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么,狼山北麓有个观音禅院

时间的印迹在脚下在眼中

<p class="ql-block">南通狼山海拔106.94米,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旁边四山如众星拱月。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游狼山,题名"第一山";北宋王安石游狼山后也曾吟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赞美之词。千年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登山览胜,留下无数壮美诗篇和叹为观止的石刻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謇办教育、修水利、建市政、广慈善,紧随世界潮流、开风气之先,使南通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模范县,被当代学界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狼山地区成为张謇"一城三镇"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张謇曾说:"一个人一生要定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是读书时期,三十岁到六七十岁是做事时期,七十岁以后又是读书时期。"为了准备老而读书,他在五山一带营建了一些别墅。</p> <p class="ql-block">在张謇的规划建设下,长江岸边的蔚蔚五山成为大江南北知名的风景旅游名胜区,风景格外秀丽,文化气息浓郁。张謇不仅对五山地区的名木古树做了很好地保护,除了修山筑路、植树造林,张謇还积极保护狼山地区的名胜古迹,尤以恢复重建古观音禅院而著称,狼山地区逐渐成为"淮南江北海东头"的"灵山胜境"。</p> <p class="ql-block">狼山矗立长江岸边,远古时代曾是大海中的孤岛,随着长江三角洲形成,狼山拥入长江的怀抱,至宋咸平、天圣年间(约公元998-1032年),狼山与陆地涨接,成为雄视江海拱卫江城的南天一柱。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狼山很早就与宗教结缘,位列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山巅的广教禅寺自唐代便有记录,北麓的观音禅院更是香火常年不断,绵延千载。</p> <p class="ql-block">更负成名者,便是张謇为珍藏原浙江杭州辩利禅院所藏历代观音像,以及南通女工传习所师生特制观音绣品,在狼山北麓观音禅院所建的"赵绘沈绣之楼"。这座传奇建筑的建成,使狼山的宗教色彩之中注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使之不仅成为佛教信众顶礼膜拜的圣地,又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庄严而又神圣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张謇为此楼特别题名为"赵绘沈绣之楼",意谓此中以元代赵孟烦、赵雍父子的画及当代沈立、沈寿姊妹的绣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赵绘沈绣之楼位于南通狼山北麓,临山壁而起,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赵绘沈绣之楼为三层小楼,有东西配房,是张謇修建的狼山观音禅院的一部分,以专门收藏、陈列各种观音造像为主要功能。整座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内部为中式重楼传统格局,楼外门用圆拱形,挑小阳台,具有西洋风格。</p> <p class="ql-block">观音禅院的建造起源于古时"海漂观音"之说,观音禅院的形成最早开始于北宋中叶。明刻《狼五山志》所附之图,已见观音禅院之图样,其文亦记"海月岩下有观音大士院"。清刘名芳著《南通州五山全志》中记载:"在狼山北麓观音岩下,昔有观音石像浮海而来,有神验,迄今祀之。</p> <p class="ql-block">1892年,年届"不惑"的张骞久未得子,其夫人徐氏内心焦急,慕名每年都到狼山观音禅院祭拜、祈祷,并许下诺言若得子,必写经造像。六年后,儿子张孝若的降生,不仅使张謇阖家如愿以偿,也成为观音禅院面貌全新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观音禅院迎来再度辉煌,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先生缘于求子得遂,为"践先室之报辞",修缮扩建因年久失修几成废墟的观音禅院。他还修建天祚山房、海月它、讲经堂等附属用房用以住宿、僧寮及讲经,从而奠定了现在狼山观音禅院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重建观音院后,为与院宇的精洁和观音像的珍贵相匹配,张謇拟另觅禅院主持。当时首选在国内极有名望的弘一法师,惜因缘未致而没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后镇江金金山寺的静圆(松月)和尚来观音禅禅院主持。这位静圆和尚修持严谨,并且还工于诗诗文,住持很山观音院后,在院事管理上多有有创新,因而深得张謇赞许和倚重。此后张謇更邀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来院讲经,从从而提外了观音院在社会上的影响,陡然成为江北一大名刹。</p> <p class="ql-block">1917年,台州人张子骞受杭州辩利禅院住持静法在圆寂之前所托,保管其毕生收藏的一百五十余幅历代观音宝像,张子骞恐难保住这一大批珍贵的观音画像,于是将画全部寄赠给张謇,收藏于南通博物苑中。张謇为此改观音院大殿为三层楼,专门奉藏这批珍宝。</p> <p class="ql-block">元赵孟频,半身观音图。赵孟频(1254-1322)字子昂,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能诗善文,工书擅画,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p> <p class="ql-block">唐吴道子,观音示法图。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民国沈寿,德王观音图(刺绣),此作品临摹清代画家陈洪绶所作"德王观音像"。作品下方为一手拄长杖、驼背的老妪,双眼正炯炯有神地凝视着远方。这便是佛经上所述的观世音菩萨呈现的特殊扮相,谓"德王观音"。作品上半部张骞亲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题款,字字珠玑、笔力遒劲。沈寿以黑丝线精心绣成,极好地表现了张謇深厚的书法功底。此绣是沈寿的仿真绣代表作品,她以刺绣的语言再现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仿真绣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刺绣观音图是古代女红的常见类型。1914年,张謇聘请"仿真绣"的创始人、刺绣大师沈寿到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培养女子刺绣人才的职业学校﹣﹣女红传习所,为纪念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卓著贡献,将其绣法称为"沈绣"。</p> <p class="ql-block">张謇所作“狼山观音岩造像记”。</p> <p class="ql-block">每次到狼山北麓,这里都是大门紧闭,只能在院子里张望,拍几张牌坊照片。没想到这次不仅主楼开放,而且两侧厢房也开放,东侧是“天祚山房”,展有北麓岩壁崖刻拓印;西侧是“海月宀”,展示的就是张謇与观音禅院的缘起。绣楼的二楼还开放,真是难得,观音画像陈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林溪精舍,就在绣楼旁边,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是张骞在北麓园中构建的一座别墅式建筑。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佛教修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精舍又取精进之舍之意。这里是张骞先生在狼山停留最多的地方,也是他晚年读书、会友、避暑、亲近山水、退而静思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狼山是玲珑秀美的,其北麓幽静雅致,狼山更有灵气,曾经的观音禅院由于有珍藏大量观音画像更显示佛理的厚重,求子求福香客可以追寻张先生的足迹来此敬香拜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蛇年新石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孙晓云题“紫琅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