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昌与他的《崂山志》(十四)崂山12景(3)明霞洞

自然国地

【前言】<br>  本篇,自然国地给你补充下黄宗昌著《崂山志》未包含的崂山“十二景“即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等。第(3)个是“明霞散绮”景象所在的明霞洞景区。为了详实,自然国地整理了去年我独自去寻探明霞洞的照片,与您共享。 去年夏日闲来无事,驾车去游崂山太清宫风景区。在大河东的崂山游客接待中心停车购票,先随景区车到太清宫,游览了约一个半小时重温太清宫往事,游完了没再随景区大巴车到达后山腰的太清索道下站。我依仗体力好,选择了从东侧的小路“老子路”抄近路直奔山顶(前几年,曾有过春节假期初三日,自驾到太清下索道停车场,轻装步行上山去游明霞洞、上清宫),都轻车熟路了。<br> 步行一刻钟到上山检票站,见景区游览介绍包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等景区,可从八水河步行下至景区车停靠站。刚爬至山半腰,碰见李白在路旁对王屋山人孟大融咏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人称“诗仙”。据说,他与唐代的宫廷乐师、道长吴筠是好朋友,在宫廷里两人一个写诗、一个谱曲,搭档的非常默契,还经常结伴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俩来游览太清宫后面的蟠桃峰时,两人触景生情诗情、才情大发,共同创作了《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并成为崂山道教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谱。 今日爬山天气晴朗,太阳照的人身上有点儿热,一路上后背和前胸不断地冒汗,几乎湿透了我的体恤衫,我也在不断喝着崂山茶水补充水分。走上后山来,近距离慢悠悠欣赏着“蟠桃峰”和“瑶池”景点。步行上山有个好处,愿意多看一会儿的景色就可以停下来细瞧。回望刚刚参观过的太清宫,真的是端端正正、排排场场地坐落在三面环山、南面临海的风水宝地之中。 坐在空旷的山涧小道旁休息,勾起了我对年轻时的回忆。我来崂山南线景区游览,今天来可以说已经是第N次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们共青团或同学们就相约骑自行车来此游玩过好多次。印象中,从太清宫后山小路北上一路小跑,行约4公里左右,在竹树葱笼、绿荫掩映中便是明霞洞。山路崎岖曲折,北靠着昆仑山麓巍峨巉峻,松柏挺拔苍郁,左右奇峰环峙,南望远山外,海天如镜,意境中还就是那方字“听涛”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在此处遐想的心情。 爬上山顶,沿着头顶索道上行方向前进,不多时便来到明霞洞景区。明霞洞位于崂山东部,在上清宫之北的玄武峰近山巅处。明霞洞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2年),起初巨石下面有一天然洞穴,当朝晖初露,夕阳欲坠时,霞光千变万化,有“明霞散绮”之称,“明霞祠”之名便由此而来。明霞洞,洞口高约2米,洞内高于人立,面积约10平方米,洞额为邱处机镌“大安辛未”(1211年)。 明霞洞于清初的一次山洪暴发中,洞顶塌陷,而成今形。 洞的右侧元代始建一道院,名斗母宫,是全真道教金山派之祖庭。建有三清、观音两座大殿,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在那次大雷雨中,其洞虽大部塌陷,但斗母宫仍存。当你进入庙门,只见一巨石当门而立,上书“天半朱霞”,其笔力遒劲,深入石中,洒脱不羁。字意为每到晨辉刚露,映照海面便见霞光万道,苍穹尽染,至午时方穷尽,恰半天。 有两棵银杏树虬枝曲盘,看树空石壁上仙书,但已是尘埃落半,所露字迹多因藓苔遮掩或风拨雨蚀而难读,惟石洞洞门之上“明霞洞”字迹清晰可辨。明霞洞在明代时为僧、道交替住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所作《崂山记》载,明霞洞“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左有佛宇僧庐”,时为和尚住持。明庆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修庙宇,并在洞外石壁上刻有孙紫阳道士修真记,始为道士住持。 明霞洞后面玄武峰近巅处的峭壁上有玄真洞,是孙紫阳修真处。洞旁刻有“重建玄真吸将鸟兔口中吞”十一字,传为张三丰真人手书。“鸟、兔”即日、月,“口中吞”是道家吐纳导引境界,即“采日(金鸟)、月(玉兔)之精华,散而为风,聚而为形”。玄真洞之左有一西向小洞,传为张三丰曾在此静修过,故名“三丰洞”。洞旁镌有明代登州武举周鲁题诗:“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 明霞洞三面奇峰矗立,南临黄海,四周古松蔽日,修竹滴翠,古洞幽邃,刻石遍布,有上、中、下三处泉水终年注涌。尤为奇特的是霞光绚丽变幻,被誉为崂山十二景的“明霞散绮”。清代即墨县令林溥曾题七绝:“明霞洞敞晓霞鲜,贮月潭空碧月圆。九水苍茫秋色外,十州缥渺采云边”。说的是明霞洞的早晚秋色!清蓬莱文人柳培缙写《明霞洞》五绝:石洞寂然深,疑出神工凿。云随履底飞,瀑自面前落。道出明霞洞的神奇! 崂山作为道山,这里是探圣访幽的好去处。游览完明霞洞,往西南方向沿山路走不到半里,就来到了上清宫景区。上清宫(当地人简称上宫)是宋初敕建的一处道观,座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密,涧水清澈,环境清秀。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为崂山一大名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上宫,为崂山“九宫八院七十二道观”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现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元代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宫初建于汉朝被水冲毁,宋太祖赵匡胤在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因宋末倾圮至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修。明代中期复倾圮,隆庆元年(1567年)护国天师府左赞教孙玄清复重修。清末殿宇为山洪冲毁,华楼宫道士刘本荣又主持重修。解放前剩颓垣断墙,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由青岛市道教协会筹资修缮,于1991年12月6日重新开放。 院中银杏1株,老干中空,周径约7米,高20多米,环生7蘖,虬枝横空,一枝横出,上面悬生乳状树瘤3个,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专家认为,树龄越千年,在崂山素称“仙树”。宫后院曾有一株高丈余的白牡丹,春开数百朵花,花如冰盘,洁白无瑕,是蒲松龄著《聊斋》中的花仙“香玉”,可惜民国初年死亡。《聊斋志异》问世前,高宏图撰写的《崂山九游记》中就有上清宫内的白牡丹为“仙花”之说。 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其两进庭院,前殿祀“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统称)”、后殿祀“玉皇(玉皇大帝全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率穹高上帝”)”,左右偏殿分祀“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和“七真(指王重阳祖师门下的七大弟子: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上清宫奉道教全真道华山派,为崂山许多道观中惟一的丛林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等道人到崂山时,曾居此演道说法。宫西一块巨石镌刻着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青玉案》词,西侧一块圆丘形孤石名“鳌山石”,上面刻有“鳌山上清宫”及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游览崂山后填词的勒诗10首。在上宫旁边的小菜院及前院中,我们发现了好多古时的花岗岩石头刻件,估计是多次返修宫观时遗留下来的物件,这也从侧面反证了这处道观的历史久远。至此,明霞洞之游结束。 <p class="ql-block">  【后语】 </p><p class="ql-block"> 黄宗昌所著的《崂山志》,未全包含进后评出的崂山“十二景“所在的巨峰、龙潭瀑、明霞洞、下宫、八仙墩、那罗延窟、白云洞、 上苑、华楼宫、北九水、靛缸湾、蔚竹庵等。志中,华楼山是明清必游风景区,因为彼时青岛、崂山都属即墨县管辖,游崂者大都从即墨城出发或归宿,其游览华楼是顺道;另外,游崂者有路到上苑,狮子峰“宾日”也是不可或缺的。</p> 本篇要说明,因明清时(尤指清朝乾隆年间前)北九水地儿没修道路,故难以游览北九水、潮音瀑、蔚竹庵,仅可游外九水;而黄御史《崂山志》提到的其他景点,基本属于倒塌的道观或寺庙或书院(如聚仙宫、黄石宫、海印寺、康城书院等),至今未修复本篇也不赘述。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相关故事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br> 2025.03.14.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