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不断如春水

Renlc人力车

<p class="ql-block">  何谓故乡,我心中的故乡有三:一是祖辈的安息之地;二是父母生我养我之地;三是个人成长奋斗之地,作为当代中国军人,其军旅生涯愈长,便会有多个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军旅生活历程里,第一站便是18岁生日那天穿上肥大的绿军装,乘坐7天7夜的闷罐列车,远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酒泉—-东风航天城。这里曾经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刮石头跑的荒凉之地。后来调至洛阳,再进北京,又赴西昌,再赴西域新疆马兰。可谓是沿着前辈们开创的“两弹一星”伟业足迹前行。</p><p class="ql-block"> 岁月是支画笔,愈长久,愈能绘出浓墨重彩的图画。在马兰这块前辈们创造“两弹一星”精神的沃土,我工作了10个年头。离开的愈久,思念的情感愈发浓烈。每当在电视、短视频里看到新疆的讯息,都会全神贯注观看。永远不会忘记,从乌鲁木齐驱车回马兰,每次都会途经甘沟,那跨越天山的必经之路,我不知走过多少次。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陪同《模空出世》和《东方巨响》两个剧组先后去马兰选景,当时的甘沟尚未通高速公路,乘坐的吉普车曾因发动机水温过高而停止运转,爆胎更是家常便饭。算是有缘,2004年底我正式调往马兰工作,我清楚记得12月25号那天,是一场大雪之后,驱车从乌市奔赴马兰。尽管高速公路已通车,但300多公里路途还是感到疲惫。此后10年,曾经在狂风、大雪中多次穿行这条路,反而时时被沿途反差强烈的绝美景色所吸引(见附图)。其实,最艰难的路在小草湖段,那个风口曾将行驶的列车吹至脱轨。想到当年创业的前辈,他们吃的苦更多,而且还要因保密而甘当无名英雄,践行“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p><p class="ql-block"> 看到新疆的发展振奋,看到巴州这个中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的发展更感到亲切,看到如今的和硕和博斯腾湖,更是在亲切之中多了几分亲近之感,因为马兰的名字,就来自当年勘察选点时在博湖边发现的马兰花。工作之余或节假日,我最常去的就是博斯腾湖,这里有沙漠芦苇,有胡杨红柳,有天鹅、白鹭和鸥群。我拍过雪后的沙漠、金秋的胡杨、遨翔的飞鸟、落日的余晖、奇妙的云霞和纯静的星空……这种空闲的时刻,同样会时时激起思乡思家之情。而如今,我在京城,更是时常想到这片热土,因为她是我军旅生涯中,离家最远时间最长的第二故乡,正如欧阳修《踏莎行》诗所言: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p><p class="ql-block"> 读古人的思乡诗,他们大多寄寓复杂的感情,除了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些人之常情,更多的还因羁旅之苦、行役之艰、宦游之难,而常常流露郁郁不得志之情。作为中国军人的我们,虽有人之共情,但为国铸盾砺剑,更是国防科研一线将士的自愿选择。国土总得有人守卫,卫国重器总得有人铸造,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所以,我们对战斗过的故乡之情,是昂扬的、激越的,又是绵绵不断且日益浓烈的。从记忆的磁盘里,找回那段岁月的光影,只是让思念飞回那曾经激情燃烧过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文图原创。模版与音乐选自《美篇》)</p> <p class="ql-block">跨越南北疆的公路—甘沟沿线风景(作者摄影),现在是自驾游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此幅甘沟公路空拍图片选自网络,致谢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博斯腾湖风景(均为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博湖拍摄</p> <p class="ql-block">马兰城(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马兰花</p> <p class="ql-block">马兰烈士陵园(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与《横空出世》导演陈国星(右一)、编剧之一彭继超(右三)、基地宣传处长汪成农(左一)在试验场区留影</p> <p class="ql-block">马兰驻地巴州和硕县、博湖县、和静县等地风景(以下均为作者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