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中美之间的持久战</p><p class="ql-block">孙涛</p><p class="ql-block">中美关系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其博弈本质是一场关乎全球秩序重构的持久战。按照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基本观点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历史阶段,其演进轨迹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一、战略防御阶段(1978-2018)</p><p class="ql-block">自改革开放至中美贸易战爆发,中国采取"韬光养晦"战略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通过加入WTO(2001)、扩大市场准入(2006年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承受巨额贸易逆差(2017年达3752亿美元)等方式,中国以经济让渡换取发展空间。此阶段美国通过金融霸权(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61%)、技术垄断(芯片产业控制全球75%产能)、军事威慑(11个航母战斗群部署太平洋)维持优势地位。中国在银河号事件(1993)、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1999年)、南海撞机事件(2001)等冲突中保持克制,为产业升级争取了战略机遇期。</p><p class="ql-block">二、战略相持阶段(2018-2024)</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美国对华34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标志着这场持久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动用司法(孟晚舟事件)、技术(芯片禁令)、金融(中概股退市威胁)等综合手段打压中国,但关键战役出现转折:华为顶住了来自美国长达1300余天制裁,2022年研发投入达238亿美元(占营收22.4%),5G专利全球占比39.9%;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反增至3829亿美元(2022年)。特别在2023年9月孟晚舟归国、华为Mate60系列突破5G封锁之际,中国不仅守住防线,更在量子计算(九章原型机)、新能源(全球70%光伏产能)等领域形成局部优势。此阶段美国GDP全球占比降至24%(2023年),中国则上升至18.6%。</p><p class="ql-block">三、战略反攻阶段(2025开始)</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发布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其多模态理解能力超越GPT-5;同期杭州涌现的"六小龙"(之江量子、启明医疗、蓝箭航天、海康机器人、阿里云芯、大华智联)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商业航天等六大领域实现突破。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突破7%,C919客机斩获东南亚千亿订单,"一带一路"成员国扩至152个。美国在人工智能标准制定、6G技术联盟、气候治理等关键领域逐渐失去主导权。</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2025年将成为全球秩序重构的转折点。中国通过"持久战"战略,在40年防御(甚至是退却)中积蓄力量,7年相持中锤炼韧性,最终在科技革命窗口期实现反攻。当美国无法维持科技代差、金融霸权、军事威慑的三位一体优势时,其单极霸权体系必然走向瓦解。历史将证明,这场持久战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较量,更是文明形态的进化竞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由此进入新阶段。</p><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为作者原创,转发或引用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