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图书馆的情形。那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平房,紧挨着墙是三个巨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图书。只是因为搞建设会战,我们这些工人的孩子们,有幸住在厂区的图书馆旁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一本连环画里,我第一次读到了大海,读到了海燕。原来大海是会咆哮的,并不是一片蔚蓝;原来海燕是这样子的,无论身躯大小,面对风浪的时候,依然可以铿锵,可以在大风大浪里亮出自己歌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六岁的我,在这里认识了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把《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呈现在我逐渐懵懂的世界里,也由此让我了解了在我们的北面,还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以及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世界很大,尽管迈开双腿,我也不可能到达每一处地方;世界很小,我只需翻开眼前的书本,就可以看到那些精彩的画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边的图书馆不仅多起来了,而且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在城市中央,我发现最美的建筑,不在是那些让脖颈儿发酸的摩天大厦,而是那一座座散发着独特韵味的、像光一样吸人眼球的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拿出最好的地段,聘请全球有名的设计师,只为让市民有一个温暖又自豪的书屋,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今天的中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字毫无疑问是文明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因此书籍是我们可以触摸的文明。在国家图书馆,老眼昏花的我,打开了新颖的电子书,此刻的我,正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说实在的,我不太同意马克.吐温把“贡多拉”比喻为“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种当地独有的、两头上翘的独木舟,更像马克说的: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我忽然就想起了云南泸沽湖里的独木舟,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亮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一个最不可能建造大型城市的、一片水世界上,威尼斯已经挺立了一千多年了。从绘画作品里,我了解到十五、十六世纪时期的贡多拉是比较扁平的,船帮上不仅绘有鲜艳的图案,而且还装饰豪华,是威尼斯真正的一道风景线。我猜想,贡多拉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会不会与水有关系,全球变暖怎么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晚上回到家中,我看了一部电视纪录片,记住了一位叫作“久美”的僧人。1995年出生在四川甘孜州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久美,七岁便离开父母,去到寺庙学习藏传佛法。他在家乡康定市塔公镇海拔3700 多米的草原上,建成了纳朗玛社区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外表粗糙的瓦墙,屋里简单的桌椅,久美把他看的第一本书,免费给所有附近寨子里的孩子们看。说真的,我这个半百之人也想看看久美看过的书,打开的那个世界有多精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