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b>2025年2月5日(正月初八)</b></font><div> 今年春节,与女儿从深圳驾车到故乡厦门过年。为了避开高速免费时段的拥堵,特地等到初八才离开厦门返回深圳,途径揭阳,在这儿歇歇脚,住一晚,顺便逛逛潮汕地区的古城。</div><div> 揭阳,别称“榕城”,广东省省辖市,东邻汕头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市。揭阳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华侨之乡”之美称,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揭阳有古八景:南浦渔歌、双峰晚钟、樵楼晓角、黄岐夕翠、玉窖乔榕、两溪明月、钓鳌仙迹、紫陌春晴。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游览其中的一二,主要是榕城老城。</div><div><br></div> 榕城老城导览图 <h1><b><font color="#ed2308">樵楼晓角</font></b><br></h1><h3> 进贤门在今榕城新兴路口,是游玩古城的入口,也是我们到揭阳的第一个游览点。古城内不通车,我们驾车到时,尽管春节旅游高峰已过,但进贤门外依旧停车位难求。<br> 进贤门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正面朝东。揭阳县城原有东西南北门和进贤门,进贤门居五门之冠。现在门楼前是揭阳主干道之一的进贤大道。门楼内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br>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石筑城门,上为三层门楼。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br> 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故称“樵楼晓角”,为揭阳古八景之一。</h3> 进贤门 文化大革命中把“进贤门”三字盖去,改名“东凤亭”。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原貌。30年来,进贤门楼几经整修,现右边配上“三江之源”,左边竖立“碑记”,门前坐落一对石狮,为历史城楼锦上添花。 进贤门夜色 进贤门内侧——有台阶可以登城楼。 <p class="ql-block"> 穿过进贤门,沿着思贤路步行街向西不远,路北猛然呈现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揭阳学宫,学宫对面是新建的学宫文化广场,竖立着孔夫子石雕圣象。</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揭阳学宫</b></h1><p class="ql-block">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所谓学宫,是儒学和孔庙(宫)的合称,即把官学和孔庙建在一起。所以学宫除了供祀孔夫子外,也是古代培养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但是历经100来年原有功能的废弃和改造,在偌大一个中国,依然可称学宫的,揭阳可算是个特例。</p><p class="ql-block"> 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800多年来历经多次的重修和扩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建成后的学宫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宫。现存的学宫建筑组群基本上保存光绪年间修缮的建筑风格,由三路建筑组成,有21座单体建筑。中轴是组群主体,也即孔庙所在;东、西两路,则是儒学和相关的配套建筑。中轴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殿堂式结构,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揭阳学宫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也是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文保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揭阳学宫全景 <div><b>学宫照壁</b><br></div> 学宫照壁是揭阳学宫最前列建筑物,原孔庙南端位于韩祠路头有“腾蛟”、“起凤”二亭,照壁位于两亭中间,朝南嵌花岗石刻横匾一方,上有被揭阳人列位五贤之一的明代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太和元气”四个大字。可惜这两亭在民国期间因拓宽马路被拆除。 <p class="ql-block"><b> </b>照壁背面面向孔庙,原是各地统一使用的“宫墙万仞”四个楷书大字。不知什么时候,这四个大字已被移走,代之而存的是揭阳当代雕塑家陈保国,以潮汕特有的工艺灰塑和嵌瓷结合的方式创作的壁塑,分三部分,中为的《鲤鱼跃龙门》,左右两边图案各雕《鹿鹤相望》,《鹤与鸳鸯图》。只可惜原版的照壁于1969年被毁,而我们看到的照壁是1984年按原图重新修复的。</p> <div><b>棂星门</b><br></div> 未进孔庙,先入棂星门,这几乎是所有孔庙的传统。棂星门纯石结构,六根石柱间隔为三门,柱顶端为宝顶,两侧皆为云枋龙首。棂星即文星、天镇星,天上主管文化的大神,落地而成孔子的化身。 <div><b>泮池</b><br></div> 进入棂星门,即为半月形的泮池,中间是一石桥,称为“泮桥”。池中绿波荡漾,锦鲤游弋。“泮”是“半水”的意思。因为上古时候,国家中除了中央的办学机构辟雍门前的水池可以呈方形外,各地诸侯所办学宫的水池,都要削减一角,这就是“泮”字的由来。通过泮池中间的泮桥走进学宫,就是“入泮”,古人以此象征投身孔子的门下。在古代,泮池里常种有水芹,在学宫就学的士子喜欢采之插于帽沿,所以“采芹”也就成了在学宫就读的表征。<div> 泮池东西两侧各有一门通左右建筑,右为“金声门”,左为“玉振门”。</div> 泮桥与泮池 <b>大成门</b><br> 过泮池拾级而上,即为大成门。大成门有三个门,中间大两侧小,形如兵器中的戟,因此又叫“戟门”。大成门屋脊正中置一蓝色宝瓶,左右各塑一鳖鱼吻脊。“宝瓶”与“保平”谐音,取的“保境平安”之意。大成门两侧各有一厢房,面阔各三间。东为“名宦祠”,祀历代来揭阳当官而有政绩人物。西为“乡贤祠”,祀历代揭阳籍有名声的宦官。 大成门正中的大门前设一对石鼓,门上有七排铜钉,每扇门每排七颗铜钉。若是九排各九颗铜钉,那就只有皇宫才可以享受。 <b>大成殿</b><br> 从大成门跨过一个天井,位于主轴线的就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这座高台基建筑由殿台月台和大殿本体组成。月台也称露台,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大殿面阔五开间,正前方设御道石,为一斜坡,不设台阶,且有一条红色的警戒线,不让从这儿登堂入室,这是为了表达对孔夫子的尊重,对于先师只能远远瞻仰。<div> 大成殿前两侧的东西庑,则供奉着历代选定、增补的先贤、先儒的神位,都是有着全国影响的尊崇儒教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过去,每年春秋二季,都要例举祭事。按不同的规格,对孔子和先贤、先儒进行祭拜。<br></div> 大成殿 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正中最高处是“万世师表”、下面是“生民未有”、“斯文在兹”、“与天地参”等。大成殿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像,两侧则是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的神位。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像 大成殿内的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栩栩如生。据说这四条龙在文革时期曾遭厄运,差点被化为灰烬,所幸文物工作者将这几条龙抢回来悄悄藏于地下室。但其中一条龙的头颅已被烧掉,大成殿西南面这条龙的头部是揭阳籍省级木雕艺术家郭燕腾先生仿制补上去的。 <b>崇圣祠</b><br>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现在辟为“周恩来在揭阳”的展览。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次东征时,曾在此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崇圣祠内的雕塑 拜谒过孔子,退出大成门,通过“金声”东门,右边的一列建筑最前面是<b>忠孝祠</b>。 <b>明伦堂</b><br> 再往后转儒学门,就是学宫的另一灵魂建筑明伦堂了。明伦堂是学者讲学,士子修课的地方。明伦堂课桌四周挂着许多先贤的介绍图片。自南宋建学以来,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学者如陈圭、季本、刘魁、高攀龙、林大经等,都曾在这里登台讲授孔子学说、朱熹学说、王阳明学说,培养了大批揭阳籍后来活跃于政坛、学坛的人士,如一代名贤若薛侃、翁万达、郑大进、曾习经等。 <b>教谕署</b><br> 教谕署在明伦堂的后边。这是主管一县的教育长官住宿、做学问的地方。而在明朝以前,这里却是揭阳第一座书院——榕城书院的所在。原先,是县民有感于知县冯元飚的治县之功,建生祠以纪念他。但冯不愿接受,把它改为书院。冯元飚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是揭阳知县中官职升到最高的一位,他与夫人黄月容的爱情故事,在揭阳也家喻户晓。正因这样,这座改了匾额的历史建筑,依然洋漾着与“贤”的关联,然而也别具一种凄美的光影。 教谕署内 <b>文昌祠</b><br> 西路的主体建筑是文昌祠和文昌阁,那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 文昌祠 文昌帝君 <b>节孝祠</b> 中轴的孔庙与左右两侧的建筑之间有过道,小姑娘在这儿拍写真。 学宫文化广场上的孔夫子石雕圣象 穿过学宫文化广场就是城隍路,城隍庙就在广场的西边。这时天已擦黑,忽见前面大树间闪现出一座宝塔的尖顶,一查,方知那是双峰寺。临时决定,先去拜访双峰寺。 夜色中的双峰寺宝塔 沿着广场东边的观音仔街向南而行,路旁大树挂着串串迎客的诗句:“揭起雄心征远道,阳生壮志拓新程。 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这是藏头诗,第一字连起来是“揭阳城市”。还有对联“揭岭榕涛迷远客,阳湖夜色醉游人。”等等。 <h1><b><font color="#ed2308">双峰晚钟</font></b></h1><h3> 双峰寺为“潮郡三大名刹”之一(三大名刹为: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揭阳双峰寺),双峰寺旧址在磐溪都之双山,后移于榕城东门之马山巷,为揭阳规模最大之古寺院。“双峰晚钟”是揭阳古八景之一。昔时寺内丛竹修篁,庭院垂荫,曲径通幽,每当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钟鼓铎钹木鱼,笃笃以梵烟陈闻,别有情趣,故得“双峰晚钟”。<br> 双峰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由僧人法山创建于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明初,石山禅师移建於县城马山巷今址。尔后石母山双峰寺因各种原因破败湮没,直至九十年代,在原址重建,并更名为双峰古寺。</h3> 双峰寺山门 山门内是天王殿,正中供奉未来佛弥勒菩萨。这位笑口常开的大肚佛左右的对联与别处略有不同,是为: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心欢喜笑闻天下古今愁。对“人间多少事”不仅“包容”,还“了却”;而对“天下古今愁”报以“笑闻”,“满腔欢喜”,境界自然高出一层。 天王殿左右两侧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风”代表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调”代表东方持国天王,手抱琵琶,是主乐神,要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法;“雨”代表北方多闻天王,右持宝伞,左手握银鼠,用于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顺”代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青龙,将不信佛法的人用索捉来皈依。 天王殿后的内埕右边是地藏阁。 内埕左边是观音阁 内埕正中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穆尼佛,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后面是藏经楼。一楼正中是毗卢殿,右边是财神殿,左边是祖神殿。 财神殿供奉的是关老爷。 藏经楼后面左右有两座宝塔:东边是琉璃宝塔,西边是圆通宝塔。 圆通宝塔 琉璃宝塔 圆通宝塔边上的“佛心”字碑。 <h1></h1><h3><font color="#333333"> 离开双峰寺,顺原路回到城隍路,城隍庙已灯火通明。</font></h3><h1><b><font color="#ed2308">城隍庙</font></b></h1><h3>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整座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1989年列为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r>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公是儒教中的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实际上,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专门负责人一生的福寿禄和彰善惩恶,护卫邦国,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城隍公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能够成为城隍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br> 1、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br> 2、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br> 3、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br> 揭阳城隍庙的城隍公是伯府大人,揭阳城的大老爷,其民间信仰基础好,全年香火不断,逢传统节日庙中更是人山人海。在每年的正月时候,庙内城隍爷与诸神有择日出巡榕城之庙会民俗活动,现已被列为揭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r> 揭阳伯府大人这一称号起源于清朝时期,最初是皇上为揭阳地区郑氏宗亲封发的一项称号。伯府是指清朝时期提升贵族地位的一种特殊奖励,按照当时习惯,被封发了伯府称号的贵族,其子孙不但可以继承财产,可以被赋予官职,从而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皇室。揭阳伯府大人还被赋予了一项象征性的特权,穿红衣服的特权,以表达尊贵地位。</h3> 揭阳城隍庙的<b>牌坊门</b>,是1993年重修时候增建的,传是仿佛山祖庙的做法,而以本土工艺进行营建的。该门左右有围墙,墙上朝外塑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牌坊后是内埕,两旁建有亭,亭内立左右将军石像 埕内的拜亭大门,上面依旧是“城隍庙”三个大字,左右还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对城隍爷的嘱托,民众的心声。 门前的石鼓 门内的门神。 过了拜亭,便是大殿。大殿是城隍庙的主体建筑,是供祀伯府大人的殿堂,面阔三间20米,四进深16米,共设22根花岗岩石柱,上部为抬梁、穿斗式结构,为石、木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甚为严谨。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div> 大殿中厅上悬金漆大匾:威灵显赫,下设三龛,中龛奉城隍爷金身,左右龛奉执剑、持印两位侍者,龛前置横几香几供桌,设神位 、香炉,左右摆有锣钦和出游牌等物,再往前还有注福、注禄、判官、彰善等神像。厅内四柱皆有楹联,其中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揭阳知事古越山阴章予之所撰:明阴洞阳谁谓鉴观非赫;彰善瘅恶当知祸福无私。大殿左右偏厅各设长短不一之神龛,奉花公花妈、三关水府、钱粮老爷、福德老爷等神。<br></div> 威灵显赫的城隍公 大殿后墙左右有“福国”、“佑民”两门通后殿。后殿前是城隍庙标配的养生池,其中间有石拱桥直抵后殿。 后殿供奉城隍夫人——伯府夫人,俗称“夫人厅”,上面的金匾为·“慈恩广布”,伯府夫人端坐雕金龛中,左右立两侍女,前面垂帘护着。左右间则为夫人起居房等。 <h1><b><font color="#ed2308">雷神庙</font></b><br></h1><h3> 揭阳榕城雷神庙位于城隍街城隍庙西侧,与城隍庙仅一墙之隔。揭阳雷神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1997-2003)再度重建。<br> 雷神本属自然神。在远古时代,先民对雷的崇拜,超过其他任何天象。因为他们把雷看作起动万物苏生,主宰万物生长的神。“雷出,则万物亦出”,是人类希望之所在。他们认为,人们能繁衍子孙,富足殷实,长寿幸福,全是雷的恩赐。历经漫长的时间,作为崇拜对象的雷也逐步蜕变,终于偶像化为神,一种民俗神。如同城隍信仰,雷神信仰在揭阳,是古已有之且方兴未艾,构成一道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风景线。</h3> 雷神庙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纵深二进,前进设全石构之凹肚门楼,内辟三门。大门额镌刻“雷神庙”三个金字,门前有石鼓、石狮、石栏,各处配有石雕、木雕、彩绘。 大门屋脊中间是一个红色的火团抱着一个圆球,两翘角是龙。其间是鹿、兔、狮、马、麒麟等动物。 雷神庙门 三扇门上分别是秦叔宝与尉迟恭等不同的门神。 门厅后天井中搭棚,棚下有烛火台与香炉,大殿前设连栏式拜亭,亭中有供桌,亭上悬金匾,上书“雷神殿”。 大殿中设神龛主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及近身二侍者。大殿内上悬有金匾四方:威灵显赫、神明普佑、耕云、种雨,左右偏厅设四龛配祀风伯、雨师、雷使、电母四神。 风伯之神位 雷母之神位 雷使之神位 雨师之神位 <h1><font color="#ed2308"><b>中山路骑楼街</b></font></h1><h3> 从雷神庙前沿城隍路向西,走到尽头便是中山路。中山路是榕城老城区最主要的的骑楼街(其他的骑楼街还有西马路、韩祠路、打铜街等),为南北走向,全长705米,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称为宣化街,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年)扩建,并取名为中山路。 两侧民房为2至3层的欧式骑楼建筑,充分体现岭南街景的特色,保留住榕城的古韵,是岭南街区建筑文化的艺术结晶。榕城中山路之所以出名,另一方面是因为该路段原建有十二座古牌坊,遗憾的是,这些牌坊目前无一幸存。</h3> 入夜的中山路热闹非凡,边逛街边品尝当地小吃,煞是惬意!最有名的是粿条,有炒的,有煮汤的,各有特点。先尝了炒粿条,味道不错。又尝了沙茶粿条,比起厦门的沙茶面,味道差了不少。 中山路边的小巷。 庄氏家庙 林浩奇龙狮馆 狮子骑上了摩托,爬上了屋顶。 可以亲自体验的舞狮。 小卖店 修车铺 小吃店 <p class="ql-block">飞鸢斋——风筝艺术工作室</p> 杂货铺 <p class="ql-block"> 糯米糕,做的像苹果,五角星,煞是可爱。买来尝尝,分别是豆沙馅和山楂馅的,甜度适中,Q弹软糯,满口留香。</p> <p class="ql-block"> 就这小半天,逛了揭阳古城,印象很好。明天再到近旁的普宁老城看看,以期初步了解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