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闽西行(一):永福樱花与永定土楼

老鹰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阳历)去福建龙岩玩一趟的想法已经在我心里存了好几年了。为什么是早春二月?为什么是龙岩?因为我想看两样东西,一是永福镇的樱花茶园,二是永定土楼。关于樱花,这几年其实看得不少,南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赏樱地,年年春天满城樱雪飞舞。离我不远的著名的无锡鼋头渚樱花也早已看过的,为何还要越过千山万水地跑去福建赏樱呢?一是因为虽然江南春早,但华南春更早,南京附近的樱花通常三月中旬以后才盛开,而福建的樱花春节期间就开了。早春二月南京还春寒料峭,除了“寒梅独自开”之外,到处还是一片萧瑟的冬景,不好看不好玩。二是永福的樱花是套种在茶园之中的,景观独特。这些年央视的镜头经常聚焦于此,从《新闻联播》到《新闻三十分》,常常都会出现永福的茶园樱花的镜头,而《中国国家地理》也将永福的樱花园誉为“中国最美樱花胜地”。这些茶山与樱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里早被“种了草”,所以一定要去实地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而大名鼎鼎的永定客家土楼,这个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就更不用说了,早就想去看的,虽然在各种媒体上已经看过无数次,土楼的“形象”早已入脑入心,但总还是要去看看实物才甘心嘛。之所以迟迟没有去,就是想和樱花一起看,可是,永福的樱花的最佳观赏期主要在春节期间,而春节期间我是没有时间出游的,所以就一直拖下来了。今年春节稍早,从老家回到南京休整之后,还来得及赶上永福樱花的下半场,终于下决心动身。</p> <p class="ql-block">  2月23日,从南京坐6个半小时动车到福建龙岩,之前我们极少坐这么长时间的动车或高铁。但因为龙岩的机场在扩建不开放(而且也离龙岩市区太远了),所以不方便飞,只能坐动车。还好,6个半小时的车也没有那么难受。因为未来几天的游玩不自驾也不跟团,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所以我选择入住离龙岩老汽车站不远的全季酒店。进酒店安顿好,出门散散步,顺便走到汽车站打探一下龙岩到各地的班车情况,发现完全可以在手机上通过“龙洲E行”公众号查询和买票,很方便。龙岩到永福镇的班车还挺多的,几乎是每小时一班,但是晚上我在手机上准备买票时惊讶地发现第二天上午八点钟的那班车票居然售罄了。看来和我们一样坐公交去看樱花的游客不少啊。只好买九点钟的车了,也好,不用起大早了。</p> <p class="ql-block">  2月24日。龙岩到永福镇的班车一个小时车程。永福的樱花园不止一个,我选择了台品樱花茶园。</p> <p class="ql-block">福建漳平市永福镇是全国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农谢东庆发现当地气候与台湾阿里山相似,率先引入乌龙茶品种。2005年前后,九德、台品等多家茶场在开发茶园时就分别套种了数千株樱花,用以改善茶园生态,樱花落叶为茶树提供天然肥料,茶树则为樱花涵养水土。盛开的樱花意外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引来摄影爱好者和八方游客。“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早年台农的“无心插柳”及后来政府的“有意栽培”,成就了永福樱花“芳名”远扬。台品樱花茶园是中国唯一以“茶樱共生”闻名的生态景区。</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天,这里成了热门旅游景点。今天虽然不是双休日,但因为前段时间阴雨,今天天气预报是多云,所以游客不少。</p> <p class="ql-block">永福镇地处龙岩漳平市西南部,东临厦漳泉“金三角”,南与南靖县和溪镇毗邻,北通永安、三明,西接龙岩市,是福建省最南端的高山盆地。全镇平均海拔780米,年平均气温17.3℃,森林覆盖率高达83.9%,气候宜人,被誉为“高山花园”和“小庐山”。</p> <p class="ql-block">茶园面积1800亩,好几个山头,其中分别建在两个山头上的台品茶楼和一个三层观景平台是视野最好的观景地点。</p> <p class="ql-block">永福樱花品种主要有中国红、绯寒樱、云南樱、染井吉野樱、牡丹樱、福建山樱等,品种多达42个。花期大约在每年1月下旬到3月中旬,樱花节一个品种接着一个品种开。 第一波盛开的主要是红色的绯寒缨、中国红、雾色樱、八重樱、牡丹樱;第二波盛开的主要是粉色的云南樱和白色的染井吉野樱;第三波盛开的将是粉色的松月樱、关山樱、普贤象樱、御帝吉野樱等。我也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算第几波,似乎以绯寒缨和八重樱为多。颜色粉红和深红为主,不像南京的樱花以粉白为主,这里远看倒有些像南京的梅花,对了,南京梅花山也是梅花与茶树混种的,只是梅花山没有这么大面积,也没有这么开阔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茶园里有观光小火车开行,一条全长4.5公里的轨道蜿蜒于茶山之间,车厢有粉色和蓝色两种主色调,与茶园绿意、樱花绯红形成视觉交响。列车在茶山樱花树下缓缓穿行时,樱花随风飞舞,茶香与花香交织,仿佛置身宫崎骏笔下的童话世界。不过我观察一下环境,发现坐在小火车上看到的景色与不坐车看到的差不多,而且我们也不怕走路,所以觉得没必要坐车。实际上要说“浪漫”的话,在远处看小火车缓缓驶过可能要比自己坐在车上感觉更好些。</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刚入园时,天还阴着,远处山头还有薄雾笼罩,光线暗,樱花显得不那么“出色”,好在中午太阳出来了,蓝天白云下的樱花灿若红霞,在绿毯般的茶园映衬下十分养眼。这画面我在央视的镜头里看过多次,没有很惊奇,但也没有失望,的确就是我心中期待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中饭时间,走到观景台,以为这里会有饭店,结果只有一些方便面、小点心、牛肉丸汤之类的卖,也只好简单对付一顿了。虽然没多少吃的,不过这个360°三层观景台倒的确是观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最好在网上先买好回龙岩的车票,但是我不知道要玩多长时间,网上攻略说大约四个小时,我们是上午十点到这里的,于是我放宽裕一点,买好了下午三点钟的回程票。实际上我们下午两点多一点点出景区大门(我们没坐小火车)。意外发现两点钟那班车还等在景区门口没开走(两点钟从永福车站开出,路过台品门口),问司机我们可不可以改签坐这班车,司机说已经过了两点钟无法改签了,不过我们可以退了三点钟的票,上车重新买票。于是上车,退票手续费要4元/张,不过能早一小时回去多花几元钱不算冤。</p> <p class="ql-block">  回到龙岩看看时间离吃晚饭还早,今天也不算累,韦先生说离酒店不远有个莲山寺,被网友称为龙岩的“小布达拉宫”,于是过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莲山寺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莲花山西麓。在宋代,山腰处就建有观音堂,始称“莲山招提寺”,明初改为“莲山庵”,又名“观音庵”,明朝末年,更名“莲山寺”至今。历代以来,此寺屡废屡建,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殿堂,两间平房,历代法师只能照顾殿堂香火,维持生计,自己修持而已。</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莲山寺是1988年开工新扩建的。综合福州鼓山涌泉寺和厦门南菩陀寺传统寺院布设和古建筑风格,运用石木结构先后兴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阁、回廊十八罗汉、西方三圣像、三世佛像、滴水观音像、钟鼓楼、地藏殿、僧房、弥陀春托老院、佛像陈列馆、素食部、停车场等,并续建法堂、藏经楼、方丈室、华严三圣殿等寺院配套工程。寺庙依山势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建筑群占地约3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是闽西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大雄宝殿作为莲山寺的标志性建筑,耗资150万元,历时四年建成,殿内佛像贴金工艺精湛,使用了超过1公斤的黄金。</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滴水观音佛像和大悲阁建造堪称世上一绝。滴水观音佛像屹立在大雄宝殿背后石壁正中处,岩顶上一股常年不绝的天然泉水从观音手中净瓶口流出,系全国罕见。不过,因为是临时决定去看莲山寺,事先没做功课,所以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也没有拍照。大悲阁以八卦造形为基调,由16根石柱构成,其中外围8根,石柱上雕塑有诸如永定土楼、上杭船灯、连城海目“走古事”;长汀母亲河、武平碧水公园、龙岩九龙柱等县(市、区)风土人情,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据说莲山寺存藏经著众多,有《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谛观全集》、《妙云集》等各种经书2000多册,还存有《中国佛教两千年寺院大型画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莲花山寺》题字,中国美术画院教授罗炳芳的梅花画,法师释慧瑛题写的“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行书等名人作品。不过因为我们对这些不懂也不感兴趣,所以也没留意是否对游客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莲山寺,见旁边还有石公庙,是个道观,又进去瞧了一眼。</p> <p class="ql-block">然后继续往寺后的莲花山上爬,山腰有木栈道环绕莲花山一周,宽3.5米,全长约3.8公里,韦先生见了感叹道:“真是跑步的好地方!”果然有不少当地居民在跑步或散步。看栈道上的地图,“玉带环腰”的莲花山上除了莲山寺还有净慈寺等8座寺庙。栈道还可通往公园海拔400米的主峰---天马山顶兴建世纪钟楼。不过今天时间不早了,且我们白天在樱花园已经走了不少路了,就没有再绕栈道一圈,走了几步就下山找地方吃晚饭去了。</p> <p class="ql-block">  2月25日,今天去看土楼。</p><p class="ql-block"> 永定有高北、洪坑、初溪、南溪四大土楼群,位置比较分散,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原希望韦先生能租车自驾,但韦先生不干。我只好选择公共交通相对方便一些的高北和洪坑,放弃了初溪和南溪。从龙岩经过高北和洪坑的班车,每天早上有两班,下午有两班。我们不打算在土楼住宿,所以坐早上8点28分龙岩-古竹的那班车,车程差不多两个小时经过高北村(土楼王景区)下车。</p> <p class="ql-block">高北土楼群由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为江氏家族聚居地。其中由四环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的承启楼坐落在该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方形土楼世泽楼、五云楼,西邻圆形土楼侨福楼。这些建筑都保存完好。这些土楼周边都铺设着青石板小道,楼与楼之间也是用青石板相通,各座土楼分别有一条青石板通到楼后的总干道。总干道则一直延伸到后山腰。我有些后悔当时没有爬到山上去从高处俯瞰土楼群。</p> <p class="ql-block">进村最先看到的是侨福楼,侨福楼是一座三层内通廊式圆楼,直径45米,共有30间(厅),设1个大门和1个祖堂。楼内通廊设计巧妙,第二层和第三层通廊分别悬挑,第三层还设有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闭作贮藏室。祖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正面有4根西式圆形石柱,内院以花岗石铺地,楼前还有半圆弧形的院落。但是侨福楼不是古迹,它建于1962年,是高北最新的土楼。由楼主江珍林的海外兄弟筹资兴建,因此得名“侨福楼”,寓意家乡的福气。侨福楼又被称为“博士楼”,因为楼内出了11个博士,其中包括一位女医学博士,原有住户大多迁居海外。据说楼主江珍林现已9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常亲自迎接游客,不过我无缘得见。</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的旁边就是“土楼王”承启楼了。承启楼是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也是圈数最多的圆楼,又名“天助楼”(据传修建承启楼期间,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由当时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所建。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历经三代人、八十一年的努力,最终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承启楼坐北向南,由四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组成,4环楼屋外高内低,环环相套。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外径62.9米,外墙周长1915米,走廊周长为229.34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为5376.1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楼中心是大厅、回廊和半圆形的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雕梁塑栋的大厅为祖堂,又是全楼的议事厅。第二环1层,有20开间和3条过道。第三环2层,底层有34开间,还有2口水井和7条过道,房屋与二环之间有小天井,房后筑放置杂物的小间。第二三环原是作为会客、读书、休闲的场所,以后人口增多,大都改作厨房、饭厅或住房了,现在许多又做了卖东西的店铺。外环主楼4层,67开间,设4架楼梯、1个大门、2个侧门。外环底层墙厚1.7米,二层以上依次递减,顶端仍有1.1米;圆形屋顶出檐巨大,保护土墙免遭雨淋。外环4架楼梯分布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西北四方,连通各层走廊。在外环大门厅的左右、两侧门的南侧及中轴线后端连外墙处,各夯子墙至四层作隔墙。门、梯和后端的子墙,将外环分为八卦,每卦8间,共64间(含4个楼梯间,不含3个门),全楼平面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鼎盛时曾居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江姓同族人。承启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房间大小基本一致,每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承启楼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东面是世泽楼。世泽楼是长方形土楼,紧挨承启楼,两楼之间大约相距十多米。世泽楼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毁于战火,民国二十年(1931年)按原状重建。今天世泽楼正在办丧事(据说是百岁老人去世)所以不开放。世泽楼的东面是五云楼。高北土楼群大多为江氏后代居住,据史料记载,江氏的祖先江百八郎在14世纪中叶(元代)时,从龙岩上杭县迁到高北,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兴建“五云楼”,已经有近600多年的历史,是高头镇江氏家族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后来,楼里面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在明崇祯年间又开始修建承启楼。五云楼不但没有石砌墙基,而且还是向内倾斜的。因早在几百年前,曾经发生过地震,楼前的墙体因此向内移动了1.5米,不过楼体依然稳固挺立不倒。所以又被称为“不倒楼”。由于该楼年代久远,已经失修,再加上地震等因素,仅存支架。现在五云楼正在彻底大修,所以围栏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高北村离洪坑大约四、五公里,网上说中午12:30和13:30各有一趟从高头开过来的公交可以去到洪坑,另外我在停车场也看到一个牌子上写每天有几班免费摆渡车到洪坑。我们在高北简单吃过午饭,坐12:30的公交车到了洪坑。洪坑,也称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因犹存三、四十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其年代从清至现代,以其结构最精巧、形式最多样、内涵最丰富而著称于世,是福建土楼最杰出的的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居住着五百余户人家、二千多人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洪川溪穿村而过;远处青山如黛,连绵起伏;溪水两岸各式各样雄伟古朴的土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与青山、绿水、翠竹、水车、农田组成一幅和谐画卷,细诉着客家人的田园牧歌。</p> <p class="ql-block">村口其实就已经看到土楼了,也有一条直通进村的小道,但只能本村村民通行,游客必须另走一条大路进村。</p> <p class="ql-block">从游客通道进村,我们最先游览的不是土楼而是天后宫。溪水边立着两架大水车,在水车边屹立着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妈祖原名林默娘,一生勤劳善良,慈悲为怀,行善济世,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民和商船,据说在一次拯救渔民中遇难。死后被尊奉为“海上女神”,人们纷纷建庙祭祀怀念。由于洪坑均为林姓,所以当地人又尊称妈祖为姑婆。据说每年农历3月和9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每逢初一、十五,天蒙蒙亮,家家户户都要上香朝拜。</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旁就有一座方形土楼——玉成楼,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坐西朝东,占地1500平方米,前向高三层,后向高四层,面阔9间,进深7间,一、二层不开窗,中为天井,设一个大门,两个侧门,楼内设2道楼梯,祖堂设于一层后厅。内通廊式平面,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现在是个酒坊兼客栈饭店。</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溪而上,更多的土楼映入眼帘,土楼形态非常丰富,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五凤楼,宫殿型…这里就是个浓缩的永定客家土楼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西合璧的振成楼,被称为土楼王子。所以洪坑又俗称土楼王子景区。振成楼,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五千平方米,耗资八万光洋,费时五年建成,楼主是做烟刀生意发家的。大门上仍清晰可见的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将楼名“振成楼”的“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以示楼主对上祖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纪念,意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踏入振成楼大门,门厅门楣上刻“里党观型”四字,意思是“乡里邻里学习看齐的楷模”,上有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印。原来,楼主林逊之一九一三年做参议员时,与时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元洪共过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积德行善,故在振成楼落成时赠匾褒奖。楼中厅堂墙上显眼处也仍可见五幅横批,都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词。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四十八间,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是振成楼的一大建筑特色。内环楼分两层,一楼的镂空屏门和二楼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p> <p class="ql-block">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为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在交通不便又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今人也难以想象。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有“外土内洋,中西合璧”之风,为土楼中罕见。永定的土楼中多有水井,所以我对振成楼的水井并未特别留意。后来才知道有故事。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说。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甘甜,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而俗称“美容井”。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三十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楼中的故事还很多,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曾与北京长城、雍和宫的模型并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一道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  福裕楼是最经典的五凤楼、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万光洋,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七千多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其楼名亦为汀州知府张星炳所书,两边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既阐明了楼名,又表达了楼主的追求。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不过我们离得太近,反而无法拍到楼的全貌。大楼依山面水、山清水秀,院外门楼因风水原因而旋转一个角度斜对水口,进入院内是一个宽阔窄长的前院(楼坪),前楼是两层楼房,与两侧三层的横屋相连;后楼五层与两横相接,构成四周高楼围合的更具防卫性的布局,实际是府第式土楼发展到方楼的过渡类型。中堂为砖木结构楼阁,雕梁画栋,精致华丽。中堂与两侧的接廊及前后厢房,将楼内分隔成大小六个天井,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楼外两侧分置厕所,确保楼内清洁卫生。据楼主林氏族人讲述,楼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这种宫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气势轩昂,最盛时居住二十七户两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还捐巨资兴办“日新学堂”。日新学堂也是由张星炳设计,是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璧的学堂。这个学堂办起后,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气远扬,许多外乡人都来“日新学堂”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福裕楼”里人才辈出。土楼王子振成楼的设计制造者林逊之就是林氏三兄弟之一的林仁山的儿子,林逊之为中央议员,其书画、对联也很出名,“振成楼”对联几乎全是林逊之一手之作。林逊之的弟弟林亮之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闽侯、惠安、宁化县县长。解放前任永定中学校长多年。解放初期被评为开明人士。</p> <p class="ql-block">与“福裕楼”隔溪相望的是最小的“袖珍圆楼”——如升楼。建于公元1901年,乃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圆楼。直径为十七米,楼高三层,只开十六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六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五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p> <p class="ql-block">为了寻找最像宫殿式的方楼、号称“最像布达拉宫的土楼”——奎聚楼,颇费了一番周折,明明知道方向,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哦,其实要穿过曲里拐弯狭窄的房舍间隙才能走进去。这是一座宫殿式结构的方楼,依山而筑,据说远观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呵呵,到处都傍布达拉宫的名头),但是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房舍,似乎远观也看不见啊。据说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哎,我们也没法从高处看,人家说像什么就是什么吧)。此楼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设计的,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开中门迎接。楼内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破坏。历时三年建成的这座土楼,高约十五米,前后楼建筑依山就势前低后高,构成丰富的外观形象,与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外墙厚实,只在顶层开窗,并仅辟一个大门出入,极其封闭。</p> <p class="ql-block">楼内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台上部盖顶,并开一小天窗,既防了雨天淋雨,又便于打水,这是此楼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当是中堂前处理成两层的楼阁式,作歇山垂檐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形成四层重叠的屋檐,楼阁与层叠的屋檐使方楼内院景观别具一格。奎聚楼建于1834年,占地六千平方米,现住二十余户百余口人。近百年来,楼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学生有二十多人,海外华侨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p> <p class="ql-block">村里还有土墙最厚的景阳楼以及光裕楼、福兴楼、庆成楼和朝阳楼等……</p> <p class="ql-block">有的还有居民居住,有的改成了客栈饭店、有的徒有其表…,比如村口的庆云楼,这座方形土楼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号称是最大的方楼,但内部已破败不堪,接近废弃。</p> <p class="ql-block">最后看的环兴楼,外部非常壮观,其实曾因大火烧毁而废弃,多年来未经修缮,昔日的客家主人也多数迁出。现在内部改造成了剧场,外环变成饭店民宿,这座具有几百年天然历史底蕴的"地标",成了"沉浸式体验+度假民宿"融合的文旅建筑体。</p> <p class="ql-block">除了土楼,村里还有些客家文化展示。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清楚,客家先祖来自中原,客家人保留传承了很多中原文化,可是中原并没有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当初客家先民是怎么想出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民居建筑奇葩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半,有一班车从土楼王子景区门口开回龙岩,这也是下午唯一的一班车,我们其实三点多就游览结束了,可是没有其它车可以坐,只能耐心等待。不过回到龙岩正好吃晚饭。如果是自驾游,这一天时间紧凑一点其实还够游览初溪土楼群(离洪坑还有三、四十公里),但没车自由行的话就不行了,这里想打的或网约车都很难,尤其现在是淡季,除非事先包车。不过说实话,看过洪坑几十个土楼之后对土楼已经有“视觉疲劳”,所以其它地方的土楼也没必要连着看了,隔几年再看或许才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3.8.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