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古街游〈十二〉原生态的郏家里

夏天的白杨

<p class="ql-block">  循着路桥十里长街的脉络,才辞新安桥,又过磨石桥,踏入郏家里古民居的门槛。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宅院,曾是商贾云集的见证者,如今在2025年的春光中,仍以斑驳的木雕与蜿蜒的回廊,低语着二百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获悉,郏家源于河南郏县。郏氏一族的第一代祖先名叫郏通君,于北宋末年科举中甲科,官至大理寺正卿。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称帝,郏通君随赵构南迁至临安。清嘉庆年间,郏家郏仲寅、郏洪赐再次南迁至台州。郏洪赐与三个儿子若华、若容、若铨初来路桥时,用积蓄在当时商贸发达的十里长街古埠头前开起饭店、客栈、南北货店、米店、银楼等,供来往的人休息,买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于是兴建郏家里,定居于此。嘉庆十九年(1814),郏家里完工,尚书房行走兵部右侍郎阮某特赠与“德眙惇史”牌匾至郏家里。 </p><p class="ql-block"> 郏家里建成后不久,郏洪赐的四个孙子兆恩、兆勋、兆瑞、兆芳成为清宫廷之候补千总(六品武官),名震十里长街。</p><p class="ql-block"> 至清末民初,郏家里儒商郏道生开始经商。其于民国七年在中桥地方创办“普明织物厂”,成为路桥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代表。20世纪30年代,郏道生兴办汽车、航运公司,为台州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发展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郏家里古民居的建筑体制可归纳为“三透九名堂”。“透”即指南北走向的楼,至古埠头到东边的后花园,共有三透。九名堂是指郏家里代表性的九处地方,即郏家里大门、台门外、台门里天井、第一透天井、第一透上间、第二透天井、第二透上间、第三透天井和家庙。</p> <p class="ql-block">  郏家里大门为内进式大门,门外有路廊,尚书右侍郎赠与的“德眙惇史”牌匾曾悬挂于门前,后在文革期间被毁。台门里天井为郏家里最小的天井,旧时多为门人纳凉之用。第一透旧时为客房,供来往的商人休息;第二透为主人房,也是郏家里最精致的屋子;第三透为长工、仆人的住地,家庙也位于第三透。后花园置南北两侧门,南门外旧时称郏家弄堂。</p><p class="ql-block"> 郏家里古民居的布局承接了南方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大门外有檐廊,从大门外至后花园,以中轴线的形式对称建造,布置紧凑。房屋以木梁承重,多砖石砌墙,天井内设窗,注重室内采光。房屋多二层,屋顶由瓦片斜铺而成,下雨时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意为“肥水不外流”。</p><p class="ql-block"> 郏家里古民居也有其自身的特色。第一,其建制并非同大多数南方古民居一样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这与南官河在其西侧有关。第二,在其第一透上间内,有类拱券式结构的方形支撑平台(即藻井),以棱台为主体结构支撑,这在大多数民居中是少有的。第三,第二透上间的斜铺砖瓦屋顶上设小楼,屋顶上开窗,可眺望南官河的景象,这一设计十分独到。</p> <p class="ql-block">  与前文所述的谢家里、刘家里不同,前二者是不久前重建的,如今的郏家里是原生态的。 文革期间,郏家里遭到了大范围的破坏,门前的石狮子、牌匾均被砸毁。现如今郏家里古民居已为路桥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离宅时回望,门楣上“郏家里”三字已隐入暮色,唯有南官河的流水,依旧载着千年的故事,缓缓东去。</p> 郏家里 <p class="ql-block">郏家古宅覆苍苔,百载风华入目来。</p><p class="ql-block">三透曲廊凝旧韵,九堂精刻绽新裁。</p><p class="ql-block">石狮含笑迎人客,藻井流光映月台。</p><p class="ql-block">莫叹残垣无秀色,沧桑一页待君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