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白额小隼是婆罗洲的特有种,仅限于婆罗洲岛,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和沙巴州,以及加里曼丹岛的最东北部,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北部有记录(2012年)。然而,最近该物种被认为在任何地方都不常见(D.Edwards in litt.2020年),并且总体种群数量可能相当小。<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学名:Microhierax latifrons),是隼科、小隼属的鸟类。是体型最小的猛禽。体长15-17厘米,体重35-65克,与麻雀的大小差不多。它们有光泽的蓝黑色上体、黑色的侧腹和大腿外侧,以及黑色的面具。腹部和臀部呈淡黄棕色,喉咙、脸颊和胸部呈白色。该物种可以通过头冠和前额的颜色与其他隼区别开来,雄性为白色,雌性为红棕色。<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白额小隼踩背(交配)</font></b><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尚未发现有亚种分化。<br>该物种可能会与黑腿小隼混淆,因为其活动范围与黑腿小隼有重叠,但可以通过其前额的颜色将其与后者和所有其他隼区别开来。黑腿小隼的腹部和臂部也有很强烈的红棕色,尾巴下侧有白色条纹,而白额小隼则为纯黑色。<br></div> <div><br></div><div> 栖息于开阔的森林、森林边缘、枯树空地以及树木散布的耕地,在山坡上尤其常见。该物种在红树林中也很少见。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1200米。<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单独或成群出现。它们通常在栖息地捕猎,在飞行中捕捉飞虫,然后在返回栖息地约两分钟后吃掉猎物。其他狩猎行为被认为与其他隼类相似。<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单独或成群出现。它们通常在栖息地捕猎,在飞行中捕捉飞虫,然后在返回栖息地约两分钟后吃掉猎物。其他狩猎行为被认为与其他隼类相似。<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主要以蜻蜓、蜜蜂和蝉等昆虫为食,但也捕食鸟类。<br></div> <div><br></div><div> 白额小隼的繁殖季节被认为是3-6月,尽管在11月也观察到了繁殖。在沙巴州,7月下旬,人们看到一只雄性正在喂养一只羽翼丰满的幼鸟。筑巢在旧的啄木鸟的巢穴中,每窝有2枚卵。孵化和羽化时间未知。人们观察到成年雄性互相梳理毛发,但尚不清楚该物种是否像红腿小隼一样进行集体繁殖。<br></div> <div><br></div><div>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近危(NT)。 <b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