众刚进入我军埋伏圈,便遭遇猛烈攻击。一时间,喊杀声、枪炮声震响天地。陈德志在战斗中冲锋在前,不幸腿部中弹。但他强忍着剧痛,不顾麻木的双腿,继续向前冲,直至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地。</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迅速将负伤的陈德志抬下战场。他的伤口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被安顿在一位农民家中。此时,团首长罗厚福、张体学赶到,看到陈德志伤口肿得吓人,心中满是担忧。当时药品极度匮乏,医生表示必须马上手术取出弹头,否则伤势会恶化。但麻醉药难寻,手术风险极大。陈德志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坚定地说:“只要能挺住,我能行!”</p><p class="ql-block"> 手术时,陈德志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他从幼年起就历经苦难,战火中的伤痛更是无数,这份坚韧让他挺过了艰难时刻。医生被他的坚强所震撼,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陈德志只简单用盐开水和茶叶水洗伤口,稍作休养后,便又准备投入战斗,继续在抗战的烽火中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陈德志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他从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直属队班长做起,在战争中先后担任手枪队副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手枪团分队长,鄂东独立团手枪营营长,新四军第5师14旅41团、42团营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在八年抗战的腥风血雨里,他身经百战,先后 4 次负重伤。他带领部队深入敌穴,出色完成侦察和独立作战任务。有一次,他奉命带领手枪队执行一项危险的侦察任务,深入日军占领区。在日军的严密布防下,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巡逻队,获取了重要情报,为部队的作战部署提供了关键支持。他的英勇表现,受到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的普遍赞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解放战争:屡建奇功</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战役打响,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政令,以6月26日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p><p class="ql-block"> 我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领导同志,按照党中央预先批准的计划,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中原主力一、二纵队,分为南北两路,举行了胜利的中原突围作战。我军的突围方案精心规划,具体如下:突围部队兵分南北两路。北路涵盖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以及第2纵队13旅、15旅的45团,还有359旅和干部旅等部队;南路则由王树声同志率领第1纵队2旅、3旅,以及第2纵队15旅的43、44团组成。这两路部队需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封锁线,分别向豫鄂陕和鄂西北地区挺进。</p><p class="ql-block"> 为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张体学部留守宣化店迷惑敌人,皮定均同志率第1纵队1旅向东出击,突破大别山一线敌人防线,而后进入皖东地区,与苏皖解放区部队会合。</p><p class="ql-block"> 6月26日,李先念司令员将二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召至宣化店中原局。他说道:“依据当前局势,我们必须实施突围,不能再拖延了。”接着又指示:“你带领37团的团、营、连干部前往柳林车站一带活动,选定突围路线。关于突围之事,除夏世厚外,不要向其他人透露,务必严守秘密。”</p><p class="ql-block"> 接到命令后,周志坚赶到37团驻地,将准备突围之事,告知夏世厚团长。</p><p class="ql-block"> 27日,夏团长立即召集营、连干部,途经九里关,抵达柳林附近的周家祠堂住宿。28日上午,在周志坚、夏团长带领下陈德志等营、连来到铁路边名为仙石岩的山上。在此勘察地形,监视铁路线上的敌人,侦察突围路线并选定突破点。站在山上向西望去,远处山峦层叠起伏;近处,平汉铁路如死寂的长蛇横卧南北,封锁铁路的敌军据点一个接着一个。显而易见,柳林车站及附近的何家店、魏家寨已被敌人占领。观察过程中,众人心中不断思索着如何突破这重重阻碍。</p><p class="ql-block"> 周志坚和夏团长、邹顺华副团长等人反复斟酌,初步确定作战方案:三十七团一营越过指定区域后,负责解决何家店、王家村的敌人,随后抢占几处山头,密切监视柳林街;二营则歼灭另外几个村庄的敌人,继而向北拓展,对信阳方向保持警戒,并破坏铁路;三营负责包围柳林车站,力求歼灭驻守敌人。</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37团安排一个班在小庙里持续监视敌人动向。29日,再次前去侦察,发现敌人并无重大调动。下午,李司令与文建武等同志抵达。周志坚向他们汇报了侦察所得情况,并阐述了我们初步商定的作战部署。李司令详细询问了诸多细节后,点头表示认可。</p><p class="ql-block"> 当晚18时,37团在暮色中先行出发,沿着峡谷向西挺进。出发前,周志坚向三营长陈德志:“你们越过铁路后,切勿让敌人过早察觉,等一营和二营通过后再动手,一旦开战,就要强攻、快攻!”</p><p class="ql-block"> 到达青山店时,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简单用餐。</p><p class="ql-block"> 九时许,战斗悄然拉开帷幕,周遭一片寂静,山川大地仿佛仍在沉睡。三营率先悄然摸过铁路,一营、二营随后跟进,敌人毫无察觉。片刻后,清脆的枪声划破宁静夜空,何家店敌人的碉堡在一阵轰鸣中,裹挟着一团火光飞上天空。一营沿用十年内战时“土坦克”攻坚之法,歼灭了何家店守敌,许多敌人尚在被窝中就被缴了械。按照预定部署,守敌被肃清后,一营登上何家店附近高地,警戒平汉路南方;二营占领柳林车站周边高地,警戒平汉路北方;三营则封锁黄庄,令敌人无法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激战黄庄:铁血铸军魂</p><p class="ql-block"> 夺取黄庄战斗打响,陈德志奉命率三营600余名勇士进攻黄庄。彼时,黄庄守敌乃是蒋介石“嫡系”,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绝非易与之辈。</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敌军火力如暴雨倾盆,疯狂封锁我军前进道路。陈德志所率三营,七连与八连在其带领下,如出山猛虎,直扑黄庄。教导员李德清亦率九连,与陈德志紧密配合。他们居高临下,凭借坚固防御工事,集中火力顽强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艰难无比。</p><p class="ql-block"> 敌军子弹似蝗虫般密集,我军多次强攻,皆被强大火力压制,难以前行。陈德志心急如焚,若久攻不下,恐影响战局。危急时刻,他果断组织李、辛二人,欲加强部队突击力量。</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与李先念对话时,语气坚定:“请师长放心,我会尽快拿下黄庄!”足见其决心。李先念叮嘱陈德志,莫做无谓牺牲,另寻破敌之法。陈德志深知,与敌人硬拼代价太大,遂开始思索新战术。</p><p class="ql-block"> 他一边冷静观察敌情,一边组织战士做准备工作。挑选出5名悍勇之士,打造“土坦克”——用桌子铺棉絮,再泼湿,以此抵御敌人火力。同时,找来长竿,绑上手榴弹,制成简易“武器”。</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土坦克”在火力掩护下,一步步向敌阵推进。敌军发觉时,“土坦克”已逼近,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炸得敌人血肉横飞。陈德志紧盯战场,抓住时机,指挥部队发起冲锋。</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李德清教导员率领的九连也迅速越过铁路,占领路西制高点,与守敌展开激烈血战。我军战士勇猛无惧,打得敌人阵脚大乱,四处逃窜。</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激战中,37团各营协同作战,仅用一个多小时,便打垮敌军。共俘虏600余人,缴获骡马50多匹,枪支弹药无数,成功夺取柳林车站及附近要点,为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中原局及中原军区机关所属部队也趁势顺利越过平汉线,向着川道由东向西挺进。</p><p class="ql-block"> 此时,敌人的正规战斗部队从南北两侧赶来增援。一营和三营交替掩护,迅速脱离敌人火力封锁,紧跟大部队一口气奔出数十里。而陈德志等众勇士,在黄庄之战所展现不怕流血牺牲,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永不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同日,王震同志率领的359旅和干部旅,也从武胜关北面的李家寨突破了平汉线。突破平汉路封锁的北路部队,宛如冲向暴风雨的勇猛海燕,朝着敌人重兵布防的桐柏群山和豫西地区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刘峙计划落空后,敏锐判断我军可能于平汉线以西的桐柏山区立足。于是他匆忙调集七个军,在空军配合下,再度对我军发动“围剿”,妄图将我军歼灭于湖北天河口、高城一带。</p><p class="ql-block"> 出乎刘峙意料的是,我军行动迅速,渡过平汉线后,日夜兼程,长驱直入,进展神速。在敌人大部队尚未抵达预定位置时,我军便于7月4日就已进抵天河口、高城一线驻守,成功抢占有利地形。刘峙围歼我军于天河口地区的计划就此破产。</p><p class="ql-block"> 围歼失败,蒋介石气急败坏,再次电令刘峙调集三个军对我突围部队发起追击。还出动大批飞机侦察、轰炸,企图在七月七日之前将我军消灭在唐河口以南的苍苔地区。</p><p class="ql-block"> 我突围部队为摆脱追兵,不顾疲劳,顶风冒雨日夜兼程,抢先占领唐河口,架设浮桥,飞渡唐河、白河,越过豫西平原。当我军抵达内乡和师岗时,遭遇敌整编二十师和内乡保安团的阻击。陈德志奉命在师岗与敌人激战,成功消灭保安团及敌二十师一部,余敌溃不成军,如鸟兽散。蒋介石妄图消灭我军于唐河以南的计划又一次宣告破产。</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仍不死心,继续调兵遣将,对我突围部队前后堵截。为分散敌人兵力,李先念决定北路突围部队兵分两路向西挺进。左路由李先念和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十三旅及十五旅的一个团,经南化塘、漫川关向豫陕进军;右路由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取道荆紫关、山阳向镇安、柞水前进。此时陈德志又肩负起斩关夺隘、攻坚开路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7月14日,李先念率领的左路突围部队,从淅川大石桥胜利渡过了丹江。渡过丹江口后,部队马不停蹄继续挺进。一路上,陈德志又多次打退了小股敌人的阻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勇对敌人前堵后追</p><p class="ql-block"> 7月16日,部队抵达南化塘地区。37团夏世厚团长得知,据百姓所言,昨晚南化塘驻扎了大量部队,是刚从北边开来的。</p><p class="ql-block"> 显然,南化塘已被胡宗南军队占领。夏团长报告敌情后,李司令与文建武、周志坚等人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鉴于南边山峦阻隔无路可走,遂决定取道北边。部队绕过一座山,朝着南化塘镇玉皇顶方向行进。</p><p class="ql-block"> 玉皇顶一带已被敌人占领,敌人居高临下,周围也有敌人活动,形势严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须迅速做出决断,坚决突破敌人防线,才有出路。经过慎重考量,果断作出战略部署:由37团担任主攻任务,全力夺取玉皇山主阵地,以无畏之姿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原局党政军机关和主力部队突出重围提供有力掩护。38团与39团承担侧翼掩护的重任,警卫一营负责强攻,以此牵制敌人的兵力,而45团则肩负起右翼掩护及断后的艰巨使命,随时准备截击增援之敌。</p><p class="ql-block"> 37团团长夏时厚接到命令后,当机立断,迅速派遣三营营长陈德志率领部队插入玉皇山脚下,展开全力攻山行动,目标直指制高点,誓要夺取主阵地。然而,守卫在玉皇山顶的胡宗南部第一一旅加强营早有防备,他们居高临下,凭借着有利地形,当发现山下我军行动时,立刻开枪射击。</p><p class="ql-block"> 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三营长陈德志毫不畏惧,当机立断,集中所有机枪向山顶还击,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精准的火力压制,一度将敌人的嚣张气焰压了回去。但敌人岂会轻易罢休,见我军意图夺取阵地,他们再次集中优势火力,进行狂轰乱炸。密集的火力如同暴风雨般倾泻而下,让进攻的部队一时间难以动弹,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暂时撤退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日15时,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我军17挺重机枪、4门迫击炮同时向玉皇山顶发起猛烈攻击,火力如雷霆般迅猛。在侧翼部队的有力掩护下,37团如猛虎下山般,向着玉皇山主阵地发起了勇猛的冲锋。几百枚手榴弹如雨点般密集地投向敌群,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隆爆炸声,敌人的火力明显减弱。</p><p class="ql-block"> 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战机,担任侧翼掩护的38团、39团迅速从右翼发起攻击。一时间,整个玉皇山硝烟弥漫,子弹如雨点般倾泻,炮弹似流星般划过天际,炸断荒草、引燃岩石,地皮被掀翻,漫山遍野浓烟滚滚。炮声、号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震得群山为之摇晃,大地为之颤动,战斗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37团一营冲在前面的战士们英勇无畏,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即倒下了十几个。一营教导员薛国斌腹部不幸中弹,肠子从伤口流出,可他强忍着剧痛,一面用手将肠子往里塞,一面声嘶力竭地高喊:“同志们,冲啊!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的声音如同洪钟,激励着身边的战友们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 玉皇山坡陡林稀,地势险要,隐蔽极为困难,攀登更是难如登天。然而,二营营长李俊山忍着伤痛,坚定地指挥着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刺刀、枪托一点点地挖出一串通向山顶的小坎子。随后,他当即命令尖刀班踏着坎子攀爬登顶。当尖刀班距离敌阵地只有10米远时,战士们如同猛虎般一跃而起,投出数十枚手榴弹,紧接着趁着爆炸产生的浓烟未散,呐喊着冲入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近身厮杀。</p><p class="ql-block"> 就在二营即将成功夺取主阵地的关键时刻,左侧山崖突然蹿出一股敌人,他们疯狂地用机枪扫射,火力凶猛异常,将二营压得进退两难,欲攻难进,欲退难守。在这危急关头,营长李俊山毫不犹豫地率领一个班向敌侧翼迂回攻击。然而,他刚冲出几步,便不幸中弹牺牲,同去的战士们也全部壮烈牺牲,无一生还。</p><p class="ql-block"> 千钧一发之际,夏世厚亲自率领一营、三营从半山腰奋勇杀来,如同一把利刃般将敌人击溃。一营营长钱运炎见此情景,双眼通红,怒火中烧,他夺过战士手中的机枪,对着敌人阵地愤怒地扫射。随后,他又率领着战士们如猛虎般扑向楼房沟,成功杀退了前来援助的敌人,迅速占领了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刻,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玉皇山顶和两侧山头的阵地终于被我军成功拿下。将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杀开了一条宽达2千米的突破口。李先念当机立断,命令37团扼守通道,坚决阻击敌人,为司令部机关和所属部队的突围提供坚实的掩护。37团的将士们坚守在阵地上,顽强抵抗,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战斗中,45团副团长汪世才、39团副团长欧阳藩、37团1营教导员薛国斌、2营长李俊山等营以上干部牺牲,负伤数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中原部队进驻陕南后,8月1日,团长夏世厚、副团长邹顺华、副团长兼营长陈德志以及教导员李德清,前往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地庙沟接受任务。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等首长宣布,根据党中央指示,我中原突围部队进入商洛,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p><p class="ql-block"> 豫鄂陕二分区成立,巩德芳任二分区司令员,13旅37团团长夏世厚任副司令员,将突围入陕的二纵13旅37团划归其建制,该团3营与原张德胜领导的地方游击大队合编为蓝洛支队(二十二支队) 。陈德志任支队长,张德胜任副支队长,李德清任副政委,蔡德清、王之铎分别担任政治处正、副主任,支队下辖两个大队 。</p><p class="ql-block"> 并指示他们迅速掌控蓝洛腹地的灞龙庙、青岗坪和两岔河,以这几处为中心,向西朝厚子头、许家庙、铺荆公路一线拓展,向东往洛南石门的黄龙铺、金堆城一带延伸,使蓝田、渭南、洛南、商县华阴边境连成一片,尽快与关中地下党取得联系,打通前往陕北的地下交通线,同时积极剿灭地方武装,发动和宣传群众,在蓝田、洛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8月5日,蓝洛支队在商县北宽坪召开誓师大会。随后,二分区副司令员夏世厚带领支队进军蓝洛,支队首战阎山,奇袭灞龙庙,连战连捷,迅速打开蓝洛地区局面。在蓝田、洛南、商县、华县、渭南、临潼六县边界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有力反击敌人“清剿”,把蓝洛地区建成稳固的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21日,二十二支队长陈德志和李德清副政委,率领一个半连的正规部队及数十名游击队员,身着单衣,一路小跑,于鸡叫前后从洛南县秦古岭、凤凰山出发,天蒙蒙亮时到达华台子,随后跋山涉水出西涧峪,行军七十余里,下午三时抵达高塘与敌军激战。得益于地下党员白雪亭、刘进茂的配合,二十二支队迅速占领高塘镇,缴获步枪30余支、手枪2支及诸多军用物资后胜利返回。</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华县当局因二十二支队行动而惊慌,高塘保警队队长纠集保警队员50余人、国民兵500余人进山剿匪。二十二支队获情报后,与游击队在西涧峪贼道口高山密林设伏,游击队员乔装待命。</p><p class="ql-block"> 保警队长邀功心切,率少数人深入,向扮成铁匠的游击队员问路。行至黄土包时,二十二支队及游击队发动攻击,枪炮声、喊杀声四起。保警队长腿部中枪落马,其贴身护兵死伤、逃散,他本人也被击毙。后续保警队和国民兵闻声弃械逃命,战士和游击队员追击至石门收兵。</p><p class="ql-block"> 此次黄土包伏击战,二十二支队战绩显著:击毙敌军11人(保警队7人、国民兵4人 ),伤敌多人,俘敌百余人,缴获枪支百余支、子弹数百发。但游击队员陈炎照身负重伤牺牲,二十二支队副队长张德胜也在三打高塘战斗中牺牲 。10月初,二十二支队第三次袭击高塘,经三打高塘,二十二支队及西涧峪黄土包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发电,通令嘉奖蓝洛支队。</p><p class="ql-block">蓝洛支队进入蓝洛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大荆镇东峪红崖寨一带是其活动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陈德志在寨下一个隐蔽的洞内居住,党组织委派一户赵姓家人为他送衣送饭。因陈德志脸上有麻子,内部人叫支队队长;村民们大多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偶然见过面的,喊陈队长-陈大麻子;居住的地方叫红军洞。</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困难时刻,群众积极支持革命事业,红军洞的故事谱写了军民一心坚持对敌游击战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老红军陈德志在当地党史办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寻找曾经战斗过足迹。</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德志率部参与反攻中原战斗。他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34旅101团副团长,中原独立旅2团副团长,江汉军区独立旅2团副团长、3团团长等职务 ,参加光山北向店阻击战,京、钟、随县战役,以及攻打安陆、应山余家店、宋河、花园和解放武汉等诸多重要战斗,多次承担攻城重任,屡立战功,为恢复江汉解放区、解放湖北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从1947年12月至1949年4月的一年多时间里,陈德志率部转战千里,指挥大小战斗十余次,战绩斐然。他不仅在诸多战役中表现英勇,还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经过五天五夜激战攻克荆门,歼灭敌人9000余人,生擒国民党79军军长方靖,这是陈德志在战争年代俘获的级别最高的国民党将领。</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湖北军区成立,湖北独立1师师长齐勇,陈德志任湖北军区独1师3团团长。6月,湖北军区独1师、2师南下,配合四野部队进军大西南。陈德志率三团参与解放兴山、秭归等地战斗,配合四野攻打万县、梁平,奇袭凉山,为解放大西南再立功勋。进军途中,面对宋希濂部队等国民党残余力量,陈德志凭借丰富作战经验与出色指挥才能,率部与之周旋作战,推进解放进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建国之后,奉献不止</p><p class="ql-block">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陈德志的戎马生涯也暂告一段落。从1933年到194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陈德志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身负重伤9次。他曾亲眼见过身边战士的伤亡,大大小小有十多处伤。看着战士们身上凹凸不平的疤痕,不禁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杨顺芳同志在宜昌解放后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8月20日,在共同的革命理想感召下,经组织牵线搭桥,陈德志与杨顺芳结为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陈德志奉调到中原军区干校短训,12月由组织选送进入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学习,专修联合兵种指挥专业。1952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中南军区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成陆军第54军,下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p><p class="ql-block"> 军长丁盛,军政治委员谢明,副军长吴瑞山,军政治部主任谢家祥。第130师师长蒋润观,师政治委员姚国民,副师长韩怀智,师政治部主任耿青,师参谋长陈德志;第134师师长张晓冰,师政治委员兰文兆,副师长邹昌茂,副师长韩风。</p><p class="ql-block"> 第135师政治委员任思忠,副师长韦统泰,师参谋长耿志刚。</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中旬,陈德志参加了54军团以上干部大会,根据军委命令,54军将入朝作战。</p><p class="ql-block"> 1953年1月,陆军第54军奉命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由于135师师长韦统泰因病在武汉休养,无法到部队任职,为了加强135师师领导班子,经军党委会研究,报上级批准,陈德志调任54军135师副师长。</p><p class="ql-block"> 1953年1月2日,135师副师长陈德志带领先遣人员随丁盛军长去北京接受任务,130师副师长韩怀智,134师副师长韩风各带本师人员,一同居住在北京大栅栏门-香春饭店。</p><p class="ql-block"> 1953年,响应党的号召,他率部赴朝作战。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参加了1953年7月的夏季战役。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他毫不退缩,与战士们浴血奋战,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3年11月,韦统泰病愈后,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54军第135师师长,在师部,韦统泰与任思忠、陈德志、耿志刚等师领导热情拥抱,欢迎他归队任职,大家谈起刚刚结束金城反击战,停战协议已签署,终于迎来这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红军、川汽创建者之一陈德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德志:跨越时代,从烽火征途到建设坚守的大半生</p> <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受国防部委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志愿军政治委员李志民上将,于朝鲜平壤主持了一场少校以上干部的授衔仪式。</p><p class="ql-block"> 彼时,身为老红军、志愿军第 54 军第 135 师副师长的陈德志,在此次仪式中被授予上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二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 1957 年 1 月,陈德志的工作有了新的调动,他出任 54 军第 130 师第一副师长兼任参谋长一职,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图1、1957年1月,陈德志调任54军第130师副师长兼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10日,志愿军第54军少校以上干部会议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左四、陈德志上校</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霍烈昆、左二师政治部主任支万鉴上校、左三副军长韦统泰大校、左四副师长陈德志上校、左六130师师长董占林上校、左七135师师长韩怀智上校、左八军副参谋长黄传龙、左九军干部部长宋世永大校、左十军参谋长肖剑飞大校、左十一军政委谢家祥少将、左十二代理军长欧阳家祥少将、左十三军政治部主任李斌大校、左十四王焕忠上校、左十六134师师长白斌大校、左十七135师师参谋长耿志刚上校、左十八刘建邦</p><p class="ql-block">二、三排综合,左一陈述中校、左二师政治部主任刘润泉中校、左四388团长成得禄中校、左七389团政委张文阁、左十六郝子义、左十七副师长范朝运、左十八王文英、左十九404团团长张进中校、左二十二赵希武、左二十三蒋述启少校、左三十二军组织处处长张示心上校、左三十三张继臣、左三十四王玉珉、左三十六何振浪</p><p class="ql-block">四、五排综合:左四军炮兵团团长刘遂山少校、左八王传隆少校、左九师后勤部长吴振坤、左十一388团政委李永泽少校、左十二贾理少校、左十四韩凯、左十七副团长郑金海少校、左十九周云飞少校、左二十400团团长赵举中校、左二十四134师401团政委朱志伟、左二十五史桂先、左二十六张子高、左二十七李晋爱、左三十六李蓬舟、左三十八董崇仁、左三十九刘际洲</p><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批归国部队即将撤军之际,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于平壤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送志愿军归国代表大会。彼时,130师副师长陈德志,引领着本师十余名代表,踏入这庄重的会场。</p><p class="ql-block"> 与会者云集,朝鲜党、政、军的领导们,志愿军总部及各军、师代表,还有朝鲜军队、地方代表,约千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此刻盛会。</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7月,志愿军第54军麾下的第130师与第135师,踏上了从朝鲜撤军的归程。</p><p class="ql-block"> 根据国防部的命令,部队有了新的驻防部署。第54军军部定驻于重庆市中区,第130师驻防川西雅安,早在5月,第134师便已调往甘肃,而第135师则驻防江津。</p><p class="ql-block"> 陆军第130师于7月底全部到达驻防地点,135师运抵江津时,师长徐立树腿部负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军领导由武汉乘船于8月1日,到达重庆军部,从朝天门码头到军部驻地,沿途受到重庆市领导和群众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4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25日至9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 54 军于四川省重庆市隆重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第130师党代表在师政治委员耿青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历时 27 天,规模可观,到会代表 357人,另有 289名列席人员参会。</p><p class="ql-block"> 会议紧紧围绕贯彻 1958年5月至7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展开,严肃且深入地对教条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进行了检查、揭发与批判。同时,全面总结了部队入朝作战5年多来的工作情况,回顾历程、汲取经验。</p><p class="ql-block"> 大会期间,代表们充分讨论、酝酿,民主选举产生了由14人组成的中共 54军第二届委员会。在二届一次全会上,进一步选举出书记、副书记,并组建了由 7 人构成的常务委员会。当时,军政委谢家祥因进校学习,经大会选举,军副政委汪易担任党委副书记。后经成都军区党委批准,常务委员会成员确定为丁盛、汪易、赵文进、韦统泰、李斌、黄传龙、王焕忠 7 人 ,其中丁盛任书记,汪易任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130师副师长陈德志,率领一批转业干部,投身宜宾高压电器厂。在那里,厂长邓吉庆、党委书记陈德志、副厂长黄新寿、党委副书记赵德明(1962年调綦江齿轮厂任党委副书记),以及厂长办公室主任王永志、党办主任裘如岐(原师民运科长,后任党委副书记)等,共同开启了新的工作篇章,续写着别样的奋斗故事。</p><p class="ql-block"> 54军部队转业干部到宜宾高压电器厂工作的还有:</p><p class="ql-block">130师师部机关:方仲廉(原师宣传科、厂秘书科科长)、张汉文(财务科科长)、吴勇(师机要科)、沈振发(副师长秘书)</p><p class="ql-block">388团转业干部张连、李平、魏福山、王卓仁、李向荣、朱文,后续…</p><p class="ql-block">389团转业干部刘青、贾风魁、郭兵、冯桂友、李庆珍、胥凡,后续…</p><p class="ql-block">390团转业干部宋贵臣、王惠卿、齐国友、贾文友、唐庆安、莫医生(团卫生队,厂医院),后续…</p><p class="ql-block">炮团转业干部刘茂庆,后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5师405团转业干部曹成林</p><p class="ql-block">135师404团转业干部高崇善</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其他的转业干部</p><p class="ql-block">董心田任厂总务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根据国家规划,计划新建电器开关厂、高压电磁厂、电器大线厂和高压电器厂这四个厂。建厂之初,管理人员仅40余人,多为第130师转业干部,仅邓厂长与黄副厂长来自原电器厂。</p><p class="ql-block"> 新厂亟需大量工人,按照四川省劳动局安排和厂党委分工,相关人员负责招工,先后在沈阳、泸州、南部、江安等地招募,1959年在陈德志协调下,于重庆接收第135、134师约200多名转业干部和复转军人。经约半年招工筹备,全厂约有2300人。</p><p class="ql-block"> 1962 年,工厂业务调整,进行了精简下放,此时员工约1300人 。期间有部分干部和职工自动选择其他途径离开高压电器厂,如李庆珍调内江锻压厂,旭凡调成都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4年后,从部队又有一批干部转业到宜宾高压电器厂工作,此时,开始转型重型汽车建设和生产,其中有:</p><p class="ql-block">师部干部王荫三、王万荣、周星祖、李铁生、卿录全、邢希祥、赵恩普等人。</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电器厂转产生产军用越野车,并另组建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他带领全厂职工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很快完成了搬迁和转产任务,受到西南局、四川省领导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德志受到严重冲击,但他始终坚信党、坚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原则,顽强斗争。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1981年初,他担任湖北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湖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 1984年1月离职休养后,他依然关心国家建设,积极参与湖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活动,撰写革命回忆录,总结历史经验,教育后人。</p><p class="ql-block"> 2000年2月10日5时46分,陈德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昌不幸逝世,享年80 岁。</p><p class="ql-block"> 陈德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该文暂时打开,后续还在编辑中,文中错误难免,欢迎提供意见和建议,以作进一步补充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