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郭璞文化节在郭璞故里闻喜县上郭村开幕

云游四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3月8日,第三届郭璞文化节在郭璞故里闻喜县上郭村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郭璞后裔参加了文化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水鼻祖郭璞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276-324)字景纯,晋代闻喜人,祖居上郭村仁义堡。郭璞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游仙诗命名的作家,其赋被誉为“东晋之冠”、“魏晋赋首”,郭璞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注释《山海经》、《尔雅》、《楚辞》、《水经》、《方言》、《穆天子传》、《三苍》等一系列中国古典文献;是中华九千年神怪神话传说的拓荒者、传承者,在易学上他首先把阴阳五行引入易占,创著了《葬书》,从理伦和实践两个方面完善风水文化,并用他的堪舆学观点,规划设计督建了温州古城。创建郭璞文化产业园,是全国及世界民众雅俗共赏的辉煌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郭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堪舆学鼻祖郭璞的故里,地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文物颇为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引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总有考古新发现!而这次新发现的奇特之处在于,同一个国保遗址-闻喜上郭遗址,居然同时发现了仰韶和周代的遗存,而且都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仰韶石雕蚕蛹,其意义自不必说,其距今至少5200年前,坐实了西阴遗址蚕茧的可信度。面出土的春秋早期60多块陶范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铜炼渣、雕刻刀具和大量的板瓦、简瓦、瓦当等,表明这是一处两周时期包含有城址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证实上郭古城址就是与晋文公等晋国君主密切相关的一古曲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说到山西的来源,就得从西周初年的晋国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更刻满三晋风云,恢弘且凝重。7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在山西闻喜上郭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出土了仰韶时期的石雕蚕蛹,还出土了春秋早期大量陶范,证实了闻喜县上郭村与邱家庄一带,埋藏着两周时期古城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上郭古城址是古曲沃城“铁板钉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考古成果的问世,晋国故土上“曲沃代翼”的历史和故事越发饱满了起来,历经千年之后早已被毁的都城,在考古工作的求真探索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曲沃到底有多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是晋国霸业的跟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何一个考古遗址对于晋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切,得从晋国历史说起,在其发展的转折点中,不可规避的有几个词,“曲沃桓叔”“曲沃代翼”“小宗灭大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不妨将时间瞬移到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昭侯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后来这支属于晋国君侯旁系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在曲沃武公38年(公元前678年)取代了晋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该地区是“河东郡闻喜,故曲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届2022年四野考古技术培训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省著名考古学家,也是闻喜上郭古城和邱家庄墓群的项目领队田建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昔日这片土地之下,就是晋国的第二大都城一曲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郭古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闻喜县桐城镇上郭村与邱家庄之间的鸣条岗上,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就在邱家庄、上郭村一带的鸣条岗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出土“荀侯”匜、“贾子”匜、“刖人守囿”挽车等珍贵文物,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今持续开展的考古工作,对晋文化深入研究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说上郭古城址就是“古曲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沃代翼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弥浸着,曲沃的城池遗址也成为大家口中那个“神秘”的地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田建文介绍,2020年,考古工作者事先调查发现了上郭古城的形状,面积约40多万平方米。2021 年配合山西省文物局首届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举办,发掘了位于古城西北角面积250平方米的居址区,发现了仰韶和周代两个时期的遗存,特别是出土春秋早期60多块陶范及铜炼渣、雕刻刀具和大量的板瓦、简瓦、瓦当,表明这是一处两周时期包含有城址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范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模具因为在古代,是需要用模范浇铸法来铸造青铜器的,“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然后,用泥块压到模子上题出“外范”,并制作一个“内范”,最终将铜水浇灌其中。在古时候,这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调动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才能进行制作的营生。用田建文的话说,晋国的铸铜业,都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绝对属于“国营”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在侯马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晋国作坊遗址,出土铸铜器的陶范有3万多块,为晋式膏铜器铸造技术和工艺提供了典型的标本。但是,本次在上郭遗址发现的陶范,可以迫溯到春秋早期,比侯马出土的陶范至少早了200年之久。也由此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有大型的都邑,有大型的铸铜遗址,这不是一般的聚落。”田建文表示,陶范是国家机械化生产水平的象征,可以说早在200 年前,上郭遗址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就像我们现代社会一样,迈入5G时代。上郭城址陶范的出土,也同样证实了这里曾经就是那个晋国的第二大都城--古曲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田建文就断定上郭遗址可能就是晋国重要都邑“古曲沃”,如今再加上今年发掘出土的一千余块陶范和与铸铜作坊有关的遗物,表明这座古城肯定就是“古曲沃”。反过来说,这样一个春秋早期的考古发现,如果不是“古曲沃”,会是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沃代翼”、晋献公兼并邻国、“骊姬之乱”和晋文公开辟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霸业等,都与此息息相关,这在晋文化研究史上的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郭村出土一枚石雕蚕蛹坐实西阴遗址蚕茧的可信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古的魅力,就是通过每一件出土物,来推测历史,寻找真相。在闻喜上郭遗址中,同样充满“惊喜”,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更是发现了西阴文化和仰韶时代晚期的遗存,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有人类先辈生活过。更为甚者,还发现了一枚距今5200年前的石雕蚕蛹,更是坐实了西阴遗址蚕茧的可信度。这枚石雕蚕蛹,呈椭圆状,两头尖,中间宽,长2.8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螺旋状的花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精美,尽管时隔5000多年,但看上去却萌萌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或许你会好奇,一个石雕蚕蛹有什么“惊喜”的?会不会是古人家中的小摆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得从1926年说起,有着“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上郭西略偏南10余公里的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半枚碳化蚕茧,他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址的发掘》写道:“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记;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当着我最初发现它的时候我知道这意义很重大,就非常注意这件事。但是我没找着第二个。”这枚蚕茧极其珍贵,目前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室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近百年内,运城盆地再也没有出现过史前蚕茧的踪迹。直到2019年、2020年、2021年,山西夏县师村遗址陆续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和一枚陶制蚕蛹,其形状大小如枣核,形态逼真,引起学术界的泛瞩目。据鉴定,最终被证实为距今6000年的遗存,也成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蚕蛹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上郭遗址也出土了石雕蚕蛹,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养蚕了,而且蚕蛹、蚕茧传承有序,也坐实了西阴遗址蚕茧的可信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往,我们在墓葬考古中,总能发现墓主人身穿绫罗绸缎,但是当时的丝绸是怎么来的呢?这也是个未知数。现在石雕蚕蛹的出现,就说明黄河中游的先民们,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养术,这也为今后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田建文说,绛县横水西周俪国墓地出土的丝织品“荒帷”即棺罩,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的模仿;而《诗经·唐风·扬之水》是两周时期晋国的诗歌作品,穿在年轻女子身上的“素衣”“朱爆”“朱绣”都是丝织品;同时期魏国的《诗经·魏风·十亩之间》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之句,生动地记述了青年女性在桑林里欢欢喜喜采桑的情景。从史书记载到考古实物佐证,都充分说明了山西南部在先秦时期存在着发达的丝织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以及被证实的“古曲沃”,再现了山西五千多年的山西文明史。据了解,田建文等众多考古工作者未来还将进一步从西阴村、师村、上郭、西王村等典型遗址入手,以华北平原的枣园文化为切入点,以蚕茧、蚕蛹组成的丝织业为突破口,结合当地燧石、食盐、铜矿、铁矿等优渥的自然条件,和特征鲜明的玫瑰花纹彩陶,来探寻和研究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西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璀璨,而未来可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曲沃桓叔、到曲沃庄伯、曲沃武公经子孙三代的努力,完成了曲沃代晋的过程,之后迅速强大,为后来晋国称霸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曲沃所代表的区域一直在不断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推出的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田建文的研究文章,从历史古籍记载、出土器物、墓志等多方面,辨析古“曲沃”所在地,并提出强有力的论据证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刖人守囿:上郭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刻燕子的奴隶啊,你是否依然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闻喜之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111年,是汉朝的元鼎六年。这一年,46岁的汉武帝刘彻进入人生的盛年。两年前,他到黄河和汾河交汇的汾阴雕(位于今山西万荣)祭祀了后土,并命人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两年后,他为北征匈奴的事再次进入晋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途经桐乡县时,他突然接到官军攻破南越国的胜利战报。传五世、历93年的赵氏南越至此归汉,大喜之下,刘彻当即改“桐乡县”为“闻喜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刖人守囿六轮挽车·西周高:9.1厘米。长:13.7厘来。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正是明媚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5月,闻喜的又一个春天,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数名考古队员进入闻喜。他们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叫“上郭”的村庄。从1974年开始,这已是第5次考古发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村北一处打麦场,他们收获了喜悦:七个月的发掘,共发掘两周时期墓葬36座,发现927件各类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叫“刖人守囿车”的青铜器。这是古代贵族时时把玩的一个青铜玩具。这是一段被残肢的奴隶看守王族苑囿凝固的残酷时光。它甫一面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一个注定无法忘记的年份。8月30日,上郭村北口,编号为“89WSM7”的墓葬,已经到了清理墓底的时候。本来,这里位于村口,出土什么东西,都逃不过村民们好奇的眼睛。但那天,恰巧是县城赶集的日子,村民们大都去了15公里外的县里。空空荡荡的考古工地上,只有工地负责人、考古专家张崇宁和两个技工、两个民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处竖穴土坑墓,墓内有一棺一椁,均已坍塌,人骨架也朽尽。清理,慢慢进行中。突然,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出现在张崇宁面前。这是一辆六轮小铜车,体积并不大,小巧到可以放在手掌上。小铜车底部朝上,车门、车盖均已锈死,一个车轮掉在一边。细细清理,圆眼尖喙的小鸟、顽皮可爱的小猴子、振翅欲飞的凤鸟、俯卧休憩的老虎、顾左盼右的熊罴·····车上的十余个小动物渐次露出真容。车子承载的,仿佛是一座动物园!更稀奇的,是车门上还挂着个小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东西太奇怪了”,满怀惊喜的张崇宁一边清理,一边庆幸:幸好村民们都赶集去了,否则肯定会围过来看稀罕,这件文物的安全可就堪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从考古队进驻上郭村以来,文物贩子、盗墓者们也纷纷盯上了这里,连村民们都每天打听,看考古队到底挖出了什么好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古队在上郭村租了一户小院,房东在县城工作,家中平时没人,考古队员住在这里倒也清静。但院子独门独户,工作期间大家都要去工地,家中没人不说,存放文物的设备只有一件不大的铁皮箱,一个人就能搬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何保证文物安全,成了最大的问题。就在当天,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位领导去夏县出差路过闻喜,顺路来上郭村找张崇宁,询问发掘进展。满心欢喜的张崇宁把这件“宝物”取出。面对这件不同寻常的青铜器,这位领导也是吃了一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当即决定,由张崇宁亲自携带,立刻送往太原妥善保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张崇宁已经在发掘现场工作了几个月,现在要送文物回太原,可自己的工作证和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发掘证,却想不起放哪里了。如果带着这么重要的文物,又没有任何证件,怎么证明文物的来历呢?如果被怀疑是文物贩子,那可真是百口莫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过闻喜的领导突然想出个主意,他让张崇宁一上火车,就去找乘警“自首”,让乘警妥善保管文物,把自己拷起来,等火车到了太原,再给考古所打电话,让考古所派人来接。最终,张崇宁没有被拷在火车上,因为他的工作证,还是找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第二天,在1989年夏季的热气蒸腾中,张崇宁带着前一天刚刚出土的青铜六轮小车,踏上了驶往太原的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当时的职务,张崇宁是没有资格坐。卧铺的,但这次情况不同,带着珍贵文物,按规定可以坐软卧。他上火车后,便拿着工作证找列车长说明情况,但当时车上已经没有软卧了,车长给他补了一张硬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刚刚坐定,周围的几个人便和他闲聊起来,不知怎么,话题慢慢转到了他送往太原的文物上。最后他才知道,原来这几位都是便衣警察。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崇宁都忍不住发笑,“如果当时说不清楚这件青铜器的来历,麻烦可就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崇宁紧急带回太原的这件青铜器,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刖人守囿六轮挽车”,位列山西博物院“十二国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别致的青铜器物,精美程度和设计之巧妙,超出想象。青铜小车是厢式六轮车,经测量,通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有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其造型小巧玲珑,放在手掌就可以单手托起,不仅能挽环牵引,还能手推转动。除六个车轮外,车厢两扇顶盖可以开启。盖顶上,嵌有一只顽劣调皮的猴子作为捉手,提起猴身,便可打开厢盖。小猴周边,围绕着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一件小型的器物,采用阴线雕刻、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居然聚集了多达20多个动物形象。其中,光猴、虎、鸟等立体动物形象就有14个。构思奇特、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的构件,可以活动的部位多达15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守围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顶部的小鸟内部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顶针装置,只要用嘴一吹,这几只小鸟就旋转起来。为什么一个简易的顶针装置就能使小鸟自由转动?探秘继续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新发现终于浮出水面:当时的工匠在小鸟内部灌了铅,使其重心向下,最终落在下面的顶针上,这样上轻下重,旋转起来自然非常灵活。后经专家考证,这四只小鸟,应该就是我国“候风仪”(又名“候风乌”)的老祖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仔细端详这件精致的器物,考古人员的目光,最终落定在站立于小车左侧门扉的小铜人身上。这是一个头戴尖帽、失去左脚、右腿站立,手拄拐杖的裸体小人。他右手紧紧抓住门闩,门栓从右臂腋下穿过,可来回穿插,控制门扉的开闭。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当时无休止的战争中,他是一位在战场上伤残的士兵,还仅仅是一位普通的残疾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终于在古籍《周礼·秋官·掌戮》中找到了相关记载。但查到的文字带着浓浓的血腥味。《周礼·秋官·掌戮》记载,当时有五种刑戮。其中,“墨者使守门”,是让受了面额刺字之刑的人守城内的门户;“劓者使守关”,即被割掉鼻子的人到王畿远处守关口之门;“刖人使守囿”,即让受到锯足刑戮的人,守动物苑囿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刖刑”即断足,是砍掉受刑人左脚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残忍刑罚。囿即苑囿,是古代帝王、贵族饲养禽兽的园子。这句话意思是说,让受过刖刑的人看守饲养着禽兽的园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聚集了猴子、凤鸟、老虎等动物的青铜器,仿佛就是一座微缩的囿苑。它不但说明青铜断腿小人是一个被施加了“刖”刑,替贵族看守园囿的犯人或奴隶,更印证了西周时确实存在“刖”这种残酷的刑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法,如墨、劓、刖、宫、大辟和膑刑。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曾被庞涓陷害,处以去掉膝盖骨的膑刑,故称孙膑;《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则受过宫刑,肉体和心灵都备受摧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刖刑的记载,最著名的要算“履贱踊贵”的故事。故事是说,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施行暴政,滥施刑罚,百姓因为一点儿过失,就被官府砍掉了脚,成为残废,民众怨声载道,朝中大臣因为惧怕齐景公的暴虐都不敢直谏。齐国宰相晏婴看在眼里,总想找机会劝说齐景公。晏婴的家住在闹市,房子陈旧,地势低洼潮湿,周围都是商家,非常吵闹。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婴说:“你身为相国,却住在地势低诖的老房子里,又是闹市区,每日叫卖声不绝于耳,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在僻静的地方给你盖了新房子,你快搬过去住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晏婴笑着对齐景公说:主公的好意我领了,但家我不能搬。齐景公感到不解,问道:你为什么非要住在这低洼的闹市区呢,难道有什么好处吗?晏婴回答:家住在低洼的居民区,可以亲身感受平民的疾苦。身处闹市,可以了解市上的行情。齐景公又问:那你说说市上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贱?晏婴不假思索地回答,清代类似刖型的刑罚自然是履贱踊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履是普通人穿的鞋,踊是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一说就是“义足”。晏婴趁此对齐景公说:国家滥施刖刑,很多人稍有过失就被砍掉了脚。被砍脚的人多了,就造成“履贱踊贵”的现象。被砍掉脚的人大多是青壮年,失去了脚就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样对发展生产不利。更严重的是,一旦别国来侵犯,他们不能上战场杀敌,那么,谁来保卫国家呢?晏婴的一番话让齐景公恍然大悟,下令废除了刖刑。闻喜上郭墓地发现的刖人守囿挽车,再现了春秋时期,贵族和奴隶天差地别的地位和判若云泥的生活。这件精巧的青铜器,不论铸造工艺还是机械制造水平,都堪称西周时期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印证了贵族的奢靡和奴隶的悲惨:它是一件贵族的把玩器,或是贵族收藏珍贵小饰品的珍宝盒。它也被称作“看器”-考古中,这类专供玩赏的小型青铜器时有发现,精致,小巧,器形多样,有的还有铭文--但刖人守囿车,当之无愧是所有同类器物中最为华美的一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华美的后面,是斑斑血泪。我注意到,在“刖人”背部,有一只单线条刻的燕子图案。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我不知道那位高高在上的贵族,为何要把一只燕子刻在遭受刖刑的奴隶背上。难道,是为自己享用的苑囿再增加一种鸟类?或者,是为了在这位奴隶身上故意打上一种表示占有和隶属的烙印?而我更愿意一厢情愿地相信,这只燕子,寄托了刖人渴望自由的希冀,一种对不公命运的内心反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刻燕子的奴隶,守在王的苑囿门口;背刻燕子的奴隶,一只脚已被王砍断;背刻燕子的奴隶,肉体和精神继续被王家摧残;背刻燕子的奴隶,侮辱之上,再添一重新的侮辱;背刻燕子的奴隶,躯体被残肢,精神被践踏,你的内心,难道还渴望像燕子一样展翅飞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是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国宝级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在闻喜?如前所述,“闻喜”因汉武帝闻南越大捷而得名。在此之前的两周时期,闻喜属晋国古曲沃地域。而在古曲沃地域,曾经发生过充斥着阴谋诡计和漫天杀戮的“曲沃代翼”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6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翼城和今曲沃交界处的“天马一曲村遗址”,发掘了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上万件。闻喜上郭墓葬,与晋侯墓地基本属于同一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此及其他史料可以断定,刖人守囿挽车的主人,毫无疑问是古代晋国贵族。上郭墓地中,不但发现隶属晋国风格的大量文物,甚至还发现了原本属于荀国、贾国、陈国的青铜器。这其中,牵涉到爱恨情仇,牵涉到王族争斗,牵涉到众多历史风云人物。而这中间的曲曲折折,是另一篇文章中的故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摘自《文博山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历二月二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和“开笔节”。这天是天上主管行云布雨的龙抬头的日子,时值惊蛰前后,天气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人开始春耕,企盼春天的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节源于远古时代的伏羲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武王,历代沿袭2800余年至今,仍为官府和民间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民俗颇丰,理发剃头谓鸿运当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吃猪头叫吃龙食,谓一年家境殷实;吃春饼会一年家人无病;吃面条叫扶龙须,一年全家和顺;吃馄饨吃饺子叫抚龙眼晴耳朵,全家人会眼明耳聪。这一天南方多放龙灯、划龙船,北方则多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抬阁、扭秧歌、舞蹈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王清收藏郭璞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历二月二纪念郭璞开笔典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文人、教书匠二月二这天主要是举行隆重的开笔典礼,二月初三日是文昌诞辰日,文昌又名文曲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科举功名利禄的神,为读书人的崇敬,元仁宗延祐三年称文昌帝君。每年的二月初二日,文人雅士为求科举登第,都要参与这天隆重的祭拜孔子活动,给文昌帝君敬香跪拜。儿童入学也在这天举行开笔礼即入学礼,在藉学子每年的二月二,一则开学二则行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以求取得好学绩。祭孔之后学子们接受家长或师长赠赐的文房四宝笔墨砚,而后有序入住,师长授课学子聆听作记录。仁义堡外举行文艺表演,许多小摊贩也来凑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于西晋司马炎咸宁二年丙申猴年(公元276)生于晋河东闻喜县上郭村仁义堡,卒于东晋明帝司马衍咸和二年甲申猴年(公元324)葬于镇江,享年49岁。郭璞少年聪慧好学,博智多谋,且写得一手好字,惟性情孤僻,喜好研究古文奇学,在私塾先生导引下读完了外公裴氏家藏的数千卷历代名著,在母亲保护下,将时任明帝都令使的父亲郭瑗所赐宫中奇书运至汤王山书堂。专心諸傳說所多会則竟書莊你记研读,又拜隐居河东的大师郭公伟,得青囊九卷奇书,认真细读,并与恩师同在仁义堡开班收徒,同讲易学和五行,开始创作诗、赋,注释名著《山海经》、《尔雅》、《穆天子传》等,这年郭璞16岁,时值司马衷元康二年公元292年,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日由郭璞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开笔仪式典礼,依贯例祭拜孔子并向学子们赠送了文房四宝,堡外举行了各种文艺表演,同时在堡外设摊点,服务学子、学生家长和前来祝贺的,观看的亲朋厚友们的生活,这个活动郭璞搞了十余年,匈奴人刘渊在平阳称帝,郭璞才停课,离闻南下,古人认为郭璞是龙的人间投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纪念这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师龙的传人,我们上郭村将于2023年润二月二日在村大院举办“纪念郭璞开笔典礼1730年周年”活动,欢迎各位光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研究会申报省级郭璞堪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考察闻喜县桐城镇上郭村仁义堡郭璞出生地。虽经2680余年风霜雪雨侵蚀,仁义堡围墙遗址基本保存完好。经省内外专家考察研讨认为:一是两千多年前晋国监狱。晋献公“假虞灭虢”后,把虢国大部分子民迁到汾阳、介休一带抵御外族、戊边、屯田,把虢国达官贵人中负隅顽抗者迁到晋国都城仁义堡囚禁起来止郭柯成为虢上郭村仁义堡国战俘集中营。五年后晋献公亡,晋文公不再监禁虢国囚犯,生存下来的公侯们走出仁义堡形成上郭村,正如《郭氏家谱》记载“先有仁义堡后有上郭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晋国公侯的官衹。堡坐北朝南6.6亩大,四面沟深10米以上,上下两层楼阁,雕梁画栋,四角有辽望台,南有吊桥出入,北临涑水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是曲沃城的要塞城堡,依岑临河,位县城西北,与城池一脉相连,居高临川,是军事战略要地,堡内有房屋、仓储、石磨、石碾及饮水排涝生活设施,可容纳400余名士兵防守。四是安置亡国的严国国亲的地方。晋献公娶虢国公主为妻,晋献公为开疆拓土,对多次干扰晋霸主地位的虢国结怨极深,“假虞灭虢”后将妻族请迁于晋国都城保护起来,仁义堡就成了晋献公的别墅、行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七年县志记载,虢(郭)氏在仁义堡居住71世,从郭璞立祖起47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出土文物断定春秋时期晋国曲沃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5月至11月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为期七个月的发掘,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36座。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与邱家庄一带,在南北约10公里,东西约1公里的地下保存着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大批墓葬及一段古城墙遗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该地区是“河东郡闻喜,故曲沃”。公元前 745年,“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昭侯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后来这支属于晋国国君系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在曲沃武公38年取代了晋国,此时晋国的政治中心虽然在“绛”,但这里(现闻喜)仍为武公侯系的宗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在闻喜县的北塬地区(畖底镇大马村)也有一处古城遗址,时间可能略晚于上郭古城遗址。古城的年代,从其建筑情况及出土的陶鬲、罐、盆、瓮、瓦等分析,可知其创建于东周的时代,沿用到汉代。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该城可能为晋之清原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以上看,在闻喜县上郭村应有一处古城址,其建筑方法、大小等至少同于该时代的大马古城。据我们调查,该城址周围情况如下:从闻喜县城向东南方向有一座土山,横亘在中条山前,此土山成东北-西南走向,其前为涑水河谷地带,其后则为中条山脚下的平川,古称“少泽”,俗称裴社滩或米粮川(讹为美食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土岗本系鸣条冈之一部,发源于邱家岭附近,主要有三条大岭组成。背阴陡,向阳缓。居前为香山,到西官庄时则突然终止。中为邱家岭,后为金家岭。纵横深度约有5公里。邱家岭与金家岭之间,香山与邱家岭之间均为沟谷地带。惟前者宽阔,后者豁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沃古城址与古墓区位于邱家岭同西南的延伸线上。周围为封闭地形。西部(入夏县界)为一古泊(今已干涸)。现在四周岭谷均辟为梯田,从残存的植物看,古时应为树林与沼泽地。从金家岭下去则为中条山前之裴社滩,古时为沼泽(“少泽”),现在两个村即名为大泽,小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周代的许多城址看,均建在河岸旁的较高台地上。上郭遗址也遵从了这一规律。该城址使用到汉代。汉代以后,则移于涑水河谷地带了。说明此地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繁衍增多。在今闻喜至东镇涑水河西岸之台地上有许多汉墓遗存,可以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省考古队于1974年、1976年和1989年曾对该古葛区部分地段进行了三次发掘。闻喜上郭村之周代墓葬有许多为长方形或近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壁较垂直,墓底较平整,有口大于底者,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但从已发掘的墓葬看,均无墓道,与天马--由村晋侯墓地相比较,闻喜上郭村之周代墓只能算作中型至小型墓。也有略大于中型的墓。结合墓中出土的陶鬲、青铜器的断代相比较,慕葬的断代亦应在两周之际及春秋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述1974年、1976年和1989年三个年度中,山西省考古队所发掘的上郭古葛区仅为整个古墓区的一部分,尚有大片葛地,如上郭东北与上郭相望之上邱村地界,亦为古墓区,就未经调查和-以上述三次发掘所获之出土成果就做出上郭村之古墓区即为春秋时期晋国宗邑古曲沃之墓区遗址,证据确实尚嫌不足,特别是尚未发掘出更高一级的墓葬。根据《左传》上说,晋文公死后葬于古曲沃,由此可推知,从桓叔被封于古曲沃起,包括桓叔在内,历代后继者,如庄伯、武公、献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等都应葬于古曲沃。古曲沃即今闻喜,但究竟在闻喜何处,仍是一个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2年夏我曾到过被盗掘后的现场看过,正是麦收以后,到处是可下去一个人的圆洞,看不到底,周围堆满了从洞内挖出来的土,土中央着许多木炭和卵石,也有青铜器碎屑,陶器残片及木棺椁残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公陵墓区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从另一角度提问题,上邱村古墓区附近是否出过编钟?在盗掘最猖獗时期,上邱村与上郭村地界某古墓中被盗掘出7枚编钟和一只大鼎。该7枚编钟最高者有一尺多,最低者也有十几厘米。在这里古墓中出土编钟并非稀奇之事。数里之外与邱家岭相邻之店头堡也出过一套编钟。此套编钟被公安局查获7枚,现已转交博物馆入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从以上的实例也可以证明,上郭古墓区附近大墓中出土晋文公时代子犯编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晋公陵墓区即在上邱村地界邱山之阳高处。该陵墓区正与上郭村古城址和古墓区相望,并且有一条壕沟隔开,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只要找到晋国曲沃遗址,也就大体上确定了晋文公的墓葬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春秋时期晋国曲沃遗址虽然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发掘实物去证明,但是晋文公时代的编钟已经在该处被盗掘出来,而且不止一批编钟被盗掘出来,这些都是确有根据的事实。那么,这互相关联的两个问题就可解决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郭村弘扬郭璞文化倡议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省闻喜县“郭璞研究会”,2003年3月19日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隆重组建成立并在民政局注册。郭璞(276-324)字景纯,晋河东闻喜县上郭村人,史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科学家、易学大师、堪舆学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一生勤于笔耕,著作颇丰,《晋书》载:“璞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又抄京《房》、费(直)诸家要撮,更撰《新林》十篇,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赋》《上林赋》数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文学家,郭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游仙诗。他借游仙诗的方式,抒泄了自己坎坷情怀,加大了游仙诗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使之富于 生机活力。郭璞的赋被誉为“东晋之冠”,流传主要的赋有11篇:《巫贤山赋》《盐池赋》《登百尺楼赋》《流寓赋》《井赋》《江赋》《南郊赋》《蜜蜂赋》《蚍蜉赋》《龟赋》《客傲》,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在东晋郭璞与袁宏同被誉为“魏晋之赋首”,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郭璞赋最负盛名的当推《江赋》。之前没有人写专以长江为题材的山水赋,全文1683字,比专写黄河为题材的《大河赋》长12倍,从文风起到继往开来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易占是郭璞参政议政、实现济世宏志的中介,他对易学渊源作了深入全面的考证后著有《周易察微经》1卷、《易鉴》3卷、《易新图序》1卷、《易首经》1卷、《三命通照神白经》2卷、《玉照定真经》2卷,郭璞承袭早已失传的古易《归藏》《连山》《周易》之精髓,依赖其《尔雅注》《山海经注》等系列易学著作,保存了史前易学精华材料,为中国易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古易《连山》郭璞在《客傲》一文中提及:“徒费思于钻味,摹《洞林》乎《连山》。”意思是自己徒费心思钻研卜筮之术,于《周易》。郭璞精通《周易》的全部内涵,基本上以《周易》为其占卜之术,并直接用《周易》卦爻辞来阐释占卜结果。郭璞著作《洞林》中记载他筮验60余事,正是古易《周易》的延伸和发展。郭璞崇尚汉孟喜、焦延寿、京房易象数学并直习易义理学,直承魏管辂种种术数法,兼收并蓄不存门户之见,不仅全盘维承了管轿的种种术数之法。而且还有所发展和创造,丰富了易象数学的内涵,为易象数学的传播和发展拓宽了领域,世人称之为“管郭易术”。以此理论设计并助建了温州古城。郭的易著有23本56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总结中国古代至汉魏近3000年流传于民间、盛行干东汉的相地术,又承裔了客居河东的师长郭公琦青布袋里的9卷书,把原始的相地术和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写成《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相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后世方术家皆以此为基而加以继承、整理、增补和诠释丰富天人感应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从十岁开始,整整用了37年时间博览群书,深入钻研,走访民间,调查登录,对他所酷爱的中国古代神怪传奇故事,从文化考古、民俗信仰、历史源渊、生态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美学、艺术学、生肖文化、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考,掌握了远古时期、先秦时期及至魏晋时期载于简册或流于民间的传说以及神话、歌谣、评话、谚语、说唱、戏曲等做了系统的整理编辑,其数量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流传于三晋大地,而且随着郭璞南迁,这些逻辑性强。情节动人入木三分、动植物拟人恰如其分,神鬼怪类合情合理,寓意深刻的史前传说故事随之传播到陕酒、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南方地域。如从《穆天子传》中传承了周穆王驾八骏泗游昆仑。与西王母宴会、酬答、游乐及盛姬酒王母丧仪盛况,可以这么说没有郭璞注释《穆天子传》就没有今天流传甚广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一系列天神的故事。对于各种比较零散的神话,如有关的神人嫦娥、后羿以及共工。伏羲、大禹、周穆王、东王公、汉武帝、牛郎织女等,神兽如开明兽、陆吾、三青鸟、突 等。神物如建木、视肉、火烷布、不死树、琅开树等。神地如悬圃、樊桐、阆风、酿泉、瑶池、河源、弱水、不周山、西王母山等也做了疏理。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这些故事脍炙人口、孺妇皆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3月19日,在县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县民政局批准,闻喜县郭璞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原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任荣誉会长,东南大学教授李仕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连镇标等22位学者、教授及县上退下来的县级领导和在职的四套班子领导组成顾问团。由郭璞后裔任会长,县文化界名人任会刊总编,崔利(崔黎)任秘书长首届理事会65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郭璞研究会歌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申请非遗文化保护。然而郭璞故里祖庙,碑碣等在兵乱中荡然无存,研究会法人张王清在上郭村国家文物保护区域之外,已征二类耕地可转建筑使用50亩,并在相邻处租地200亩30年,已植树3000株,建筑简易房十间,塑郭璞全身立像一座曰“郭公园”,但这些简单的设施难以接待各地前来吊念祭祀寻祖的贵宾和日本、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等外宾,连个大的祭拜礼仪活动场所都没有,所以急需新建相关场所。县政府财力支持力度为杯水车薪无济成事。为此我们想求助各界德高望重的领导、同仁、朋友们给一臂助力,如果顾为“郭璞文化园”“郭璞文化博物馆”“郭璞出生地仁义堡复原”“汤王山郭璞书堂”投资助建,我们将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对所投资的建筑用法律保证其所有权、使用权30年,面后无标归于郭璞放型上郭村集体所有。如果愿为以上某项筹建销资,销资在100万元以上者,我们将在其投资建筑物旁专门立碑弘扬其丰功伟绩,捐资百万元以下者我们将在确期里立牌明文刻制捐资者姓名地址和数频,以永世怀念其功德、椅博物馆、文化园建成竣工,投资者可携杀友同僚免费向郭现求福、求吉、求寿等普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璞研究会股切希望各位有力有资有智的的同仁介入郭璞文化研究。充分利用我国独有世界分享的文物文化资源变成利用保护发展的郭璞堪奥文化强国,成为激扬国家经济发展的全新动能,营造国际简的堪奥文化交流氛围,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奋斗第二个百年计划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勾勒“从过去走向现在”的历史脉络,让独特的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烟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8日于闻喜上郭村</p> 云游四方 乐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