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孤独松</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4974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分前三天,垇下的梯田如梦幻之境,一层幽绿色的薄雾,宛如轻纱般轻柔地包裹着它,与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共同绘就了一幅朦胧的水墨山水画。</p><p class="ql-block">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返乡创业的村支书程业,手中紧紧攥着气象局刚发来的传真,神色凝重,一路小跑着冲进了祠堂。祠堂里,那面拥有百年历史的老铜锣,静静地悬挂在那里。它的表面,不知何时竟凝结出一层细密的水珠,在黯淡的光线中,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正悄无声息地淌着冷汗。程业的心猛地一紧,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去年倒春寒来袭之前,这面铜锣同样出现过这种反常的渗水现象。</p><p class="ql-block">他来不及细想,快步来到无人机操控台前,眼睛紧紧盯着传回的画面。这一看,程业的心跳陡然加速。只见那十三块撂荒已久的冷浸田里,竟有星星点点的野秧苗破土而出。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仿佛一群倔强的孩子,在向世界宣告着它们的不屈。这些野秧苗,正是被村民称作“铁骨青”的古老稻种。而二十年前,程业的母亲王岳秀大力推广的抗寒品种,便是源自于它。</p><p class="ql-block">那时,刚被评为农技员的母亲,眼中闪烁着热忱与自信的光芒。她坚信,藏在县志里那古老的明代冬秧法,定能成为战胜霜冻的有力武器。母亲整日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心照料着这些稻种,像是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p><p class="ql-block">“铜锣出水,地气在哭。”程业轻轻抚摸着母亲遗留下来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泛黄的封面。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各种气象符号,每一个符号,都像是母亲无声的诉说,承载着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无尽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当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狂风呼啸着席卷大地。母亲为了记录地温数据,不顾恶劣的天气,毅然前往稻田。山路湿滑,她一个踉跄,不慎坠下悬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怀里还紧紧揣着那台记录地温数据的半导体收音机。那一幕,如同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地刺痛了程业的心,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p><p class="ql-block">按照无人机热成像的提示,程业来到第八阶梯田,开始小心挖掘。没过多久,一个古朴的陶瓮出现在眼前。他轻轻拂去陶瓮上的泥土,缓缓打开。里面是母亲当年密封保存的稻种,种子上附着的实验记录详实而又珍贵。上面详细记载着母亲用草木灰调节PH值,让稻种能在低温土壤中休眠的艰辛探索过程。在瓮底,还压着一张手绘地图,仔细一看,竟是标记着七处地下温泉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倒春寒来袭的那个夜晚,寒风如恶魔般呼啸着,肆意地吹刮着大地。程业带领着村民们争分夺秒,按照母亲设计的图纸,紧张地架设“地热虹吸管”。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面老铜锣,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期待。</p><p class="ql-block">当铜锣渗水量达到临界值的那一刻,早已待命的无人机迅速吊起三百盏陶灯,缓缓升空。这些陶灯里的灯油,混入了温泉藻类提取物,随着火焰熊熊燃烧,释放出的热量逐渐激活了沉睡的稻种,让它们打破休眠,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谷雨时节,终于迎来了验收的时刻。省里的农业专家们仔细查看“铁骨青”的生长状况后,惊喜地发现,经过多年的地热诱导,这些古老稻种竟进化出了抗冻蛋白。那些曾经嘲笑程业“刨祖坟种田”的老农们,此刻都静静地守在重新冒泡的温泉眼旁,眼神中满是感慨与敬佩。他们终于明白,王岳秀笔记里那些看似鬼画符的图案,其实是土地血脉的呼吸节律,是大自然与农业智慧交融的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