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 3 】 杜牧 落魄江湖 载酒行

建梅

<p class="ql-block">  杜牧(803—852年)晚唐 终其一生52岁。杰出诗人 诗和文均有盛名。出身世家踌躇满志,《阿房宫赋》一出名满天下。唐代要拿行卷送主考官去看从而扩大影响,可是幕府生涯的风流才情是掩不住忧时感伤和志在事功。杜牧对朝政及统治者的不满,自然在他的诗里面流露出来,朋党之争深陷其中,又怎么能让他的献平戎策施治国才呢。在当时这个错综复杂的政局中行走起来,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杜牧为追忆扬州幕僚生活的放荡 悔恨 沉沦与感慨 ——落魄江湖载酒行。</p><p class="ql-block"> <b>《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b> 杜牧处于晚唐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政局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可唐代帝国的那种大气感觉,必定一去不复回了。所以杜牧的人生状态,契合了当时唐王朝的状态,已至于他的诗歌艺术,也契合了当时唐王朝整体的艺术氛围。唐诗经历安史之乱之后,整体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这种改变,使得到晚唐后新的艺术形式词开始逐渐兴起。不凡让我们一起了解与欣赏杜牧诗意人生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公元828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二年,正是在曲江荣耀时光中走来了春风得意的杜牧,这一年他26岁。旺门贵族宰相 杜氏家族出了八位,杜牧出生名门望族,从小有着很好的教养,那时他的家就在长安城里的安仁坊,杜牧在家排行十三叫他杜十三。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职宰相,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杜牧对自己生于诗书之家颇为自豪,尤其关注经世致用之学,专注于治乱和军事。可杜牧作为一个晚唐作家,政治制度到了他所生活的时期,已是危机四伏 险象环生。大和二年二月26岁的杜牧,参加东都洛阳应进士举 以第五名及第,后又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豋科。</p><p class="ql-block"> 中进士不久以后,杜牧特别高兴就和一些朋友到长安城外 终南庵附近去游览,僧人问你们干什么的,他们介绍说我们是来旅游的,并介绍了年少有才华的杜牧,老人听后说我不知道啊,此时杜牧感到一点失落。写诗一首<b>《赠终南兰若僧》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b> 老僧未曾耳闻也给杜牧在人生路上一个小小的提醒。在幕府里做幕僚是要寻求政治靠山,后由朝庭重臣沈传师辟召,于大和二年十月,杜牧以进士 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长安,开始他长达十年的幕府生涯。</p> <p class="ql-block">  大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的四月,桃红柳绿 草长莺飞,杜牧来到了扬州,此时杜牧度过五年的幕府生活,跟随沈传师先后在洪州宣州任职。后又受到当时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辟召,到扬州做淮南节度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生活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这短短两年的扬州记忆 成为杜牧一生的爱与痛。杜牧出身很高贵官三代,他的爷爷曾在扬州做过淮南节度使 后入朝做副宰相,他父亲至少是一个州府级官员,所以杜牧是典型的高富帅,再加上风流倜傥 满腹经纶,到了扬州那是如鱼得水。</p><p class="ql-block"> 晚唐的扬州城 美得不可胜收,既有往来通商 笙歌夜夜的繁华,又有落花流水亭台楼阁的雅致,还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的安乐乡。<b>《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b> 诗人写出对一个女孩的夸奖,就是在十里扬州有这么多的歌楼酒馆里,好多的女孩都没有你漂亮和魅力。<b>《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两首《赠别》通篇都没有赠送的那个人名,可从诗里看出杜牧的情感是很内敛的。有一种个人情感的性格,只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很珍惜隔着这一层纸的美好情感。</p> <p class="ql-block">  到了扬州之后,牛僧儒非常欣赏他 把他当做好朋友和知己来对待,给他担任这个淮南节度使府的掌书记一职,就是处理这个文书方面的事务,这事对于杜牧来讲很是得心应手。当时的公务不是特别的繁忙,杜牧到了下班后就会经常去一些风月场所,去喝酒 去听歌 去赏曲,往往是经常到了深夜才回府。</p><p class="ql-block"> 当杜牧又要去长安去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牛僧儒就给他送别 在送别的时候,牛僧儒就刻意地提醒杜牧,说你到长安之后去一个新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与名节,这句话就让杜牧感觉有点不高兴,说我哪里名节有问题了,生活作风上我没有问题啊,然后牛僧儒就笑了,并让他的士兵搬过来一个箩筐 里面放了满满一箩筐的平安帖,这书帖原来牛僧儒知道杜牧 每晚会去风月场所,听歌喝酒 他不放心,怕他晚上回来出什么事,专派士兵暗中保护。满满一筐平安帖 就是士兵暗中护送杜牧写的书帖,这个事情杜牧看到之后非常的感慨,真切觉得牛僧儒和他之间,不仅仅是同僚关系,不仅仅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更兼有知己 好友这样的一种情感在里面。十多年后 杜牧被外放做刺史的时候,厌江南之寂寞 思扬州之欢愉 不禁想起当年在扬州的故交,写下了<b>《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b></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悬案,千年过去了,大唐扬州早已坍塌在历史的风雨中。今天的扬州城规模 古城的规模,是宋代扬州城的规模了,所以这个二十四桥在那里 已经无从考证了。杜牧用他天才的诗情 提炼出扬州城最美的画面,这座城在他的笔下 便有了古典诗词中 最典雅的风流意象。杜牧生活的时期 大唐已不复昔日荣光,朝庭腐败 藩镇割据,整个王朝呈现出一幅衰败的景象。为了忘记当时的烦恼,一些轻歌妙舞 闺阁情怀在文士的精神生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都说诗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当时杜牧也写过一些宫怨诗,以及寄赠歌妓的诗,比如说当时流传甚广的《张好好诗》以及《杜秋娘诗》。公元835年 杜牧自扬州返长安,后任监察御史在洛阳 偶遇了洪州时结织的一位歌姬张好好,因杜牧特别喜欢张好好,就写了一首五言长诗感旧伤怀<b>《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b>感旧他跟张好好在一起的那个五六年;伤怀他跟张好好的共伤他们的主人沈传师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更值得一提的是 杜牧这首诗的真迹,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是我们今天难得一见的唐代诗人手迹。在唐代诗人留下来的手迹是极少的,李白留下来《上阳台帖》就那么两个字,白居易写的是留有一些书都不是诗,只有杜牧写的是他自己的诗留下来的,对唐诗来说价值非常的大。</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书法 它其实结合了六朝时朝的书法特点,也结合了当时唐朝唐人的书写的那种特点,六朝时期的特点典型的就是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潇洒飘逸 灵动秀气是他们的特点;唐人的书法特点是厚重饱满有力很粗壮,典型代表颜真卿,那杜牧的这一幅书法我们能看到 它既有潇洒灵动的一面 但是它又有棱有角 笔画也很粗壮,所以说有雄建有力的特点。唐朝中 有间连隨朝,其实文化上是有传承的,也上承了六朝时期的很多文化,唐朝的唐太宗 他就很推崇王羲之的这个书法,甚至有传说唐太宗死了以后,把兰亭序跟他一起陪葬了这样的说法,所以唐人对于魏晋时期的那种书法风格的延续,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b>《张好好诗》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b> 在杜牧笔下的扬州一梦里,人们只看到了杜牧的诗酒风流纵情声色,却没有看到他的忧时感世 他的志在事功。在政治上他有主张想为国家为朝庭做一些大事和好事,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朝庭不用 那我就在地方上做一些小事。</p><p class="ql-block"> 杜牧是很有政治见解很有经国之才的诗人,希望朝政拥有清明。在扬州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在笙歌燕舞的同时,写下《罪言》《守论》《原十六卫论》等治国策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忧国忧民之心日月可鉴。北宋的司马光将文章已收录在《资治通鉴》中,其《罪言》里面的策略 还被李德裕做宰相时所用。李德裕与杜牧很是对立,杜牧一直受李德裕排挤,做宰相用杜牧策略说明确实有价值意义。在扬州杜牧不仅写下了最美的诗句,还完成了针砭时弊的政论宏篇,与其说是杜牧的华美诗句 成就了扬州城的风流,不如说是扬州的繁华 反衬出了杜牧的寂寞与无奈。<b>《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b> 抒发自己心中郁闷,有言在意外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 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 同时也是交通要地。杜牧一生没在南京居住过 但却数次途经南京,因历史积淀 文化底蕴 感伤往事,唤起诗人心灵深处的灵感,杜牧写下好多南京的诗篇。唐文宗大和七年 公元833年的春,第一次来南京的杜牧 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儒 途经江宁,挥毫写下了《江南春》《泊秦淮》等佳作。<b>《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二十八个字把江南的美描绘在我们面前,是杜牧笔下的一幅水墨画,全方位展示了江南的美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 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 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里有酒楼歌馆 市肆旅店,在船上还能听到隔江有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这支陈后主的亡国之音。触景感怀又写下了<b>《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表达晚唐诗人对那个社会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有从盛唐走向衰弱的感受。无论《江南春》还是《泊秦淮》这个《玉树后庭花》都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对朝政统治者的不满 诗意里都有流露具有讽刺批判的力量。秦淮河在唐朝叫秦淮 到杜牧的《泊秦淮》出来才家喻户晓广为传颂,一首诗成就了一条河。</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在那个时候 码头是在江边的,在南京对岸能听到隔江传来扬州歌女的唱歌声音,杜牧听后有感写了《泊秦淮》,这首诗成为描写南京诗歌里的绝唱了,后世人因杜牧才华横溢的诗歌记住了他。对于杜牧他的志向哪里只是纸上的文字,他和其他文人不同的地方 是他懂得兵法军事,对一些军事战争的得失能做出准确评价。他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有一次向朝庭献计被采用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给杜牧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他24年的政治生涯里,正好赶上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朋党之争,是唐代后期影响巨大,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有人简单的划归为两派,一派是牛僧孺叫牛党,另一派是李德裕叫李党。陷入党争之中 对杜牧政治发展是不利的,对实现政治抱负会有很大限制和伤害。杜牧与牛党领袖牛僧孺私人关系很好,曾在扬州做过牛僧孺的幕僚,难免会被政敌当朝宰相李德裕所排挤。唐武宗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春,杜牧就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后又迁池州与睦洲,做了七年的地方官。中途他还经历了同胞兄弟眼睛得病,需要照顾,不得已辞官和他的弟弟暂居住在扬州禅智寺。经过家庭的变故后,杜牧又官复重新回到官场担任中书舍人,为唐朝的正五品官,这样不管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是很难做出一些贡献的。</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文人来说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政治局中,一不小心是会陷入到一个陷阱里面, 而杜牧这样的个性是不修边幅不护细行,最容易被政敌所攻击和伤害。他在一封书信里无奈地写道,“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 宣州2年 扬州2年 黄州2年 池州2年 睦洲1年 湖州1年,杜牧20多年的为官生涯里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就这样辗转于江南江北的山水间,无不让他感慨万千写下他最为人称道的怀古史诗。</p><p class="ql-block"><b>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 杜牧用翻案法假设历史面临多种选择,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即便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发挥很大作用,成功有其必然性,而杜牧认为周瑜的成功完全是偶然,如果天公不作美的话,这个战争完全是另外一种结局。就是说周瑜有机遇,而他显然是没遇到机遇,有一种怀才不遇 借助于自己情感隐晦的给表达出来,反映杜牧的人格个性 也是诗歌在艺术上的一种独特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假设的存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现在,才变得有价值 有意义。唐宣宗大中五年 公元851年,49岁的杜牧接到朝庭的调令返回长安 任吏部考功郎中,这是他最后一次路过南京,一年后他病逝于长安老宅中 终年50岁。</p> <p class="ql-block">  杜牧临终的时候,让家人把他一生当中所写的稿子都收过来,放一把火给烧了,诗篇仅仅只留下一两篇,说明杜牧对自己的抉择是比较严的,唯一想让精品流传下来。<b>《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b> 杜牧一生俊朗豪健 风流倜傥,可不知他在夜夜笙歌把酒言欢的背后,却是生不逢时抱负难抒的悲凉。<b>《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它们见证了江南的繁荣与衰落,也是承载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这诗意是对江南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也好像听到了寺庙传来的钟声,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那份超脱世俗之外的宁静与平和;这诗意唤醒我们的情感,带着江南春的美幻与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汇聚成歌,充满期待与憧憬 继续追寻新一轮的美好时光与故事!时间是永恒的,无论何时何地,在江南的春雨中,仿佛看到了杜牧的身影 带着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诗和远方 ,在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杜牧留下自己的足迹与诗篇,也愿我们在每一个梦想里都能找到归宿,在每一份情感中都能得到寄托。愿江南春梦永不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