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女杰

无尘

<p class="ql-block">书坛女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女不平等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进入父系氏族制时代,由于劳动分工、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使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自汉代起,儒家思想被重新包装、打磨、阉割后,成为御用意识形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思想,从礼教上固化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在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在书法史上也可见端倪。在浩瀚的书法史上,就男女比例来看,男性书法家以及他们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数不胜数,而女性书法家则寥若晨星,女性书法家存世的墨迹更是少得可怜。正因为少,能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书法家更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蔡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蔡文姬自幼受家学熏陶,博通经史、音律与书法,其书法成就与文学、音乐造诣并称“三绝”,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才女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但这样一位才女,却一生命途多舛。她初嫁卫仲道。河东卫氏既是汉代望族,又是书法世家,以卫觊、卫夫人为代表,在重门阀的汉代,卫、蔡两家也算门当户对了。可惜蔡文姬嫁卫仲道不久,卫仲道便病逝,蔡文姬因此不容于卫家。后来又遇战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为奴,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因为与蔡邕的交情,加之蔡文姬的才气,遂以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嫁给董祀。婚后不久董祀又犯了杀头之罪。临刑之前,蔡文姬蓬头跣足闯入丞相府向曹操求情,保住了丈夫性命。后来受曹操之命,凭记忆复写父亲在战乱中遗失的典籍,为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蔡文姬‌的书法得父亲蔡邕真传,笔法稳重端庄、娟秀飘逸,成为汉魏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传承者‌。可惜她存世的书迹仅有《我生帖》14字。《我生帖》是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一句:“我生之初当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以章草为基,融合隶书波磔笔意,字势端严而偶见牵丝连带,从中可见汉代书法的面貌‌。‌《我生帖》收录于《淳化阁帖》,被评价为“骨力洞达,弈弈有神”,是研究汉魏书法演变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蔡文姬的书风直接影响钟繇、卫夫人,并间接启发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被视为魏晋书法艺术发展的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伯父卫瓘为三国时期书法大家,家族成员卫恒、卫展等均为书法名家,形成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书风的“卫氏书风”体系‌。</p><p class="ql-block">‌‌卫夫人书法得楷书宗师钟繇真传,融合钟繇的刚劲与卫氏的古朴,字体以“娴雅婉丽”为主,线条流畅瘦洁,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兼具女性柔美与书法筋骨,形成“簪花小楷”的独特风格,成为汉魏楷书向晋代书风过渡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卫夫人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力筋”之说,主张书法需“多力丰筋”,强调笔法、意境的统一,反对机械模仿‌。她的《笔阵图》对书法从使用工具,到执笔方法、运笔方法都提出了要求,并将 “筋”“骨”“肉” 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卫夫人的‌《名姬帖》‌字形修长端庄,点画生动含蓄,被赞为“楷书上品”,体现了她的“簪花小楷”书风。</p> <p class="ql-block">卫夫人是王羲之母亲的亲姐姐,即王羲之的姨母,也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她将钟繇的楷书技法与卫氏家学相融合,通过《笔阵图》等理论体系传授给王羲之,对王羲之早期书风产生直接影响,王羲之吸收并发展卫夫人的“簪花小楷”清丽婉约、刚柔并济的风格,其《黄庭经》中可见卫氏笔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武则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她作为一代女皇的宫斗故事和各种八卦,却鲜有人知道她的书法。其实抛开她的身世地位,单就书法而论,她也堪称女神级人物。很难想象,在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中,她居然还能静下心来练字,而且练到那般专业的程度。由于她优越的地位,能遍览王氏藏帖,勤奋加天赋,使她在二王底子上形成自家面貌。‌北宋《宣和书谱》称:“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王方庆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骎骎稍能,有丈夫胜气。”传世书迹有《荐福寺题额》《崇福寺题额》及《周升仙太子碑》等。唐代书法史上有“唐书五变”之说,其中一变就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玉台书史》记载:“开书道之大变者,亦为妇人,则天之前,书道尚瘦劲,则天之后,书道尚肥厚,几乎为书法的分水岭。”《宣和书谱》中对武则天书法的评价是:“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其行书驭驭能有丈夫胜气。“</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开创了中国妇女书碑的先河,她亲书的《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一百幅传世书法”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碑的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用鸟首飞白体书写,用的是飞白的技法,巧隐十个鸟形笔画,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未几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说她是“女书法家中的一流”,这是对艺术的轻慢。其实她已经用书法告诉世人:女人不仅能当皇帝,玩书法也能玩到一流。</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对书法史的重大贡献是主持摹刻了《万岁通天帖》。凤阁侍郎王方庆是王羲之的十世孙,他愿意将自己收集的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人的墨迹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极为珍视这些书法珍品,派工于书法的大臣用勾填法将真迹摹取下来,存留内府,并将原件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并嘱咐他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万岁通天帖》勾填精妙,无与伦比,最大限度再现了王氏一门书法的风采与高妙,连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p><p class="ql-block">作品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为王氏一门仅存书迹墨影,是了解王氏一门书风流变的可靠依据,也是研究魏晋风骨、名士风流、文风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天下真迹一等之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道升,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她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其书法作品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赵孟頫是元代书法领军人物,但管道升在元代的名气,却丝毫不亚于丈夫赵孟頫。有传说她因为求字的人太多应付不暇,竟由赵孟頫代笔作假。这可能是玩笑,但也可见她当时的名气之大。人常说夫妻相,看管道升的书法,不得不惊奇,夫妻在书法上竟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管道昇的行楷书风与赵孟頫高度相似,笔法遒媚圆润,点捺转折皆承赵法,但融入个人飘逸脱俗的意趣,形成“幽新俊逸”的独特风格‌。其小楷端庄华贵,兼具细腻与雄健,如《秋深帖》等作品展现对传统法度的精准掌握‌。同时,她将书画结合,首创晴竹新篁画法,墨竹作品以书法笔意入画,线条如行草般流畅‌。她与赵孟頫共同推动元代书画复古运动,二人合作作品(如《鸥波亭图》)中,书法与绘画技法相互渗透,开创“文人伉俪共艺”的典范模式。</p> <p class="ql-block">元仁宗尝将赵孟頫、管道升及其子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p><p class="ql-block">‌管道昇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桎梏,成为元代唯一诗、书、画三绝的女性艺术家。其作品被赞“后学为之模范”。‌管道昇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技法精湛,更在于其以女性视角重构传统艺术表达,成为元代书法史中“刚柔相济、书画同源”的独特符号。</p><p class="ql-block">邢慈静,山东临邑人,明代书法家邢侗胞妹。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早年师从九嫂杨氏学诗,后随兄邢侗习书画。邢侗是明代书法大家,7岁时即能书擘窼大字,自24岁进士及第后,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四品。邢慈静直到28岁出嫁之前,始终跟随兄长临习书作。‌晚年临摹《澄清堂帖》,书法章草笔意浓郁,结体灵秀古劲,《行书临帖》《行书四言诗》等作品深得王羲之神韵,与兄邢侗齐名‌。</p> <p class="ql-block">邢慈静还擅长绘画,以白描技法绘观音大士,线条如行云流水,她还首创发绣工艺,以发丝代线,填补中国刺绣史空白。她的《观音大士像》发绣作品被乾隆内府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邢慈静以诗、书、画、绣“四绝”成就,大大拓展了女性艺术表达边界,其作品是研究明代书画与性别文化的重要题材。邢慈静‌与东晋卫夫人、元代管道升并称“墨坛三大才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淑斋,山东胶州人,清代女书法家,善书,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尤得力于《十七帖》,笔法“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草书连绵跌宕却保持稳劲秀润,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时所重。书法曾得朱彝尊的欣赏:“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王士祯评其作品“笔力矫劲,不类女子”,其书法被清代姜绍《韵石斋笔谈》评为“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兼具秀逸与力度,其作品是研究清初书法与性别文化的重要标本,被推为“清代女史书法之首”。</p> <p class="ql-block">在书法史上值得一书的女书法家还很多,但是遗憾的是,有的只是有记载,而留存下的作品却极少。从能看到的这些女书法家的作品看,其功力水平完全不次于男性,她们的笔墨间洋溢着的浩然雄浑之气,令人折服。因为性别原因给她们的书法贴上“闺阁书法”的标签,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她们中的很多人在书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只是我们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