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又称光福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梁朝时佛教盛行风靡,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光福讲寺只是其中一座,又坐落于苏州城西光福古镇一隅,属于寂寞无人见的地方。但光福讲寺拥有梁代的寺庙、唐代的方塔、宋代的石桥、清代的大殿,集数千年历史遗迹于一体却绝无仅有。我们抱着猎奇心理于2月28日再次来此游学。</p><p class="ql-block"> 远处看去寺庙建筑群与山水相依、绿树交织形成一幅春天的图画,我们迫不及待沿着台阶走向寺庙。</p> <p class="ql-block"> 光福寺桥位于光福讲寺前为宋代旧物,它长16.1米宽3.05米跨河而建古朴典雅。桥上石雕双龙戏珠和万字纹饰图案,精琢细巧、古朴遒劲、线条流畅,整个桥身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而寺庙前的两座经幢也为宋代文物,它们均保存完好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们来到大殿烧香拜佛、茗茶道经,只见殿前一棵树龄600多年的古樟树虽历经沧桑仍挺拔高耸。至于为什么大殿不是通常的“大雄宝殿”而是“大雄殿”?殿堂的主持却是“自谦”的回答。这座大殿系清朝所建。</p> <p class="ql-block"> 光福讲寺是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据记载是由顾野王在梁监二年舍宅建造,曾是高僧讲经授道的地方,尤其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而在寺庙建造500年之后的宋康定元年(1040年)一位张惠的农民在庙旁掘得唐代铜观音佛像送到寺中,轰动一时。光福讲寺也从此更名为“铜观音寺”迄今。</p><p class="ql-block"> 唐代铜铸的观音佛像自此成为寺院的镇院之宝,据传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包括宋平江府尹、明太守况钟等都来此拜佛,尤其是清道光十二年巡抚林则徐为民二次来此求雨均立验即奏请朝廷,御赐“慈云护佑”、“千光百福”、“香雪慈云”、“沛泽流慈”等匾额。铜观音寺旁另有一座观音求子殿,名“送子阁”,求子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 由大殿上山的走廊旁铭刻着宋元明清的历朝碑刻,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叙述了这座寺院“古寺铜观音,千载镇吴门。慈光照世界,法雨润乾坤”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顺着长廊来到半山腰,眼前的“顾野王纪念馆”和“顾野王书院”吸引了我,从中受益匪浅。顾野王(519一581年)任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等职。他的卓越成就是完成了全国性的地理总志《舆地志》和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楷书字典《玉篇》等。但令我浮想翩翩、树为楷模的却是他曾在光福寺殿后著书讲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被后人誉为“江东孔子”。我作为同行应当象他那样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发扬光大。还有他“晚悟禅理”舍宅为寺,以此普度众生的高风亮节实在值得我等传承创新。</p><p class="ql-block"> 他的后人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强调国家责任感,拒绝与清政府合作,坚持民族气节;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对后世影响深远。顾炎武数此来到这里祭祖,继承先人之遗志,为国家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两馆一侧有一大片绚烂的晚樱,稍过些日子会粉红半边天空、如云似雾酿出磅礴气势。这是得益于1998年吴县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日本国大阪府阪南市日中友好协会共同种植的中日友谊樱花林。每年四月阳春和风吹拂,花蕊绽放,古塔与樱花交相辉映,成为千年古刹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铜观音寺依龟山而建,山巅建有方塔一尊,故我们继续前行,首先来到龟池。龟池是出土石龟之处,只见池内有一座石龟引颈北眺,四周花卉相拥、一池碧水,塔影倒映其中,实是观赏古塔倩影绝佳之处。</p><p class="ql-block"> 离开龟池,沿着台阶继续攀登进了“光福寺塔院”,欣赏宏伟壮观的七层舍利塔光福寺塔。</p> <p class="ql-block"> 光福寺塔始建于梁大同年间,高35米、气势恢宏。唐朝会昌末年毁于大火,咸通年间重建,为唐制宋建风格,磚木结构,塔内陈列四十九尊佛像。光福寺、光福塔香火极盛造就了一方宝地,原古镇也因此改名为“光福”。</p><p class="ql-block"> 登临古塔可以望灵岩、观穹隆、眺太湖,湖光山色、田野野趣、古镇风貌、尽收眼底,我们有杜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时春梅正处于最佳观赏期,各品种的梅花纷纷绽蕾吐蕊、孤傲娇艳、暗香疏影、沁人心脾。而塔院里的梅花与寺庙构筑、花窗、黄墙黑瓦、飞檐翘角相互生色、相映成趣,更加增添了美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塔院的右侧是寺庙的后花园,我们进入后花园首先看到顾野王洗笔的“墨泉”,顾野王博通经文、擅长丹青,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p><p class="ql-block"> 这时后花园春色满园、山花烂漫、铺满大地,娇小的紫蓝色花朵与高大树木相融,星星点点、置身其中、浪漫满目。顾野王在他的《阳春歌》中把这种景象说成“春早正芳菲,重楼启曙扉”,又如北宋文人宋祁描述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留恋这里的春色迟迟不愿离开。</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今春游玩光福铜观音寺仍然是同样的感觉。</p>